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平镇地处浙北太湖西南岸,是长兴县实施“北紫笋南白茶”名茶战略决策中“南白茶”的主产地。由于其优良的条件,预计到2009年,白茶年产量可达180吨,产值1.5亿元,成为和平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和平镇 白茶 农业增长方式 产业发展
和平镇地处浙北太湖西南岸,是长兴县实施“北紫笋南白茶”名茶战略决策中“南白茶”的主产地。镇域142.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7933.3公顷,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全镇现有优质白茶面积1310公顷,优化改造茶厂26家,生产规模位于乡镇前列。2007年盛产期白茶面积达206.6公顷,初产期面积453.3公顷,总产量39.5吨,产值3705万元。预计到2009年,白茶年产量可达180吨,产值1.5亿元,成为和平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产业发展的主要实践和成效
1、建基地,强示范,因势利导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白茶悄然走进生活,展现了优质优价的市场优势,引起了干部群众浓厚的发展兴趣,2001年和平山区村开始从山水相连的安吉县零星引进种植。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把握白茶市场发展规律,突出茶农主体地位,注重发挥政府对产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功能,把白茶产业作为和平山区调优种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采取四大举措加快产业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加强开发指导。通过科学论证,实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计划,为白茶开发和林地流转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多资投入并举,加快产业发展。引进县外资金投入,建立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鼓励工商企业资金投入,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等优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动民资投入,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合力开发,打造产业群体,达到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三是强化服务,为茶农保驾护航。针对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多方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制定标准,规范发展。2006年制定了“长兴白茶”县级地方标准,推广标准化生产。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白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分布在南部山区的9个行政村,已种植白茶1310公顷,形成连片种植13.3公顷以上基地21个,33.3公顷以上基地6个,66.6公顷以上基地2个,以白茶为主导产业的高效生态农业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态。
2、重规范,强质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白茶是茶菀中的奇葩,品质与众不同,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高出2倍,而茶多酚含量仅为普通茶叶的50%,为优异品质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白茶是一个低产品种,仅为普通茶叶产量的40%左右,管理难度大、要求高。在发展白茶产业中,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第一要务。一是优化生产环境,白茶种植均选在无任何污染的山区,基地的土壤、空气、水质均达到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条件。二是提高茶农科技素质,为了使茶农懂技术、善管理,多次邀请省、市、县农业部门和科研部门的专家,来和平举办白茶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培训,到茶园实地指导茶农操作,印发白茶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农业投入品的品种、数量和施用方法,杜绝使用含有害物质的肥料和高残留农药。三是优化改造茶厂,提高白茶加工质量是做强白茶产业的关键,2005年下大力气推动优化改造茶厂23家,建设标准厂房6800多平方米,新增鲜茶加工机械375台,使名茶生产有了现代机械条件的装备。基隆坞茶厂因投入力度大,优化改造规范,成效显著,被授于浙江省示范茶厂称号。
3、重投入,强扶持,加快推进产业经营管理层次
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政府相继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白茶是一个朝阳产业,在扶持政策上首先是鼓励开发生产,对新发展和老改新连片面积达到0.66和0.33亩公顷以上,分别补助300和500元。其次是鼓励优化茶厂改造,对达到建设标准的补助1~5万元。第三是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鼓励标准制定和农产品各项论证。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的贯彻执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积极性,为白茶产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2004至2006年,全镇享受政府补助奖励资金351万元,其中白茶种植230万元,茶厂优化改造86万元,各项论证奖励35万元,使广大茶农和茶厂得到了政府对农业、农民的关心和支持。
4、育龙头,打品牌,提升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和平白茶生产具有优异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白茶品质优、上市早,在发挥特有优势的同时十分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把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提高白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相继成立了和平白茶协会和长兴水木花都茶叶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的方针,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拓展,多层次服务的局面,走共同发展之路。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实行五统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申报品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营销策略。以“统”形成合力,发挥规模化生产效应。三是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论证。2004年以基隆坞茶场为主的200公顷白茶基地,率先通过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近二年,又有3个茶厂分别获得ISO1400认证;4个茶厂获得有机(AA绿色)食品认证;4个茶厂通过食品安全许可证QS认证。在申报认证的同时,注重茶厂的生产档案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监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四是积极参加名茶评比活动,和平白茶以其超群的品质,200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和湖州市陆羽杯名茶评比金奖;2006年既荣获北京马连道第六届国际茶博会暨浙江农览会金奖,又荣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比3个金奖;2007年在浙江省名优绿茶评比中,又荣获了3个金奖。和平白茶多次获得的殊荣,为和平白茶打响品牌、走向市场、提高知名度创造了条件,充分显示了和平白茶巨大的后发优势和市场竞争潜力。
5、抓结合,拓空间,围饶产业开发休闲旅游功能
在发展白茶产业中,注重基地的多功能开发,既利用现代农业基地提供优质名优农副产品,又发挥农业基地休闲旅游、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传统文明的社会文化功能,运用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把茶场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型、多功能山庄。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白茶面积扩张快,茶厂建设快,但与之相适应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性建设尚有欠缺,需进一步完善。
2、茶农的名茶加工技能参差不齐
白茶是一个新兴产业,标准化生产要求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不同,造成了白茶生产、管理和加工能力的差异,影响了白茶整体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
3、采茶工招收和管理困难
白茶采摘时间短而集中,用工量大,一般每亩需4~5名,13.3公顷规模的茶场就需千人,如何解决如此大用工的招收、管理和采摘技术,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4、营销体系建设跟不上产业的发展
随着白茶面积扩大和产量的快速上升,对销售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提篮小卖型的小农经营方式已远不能适应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经营人才队伍,加快营销网络建设。
5、专业合作组织凝聚力不强
白茶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还处在起步阶段,组织化程度不高,会员或社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大多数茶农仍游离在专业合作组织之外。
6、产品包装使用、管理不够规范
白茶生产虽然执行一个生产标准,但各基地和农户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档次差异很大,必须严格管理,建立茶叶质量追溯制度,实行分采期、分等级、分产地包装上市。
7、茶园开发不够规范
茶园开发需很好地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开发的关系,应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创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茶园。
三、加快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主要工作措施
1、完善规划,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白茶产业中长远发展规划,实行规范有序开发,健全工作运转机制,强化产业目标责任管理。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明确扶助重点,破解发展瓶颈。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发展工业的理念,突出高新技术的先导性,推进白茶产业向农工科贸一体性方向发展。
2、培育龙头,提高示范带动效能
要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增强骨干茶场的示范作用。要以基隆坞、东山坞、旭升三大茶场为重点,投入专项改造工程经费,加快基地道路、排灌、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条件,推进茶场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增强龙头对产业的带动能力。
3、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继续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强化生产技术培训,增强茶农和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执行生产技术标准的水平。要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强化档案管理和质量跟踪,规范生产、加工、包装、营销行为。要加快食品安全生产(QS)认证,优化改造茶厂在本年内全部通过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QS)认证;积极鼓励生产基地申报绿色、有机和名牌产品。要积极组织参与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举办的茶业博览会、展销会和名茶评比活动。要鼓励企业和大户开展代理、连锁、配送等新营销方式,搞活流通和推介产品。
4、建立市场,拓展流通销售渠道
为了推进白茶产业发展,在11省道旁建设1万平方米茶叶专业市场。目前市场建设已处规划设计阶段,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形成白茶产销服务中心,这将对推进和平白茶产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5、整合优势,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要进一步整合白茶产业生产优势,完善中介组织的章程和体制建设,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型,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促进生产、加工、存储、销售、科研等环节的一体性,提高中介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增强对产业的凝聚力和带动力,让茶农广泛参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加入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产业化经营环节,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6、拓展空间,推进产业多功能共同发展
和平白茶生长在群山叠翠的青山绿水之间,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生态资源,抓好旅游农业的总体规划,以白茶产业为载体,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等农业项目,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味田园风情、享受宁静安逸生活之乐的环境,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一产增收,二、三产增效,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和平镇 白茶 农业增长方式 产业发展
和平镇地处浙北太湖西南岸,是长兴县实施“北紫笋南白茶”名茶战略决策中“南白茶”的主产地。镇域142.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7933.3公顷,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全镇现有优质白茶面积1310公顷,优化改造茶厂26家,生产规模位于乡镇前列。2007年盛产期白茶面积达206.6公顷,初产期面积453.3公顷,总产量39.5吨,产值3705万元。预计到2009年,白茶年产量可达180吨,产值1.5亿元,成为和平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产业发展的主要实践和成效
1、建基地,强示范,因势利导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白茶悄然走进生活,展现了优质优价的市场优势,引起了干部群众浓厚的发展兴趣,2001年和平山区村开始从山水相连的安吉县零星引进种植。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把握白茶市场发展规律,突出茶农主体地位,注重发挥政府对产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功能,把白茶产业作为和平山区调优种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采取四大举措加快产业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加强开发指导。通过科学论证,实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计划,为白茶开发和林地流转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多资投入并举,加快产业发展。引进县外资金投入,建立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鼓励工商企业资金投入,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等优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动民资投入,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合力开发,打造产业群体,达到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三是强化服务,为茶农保驾护航。针对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多方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制定标准,规范发展。2006年制定了“长兴白茶”县级地方标准,推广标准化生产。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白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分布在南部山区的9个行政村,已种植白茶1310公顷,形成连片种植13.3公顷以上基地21个,33.3公顷以上基地6个,66.6公顷以上基地2个,以白茶为主导产业的高效生态农业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态。
2、重规范,强质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白茶是茶菀中的奇葩,品质与众不同,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高出2倍,而茶多酚含量仅为普通茶叶的50%,为优异品质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白茶是一个低产品种,仅为普通茶叶产量的40%左右,管理难度大、要求高。在发展白茶产业中,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第一要务。一是优化生产环境,白茶种植均选在无任何污染的山区,基地的土壤、空气、水质均达到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条件。二是提高茶农科技素质,为了使茶农懂技术、善管理,多次邀请省、市、县农业部门和科研部门的专家,来和平举办白茶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培训,到茶园实地指导茶农操作,印发白茶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农业投入品的品种、数量和施用方法,杜绝使用含有害物质的肥料和高残留农药。三是优化改造茶厂,提高白茶加工质量是做强白茶产业的关键,2005年下大力气推动优化改造茶厂23家,建设标准厂房6800多平方米,新增鲜茶加工机械375台,使名茶生产有了现代机械条件的装备。基隆坞茶厂因投入力度大,优化改造规范,成效显著,被授于浙江省示范茶厂称号。
3、重投入,强扶持,加快推进产业经营管理层次
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政府相继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白茶是一个朝阳产业,在扶持政策上首先是鼓励开发生产,对新发展和老改新连片面积达到0.66和0.33亩公顷以上,分别补助300和500元。其次是鼓励优化茶厂改造,对达到建设标准的补助1~5万元。第三是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鼓励标准制定和农产品各项论证。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的贯彻执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积极性,为白茶产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2004至2006年,全镇享受政府补助奖励资金351万元,其中白茶种植230万元,茶厂优化改造86万元,各项论证奖励35万元,使广大茶农和茶厂得到了政府对农业、农民的关心和支持。
4、育龙头,打品牌,提升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和平白茶生产具有优异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白茶品质优、上市早,在发挥特有优势的同时十分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把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提高白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相继成立了和平白茶协会和长兴水木花都茶叶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的方针,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拓展,多层次服务的局面,走共同发展之路。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实行五统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申报品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营销策略。以“统”形成合力,发挥规模化生产效应。三是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论证。2004年以基隆坞茶场为主的200公顷白茶基地,率先通过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近二年,又有3个茶厂分别获得ISO1400认证;4个茶厂获得有机(AA绿色)食品认证;4个茶厂通过食品安全许可证QS认证。在申报认证的同时,注重茶厂的生产档案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监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四是积极参加名茶评比活动,和平白茶以其超群的品质,200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和湖州市陆羽杯名茶评比金奖;2006年既荣获北京马连道第六届国际茶博会暨浙江农览会金奖,又荣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比3个金奖;2007年在浙江省名优绿茶评比中,又荣获了3个金奖。和平白茶多次获得的殊荣,为和平白茶打响品牌、走向市场、提高知名度创造了条件,充分显示了和平白茶巨大的后发优势和市场竞争潜力。
5、抓结合,拓空间,围饶产业开发休闲旅游功能
在发展白茶产业中,注重基地的多功能开发,既利用现代农业基地提供优质名优农副产品,又发挥农业基地休闲旅游、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传统文明的社会文化功能,运用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把茶场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型、多功能山庄。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白茶面积扩张快,茶厂建设快,但与之相适应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性建设尚有欠缺,需进一步完善。
2、茶农的名茶加工技能参差不齐
白茶是一个新兴产业,标准化生产要求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不同,造成了白茶生产、管理和加工能力的差异,影响了白茶整体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
3、采茶工招收和管理困难
白茶采摘时间短而集中,用工量大,一般每亩需4~5名,13.3公顷规模的茶场就需千人,如何解决如此大用工的招收、管理和采摘技术,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4、营销体系建设跟不上产业的发展
随着白茶面积扩大和产量的快速上升,对销售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提篮小卖型的小农经营方式已远不能适应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经营人才队伍,加快营销网络建设。
5、专业合作组织凝聚力不强
白茶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还处在起步阶段,组织化程度不高,会员或社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大多数茶农仍游离在专业合作组织之外。
6、产品包装使用、管理不够规范
白茶生产虽然执行一个生产标准,但各基地和农户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档次差异很大,必须严格管理,建立茶叶质量追溯制度,实行分采期、分等级、分产地包装上市。
7、茶园开发不够规范
茶园开发需很好地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开发的关系,应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创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茶园。
三、加快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主要工作措施
1、完善规划,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白茶产业中长远发展规划,实行规范有序开发,健全工作运转机制,强化产业目标责任管理。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明确扶助重点,破解发展瓶颈。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发展工业的理念,突出高新技术的先导性,推进白茶产业向农工科贸一体性方向发展。
2、培育龙头,提高示范带动效能
要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增强骨干茶场的示范作用。要以基隆坞、东山坞、旭升三大茶场为重点,投入专项改造工程经费,加快基地道路、排灌、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条件,推进茶场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增强龙头对产业的带动能力。
3、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继续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强化生产技术培训,增强茶农和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执行生产技术标准的水平。要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强化档案管理和质量跟踪,规范生产、加工、包装、营销行为。要加快食品安全生产(QS)认证,优化改造茶厂在本年内全部通过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QS)认证;积极鼓励生产基地申报绿色、有机和名牌产品。要积极组织参与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举办的茶业博览会、展销会和名茶评比活动。要鼓励企业和大户开展代理、连锁、配送等新营销方式,搞活流通和推介产品。
4、建立市场,拓展流通销售渠道
为了推进白茶产业发展,在11省道旁建设1万平方米茶叶专业市场。目前市场建设已处规划设计阶段,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形成白茶产销服务中心,这将对推进和平白茶产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5、整合优势,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要进一步整合白茶产业生产优势,完善中介组织的章程和体制建设,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型,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促进生产、加工、存储、销售、科研等环节的一体性,提高中介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增强对产业的凝聚力和带动力,让茶农广泛参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加入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产业化经营环节,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6、拓展空间,推进产业多功能共同发展
和平白茶生长在群山叠翠的青山绿水之间,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生态资源,抓好旅游农业的总体规划,以白茶产业为载体,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等农业项目,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味田园风情、享受宁静安逸生活之乐的环境,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一产增收,二、三产增效,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