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对象、过程、方法与结果不断地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学习行为。《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能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能让学生对学习任务、目标、方法、结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提问,从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理解水平,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反思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新知识前教师一般都会先复习旧知识,这一环节大多是教师自己寻找新旧知识的关系,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显得被动。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地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看到课题后能主动提问,如“看到课题我想到了哪些知识?”“本节课我们应该掌握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呢?”
例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当学生看到课题时,马上能想到本课一定和比有关,于是形成表象并回忆比的意义,而且联想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比与分数、除法的密切联系,进而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没有过多讲解,而学生通过反思新旧知识的联系就会融会贯通,发现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要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好得多。
二、反思知识获取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反思知识通过采取何种方式、何种途径获得则更有意义。在解决数学问题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后面问题的解决,并加以推广。
例如,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我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出的。)通过这次探究你们有什么体会?或这次探究对你们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当以后碰到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容易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三、反思发生错误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反思能力。
例如,解答应用题“一个长方形齐鱼池周长是280米,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养鱼池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错误算法是280×4/7=160(米)280×3/7=120(米)分别求出长和宽。这时教师并不急于马上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反思,“反思一下你的计算结果,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发现长与宽的和已经和周长相等了,很显然,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接下去再让学生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的思路马上活跃起来,意识到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两组长与宽的和,因此160米是指两条长的长度和,120米指的是两条宽的长度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教师不应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找出错误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又分享到了反思带来的成功。
四、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方法单一、思路狭窄、逻辑混乱等现象,说明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倾听他人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应用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此题的解题方法较多,可以采用集体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而且要对别人的解法进行剖析、反思、比较。通过交流讨论,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可以看到各自的理解和不同的思考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方位、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问题的本质不断深化。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其实质是让学生了解“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再反思“学”的过程,从而实现学教统一,使学生和老师在情感和信息交流中达到高度的协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总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一定会使数学课堂教学趣味盎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反思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新知识前教师一般都会先复习旧知识,这一环节大多是教师自己寻找新旧知识的关系,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显得被动。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地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看到课题后能主动提问,如“看到课题我想到了哪些知识?”“本节课我们应该掌握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呢?”
例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当学生看到课题时,马上能想到本课一定和比有关,于是形成表象并回忆比的意义,而且联想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比与分数、除法的密切联系,进而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没有过多讲解,而学生通过反思新旧知识的联系就会融会贯通,发现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要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好得多。
二、反思知识获取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反思知识通过采取何种方式、何种途径获得则更有意义。在解决数学问题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后面问题的解决,并加以推广。
例如,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我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出的。)通过这次探究你们有什么体会?或这次探究对你们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当以后碰到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容易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三、反思发生错误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反思能力。
例如,解答应用题“一个长方形齐鱼池周长是280米,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养鱼池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错误算法是280×4/7=160(米)280×3/7=120(米)分别求出长和宽。这时教师并不急于马上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反思,“反思一下你的计算结果,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发现长与宽的和已经和周长相等了,很显然,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接下去再让学生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的思路马上活跃起来,意识到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两组长与宽的和,因此160米是指两条长的长度和,120米指的是两条宽的长度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教师不应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找出错误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又分享到了反思带来的成功。
四、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方法单一、思路狭窄、逻辑混乱等现象,说明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倾听他人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应用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此题的解题方法较多,可以采用集体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而且要对别人的解法进行剖析、反思、比较。通过交流讨论,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可以看到各自的理解和不同的思考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方位、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问题的本质不断深化。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其实质是让学生了解“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再反思“学”的过程,从而实现学教统一,使学生和老师在情感和信息交流中达到高度的协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总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一定会使数学课堂教学趣味盎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