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人名语音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q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的载体。本文通过对约5000个南北方现住居民人名的统计,分析和对比了南北方人名字调的分布和搭配、韵母的使用情况以及叠音现象,探索人们在起名时所呈现的地域上的语音差异和特点。
  关键词:人名 字调 韵母 叠音
  
  人类的语言首先以语音形式存在,语音在语言中起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而语言则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功能。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用一个音节来表示,一个音节又包括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其中,韵母和声调对人名的影响较大。
  本文对南方扶桥坝村、二皇庙村共2153名现住居民的人名(其中男名1076个,女名977个)和北方崔军村2991名现住居民的人名(其中男名1440个,女名1551个)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南北方人名用字的语音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现代汉语人名的字调搭配与分布
  (一)字调分布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语音上的重要特点。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一般分为四种:阴平,又叫高平调;阳平,又叫高升调;上声,又叫曲折调;去声,又叫全降调。汉语声调这种高低升降的曲折变化,使汉语人名富于独特的、变化的韵律美。
  本文将南北方汉语人名的字调分别进行统计,其中人名中末尾人名字记作“字末”,姓与名中间的字记作“字中”(下同)。
  
  `南方人名“字中”的位置,字调分布还是比较均衡的。但是,在“字末”的位置,字调分布不均。南方人名“字末”多用阳平调,很少用上声调。其中,平声调占人名“字末”总数的72.3%,远远高于仄声调在“字末”位置的使用频率。综合统计,阳平调在人名中使用最多,上声调分布最少。
  北方人名“字中”使用去声调的最多,阳平调次之,上声最少;“字末”则多使用阳平调,阴平调次之,上声最少。在“字末”的位置,平声调占男名字调总数的61.9%,占女名字调总数的77.5%。综合统计,北方人名阳平和去声使用较多,上声使用最少。
  比较南北方人名字调分布可以看出,南方人名“字中”位置的字调选择比较随意,平仄分布比较均衡,北方人名“字中”则多使用仄声调,尤其是去声。南北方人名“字末”平声调的使用频率多于仄声调,其中,阳平多于阴平。“字末”作为人名的结束音,其字调显得尤为重要。人名字调修辞具有平声居优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在南北方人名中均有体现。以平声调作为人名尾音,不但读起来高昂、洪亮,而且拖长了尾音,使人名更具音乐美。
  (二)字调搭配
  姓名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构成的,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的选择和搭配决定其音响效果的好坏。单名字调的选择往往与姓的声调联系较大,而双名“字末”声调的选择多取决于“字中”的声调。所以,考察单名时我们把姓的声调考虑在内,双字名只取姓后面的两个字的声调进行统计和考察,三字名只取最后两个字。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如果两两组合进行字调搭配,一共有16种组合形式,即:阴阴、阴阳、阴上、阴去、阳阴、阳阳、阳上、阳去、上阴、上阳、上上、上去、去阴、去阳、去上、去去。我们按照字调搭配在人名中所占比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统计结果如下:
  南方人名字调搭配排名:去阳(11.7%)、阴阳(10.7%)、阳阳(10.3%)、上阳(9.8%)、阳阴(8.9%)、去阴(7.8%)、阴阴(6.6%)、上阴(6.4%)、阳去(6.1%)、上去(4.7%)、去去(4.5%)、阴去(4.3%)、阳上(2.6%)、阴上(2.2%)、上上(1.9%)、去上(1.4%)。
  北方人名字调搭配排名:去阳(17.2%)、去阴(14%)、阳阳(11.4%)、阳阴(9.8%)、阳去(8.5%)、阴阳(6.3%)、去去(5.3%)、阴阴(4.7%)、阴去(4.1%)、去上(3.9%)、上阳(3.8%)、阳上(3.4%)、上阴(2.6%)、阴上(2.2%)、上去(1.9%)、上上(0.6%)。
  南方人名最后一个字的字调使用很整齐,按照阳、阴、去、上由多到少的顺序与其他字调相搭配,说明南方人多用平声调(尤其是阳声调)做人名“字末”,少用仄声调,充分体现汉语人名“平声居优”的特点。
  北方人名阴平、阳平、去声的分布比较均衡,三种声调相互交错搭配使用,占人名字调搭配总数的81.3%,而上声与其他三种声调搭配使用较少,不足20%。
  汉语特别讲究韵律美,人名也不例外。南北方人名字调搭配分布较少的是上上调,两个上声相连,发音比较困难,节奏感较差,读起来拗口、难念,所以选择上上调组合作为人名字调的较少。字调搭配分布最多的是去阳调,人名使用去声调搭配高升调,一抑一扬,有起有落,使字音更加洪亮、婉转,富于曲折变化,给人高昂、开放、大气的感觉,更好地诠释了汉语声调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二、汉语人名中韵母的使用情况
  一个音节一般是由声母加韵母构成的。普通话“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是不能没有元音,元音是构成韵母的主要单位。
  南北方汉语人名中,“字末”韵母的使用情况比较一致。使用较多的韵母除复元音韵母ua外,大多为无介音的鼻音韵母,例如ing(英、明、庆、清、平、玲),un(云、军、春),ong(龙、红、勇、中),in(林、民、芹、斌),eng(凤、峰、鹏),an(兰、艳、燕、山)等。使用较少的韵母是带有介音的复元音韵母或鼻音韵母,例如“iong、uai、uang、ia、uo、ue、ie”等。
  统计结果说明:人名韵母的使用与韵母发音特点和音素多少有关。
  复元音韵母发音时开口度、舌位、唇形都会发生变化,它是“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过渡”。例如:“Liu Qiuhua(刘秋花)”,三个音节都包括声母、韵头、韵腹三部分,韵母的开口度、舌位、唇形都不同,所以发音比较麻烦。
  含韵头的鼻音韵母发音时,要从前面轻而短的元音(韵头)滑到中间较响亮的主要元音(韵腹),然后再向鼻辅音过渡,使发音部位闭塞,才能最终完成发音。例如:“Pan Duanxiang(潘端祥)”,三个音节都是以鼻音韵尾结尾,并且后两个音节含有介音,发音时过渡太多,模糊了韵腹的洪亮,显得不够干脆、利落。
  单元音韵母“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例如:“Hu Suyu(胡素玉)”,单元音韵母与辅音声母相结合,发音虽然干脆利落,却略显生硬、死板,不自然。
  笔者认为,三个音节的姓名,所含音素以8个左右为佳,最多不要超过10个。若人名中所含音素太多或太少,如:“Jiang Jinxiang(蒋金香)、Xiong Dongxiang(熊冬香)、Xu Faqi(徐发启)”等,都会降低发音的清晰度和美感。所以,人名音节的最优选择是以无介音的鼻音韵母结尾。无介音的鼻音韵母发音时,唇形、开口度基本无变化,它是由元音直接过渡到鼻音韵尾,发音比较简单。以鼻音作为结束音,也利于人们轻松、自然地结束发音。例如:“Xu Wenqing(徐文清)、Wang Anqing(王安庆)”。
  三、汉语人名中的叠音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所构成的词。在人名中,两个音节相叠构成词,虽然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但是我们从语音方面进行分析,并不考察其语法作用,所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语音现象。汉语人名叠音现象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达到使用高峰。
  在南方人名中,前三个时期均无叠音人名出现。到了80年代初期,即1980年以后,叠音现象大量涌现,共出现54次。其中女名39人次,如“娇娇、艳艳、莉莉、莲莲、媛媛、姗姗、娃娃、晶晶”;男名15人次,如“伟伟、明明、凯凯、彬彬、佳佳”。
  北方人名的叠音现象出现于1974年,时间上略早于南方人名。叠音现象共出现59人次,其中,女名56人次,如“倩倩、丛丛、雯雯、甜甜、楠楠、丽丽、静静”;男名只有3人次,如“峰峰、成成、巍巍”。
  出现叠音人名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选择相同的音节将其重叠,起名时简单、方便,容易被别人记住,便于交际。
  2.叠音人名虽然音调相同,却不失音乐美。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后一音节发生音变,一般由原声调改读轻声,一重一轻,避免了声调雷同、枯燥,使人名具有了跳动的韵律感。
  3.叠音人名不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喜爱,也给别人以亲昵的感觉,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有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叠音人名的出现具有时代性。叠音人名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量出现,体现了人们思想解放后,人名不再受到字辈等传统起名观念的束缚,而是更加新颖、独特。
  
  参考文献:
  [1]谭德姿.人名的字调修辞[J].语文建设,2000,(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王姗姗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汉语中,撮口音[y]来自中古合口三等韵;有些方言中,部分中古遇摄合口三等字(如“鱼”),韵母作[iu],为撮口音[y]的前身。通过音系内部对比分析,可发现方言中这类[iu]韵母音为16世纪前古音的部分残存。  关键词:方言 [iu]韵母 语音层次 古音保留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中古遇摄合口三等鱼、虞韵的精组、见晓组及泥母字,如“徐、居、女、鱼”等,韵母为[y],为舌面前高元音。但在很多
期刊
摘 要:话语标记是人们日常会话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话语标记语数量众多,其中“然后”一词是典型的代表。“然后”由基本义表条件关系发展为表顺承关系,进而虚化为表事理顺序,最终成为不具有真值意义的话语标记。“然后”作为话语标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特征,同时新的功能和特征的出现,也对这一用法和言语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然后 话语标记 言语规范  一、引言  汉语中“然后”一词在自然口语会话中,其
期刊
摘 要:主要讨论称谓词前加人称代词这一语言现象,具体以“家”“舍”类词语为例。文章认为“家、舍”类称谓词前可加第一人称代词“我”,构成语义上的复指关系。“我+称谓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法,与常见用法有别,明清时期常见。  关键词:称谓词 我 家 舍  谦词是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的词语。[1]汉语词汇学,无论是共时研究还是历时研究,对谦词、敬词和婉词的关注都极为不够。一般认为,谦词、敬词和婉
期刊
摘 要:字母词是台湾与大陆现代汉语中的共有现象,类型也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类型字母词的使用频次和特点各有不同。字母在台湾的使用中更加灵活、独立,词性类型更加丰富。在大陆和台湾,字母词与汉语解释的位置和关系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关键词:字母词 外来词 两岸汉语  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字母词的使用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影
期刊
摘 要:沉默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语用功能。汉语中的沉默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为影视对白的设计提供了创造空间。本文试图在对沉默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影视对白中典型的沉默场景进行分析,来透视沉默在影视对白语言的设计中的价值。  关键词:沉默 话轮沉默 语空 影视对白 语义价值  有声语言并非人类语言的唯一形式,在自然会话中存在大量的语音值为零的交际形式,这便
期刊
摘 要:隐喻具有多重功能,如语言修辞、社会认知和劝谏等功能。目前,国内学者对隐喻的这些功能做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成果丰硕。然而,隐喻建构现实的功能,国内研究者甚少。本文将从西方修辞学隐喻修辞批评的角度,以布什总统有关伊拉克战争为主题的演讲文本为语料,对隐喻建构现实的功能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修辞批评 隐喻 建构 现实 伊战     一、引言  隐喻是人们用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经验来说明
期刊
摘 要:在西方翻译史上,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是被忽略的,其地位低于原作品和原作者。直至20世纪,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不再仅仅局限于词语或语句等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诸如经济、文化等社会宏观因素也进入译学研究的视野。因此,译者作为协调原作社会宏观因素和译入语社会宏观因素的媒介,其主体性作用也越显突出。新闻翻译融合了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超出文本之外的成分因传统上文本“等值”观念的影响,有时并不能传
期刊
摘 要:产品说明书是一种说明性的文本,其翻译作为实用翻译的一种,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翻译说明书时,可从宏观内容结构到微观具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说明书进行分析,总结出中西方产品说明书的特点,并结合语篇的功能,以译语环境中平行文本为参照确定译文的结构和措辞,使译文在准确表达原文信息的同时,符合外国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和表达方式,达到其在译语环境中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平行文本 使用说明书 翻译  一、
期刊
摘 要:语言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人们用语习惯、文化偏好和思想动态。近年来,我国社会流行语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对建构公民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和推进社会文明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以《咬文嚼字》公布的近五年的年度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拟考察流行语的生成理据,从一个侧面了解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和表现手段。  关键词:流行语 界定 生成理据  一、引言  2013年1月
期刊
摘 要:在这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时代下,新词语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力度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对“被XX”系列新词的传播机制分析,我们试图探讨流行新词的传播发展规律,为网络词汇的科学传播以及背后的产生机制做一点认知上的努力。笔者对网络中“被XX”系列新词统计发现,媒体关于此结构使用和报道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关键词:全媒体 被XX 网络新词 公民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