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一个充满幽默的国家,任何一份大报,每天至少有两个整版的漫画和幽默专栏。美国人说笑百无禁忌,不论是经理、主管,还是总统、上帝,都可以拿来开玩笑。与此同时,他们还不忘对孩子从小进行幽默感教育培养。
女儿要竞选学生会主席,今天所有的参选者要向全校师生发表竞选演说。能否当选,今天的表现至关重要。女儿漂亮、口齿伶俐、镇定而有吸引力。我知道她会讲得很好,让我紧张的是台下的观众。校长事前规定,讲演没结束时,任何人不准鼓掌或起哄,学生们似乎觉得这样太无聊,故意跟校长唱对台戏。好几次,讲演的同学话说了一半就被刺耳的口哨打断了。
两周前,当女儿请我帮她策划竞选战略的时候,我没有紧张,我告诉她:“如果你真的,真的想当主席,最具号召力的办法是使用幽默,能把所有的选民都逗乐,就赢定了。”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她的演说必须出人意料。“相信我,按我的计划,你一定能大获全胜。”我当时胸有成竹地对她说。
女儿的演讲开始了。“我的名字叫布布妮,我在竞选做你们的主席,”女儿的声音很镇定,“我想你们应该选我,因为……”她停下来,向台下四周看了看。我等她说出下句,拿摄像机的手抖个不停。女儿从身后的背包包掏出一个圆形塑料饭盒,倒扣在头上,用拳头压着鼻子,模仿机器人的声音说:“因为,我是外星人,到地球来吃你们的午饭!”大家压根儿没想到她会说这么一句,全场哄堂大笑。女儿等笑声停止才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别信我的话。你们应该问问那些跟我有相同生日的人,比如乔治·华盛顿。”说完,她背过身去,戴上了一副灰色的假发。这会儿观众都来了精神,等着看我的女儿还有什么新花样。“哦,老天,我的背真疼!”她用老年人沙哑的声音嚷道,“我猜是因为我在地下躺了两百多年的缘故!”
台下又爆发出阵阵笑声。我知道,她的幽默已经征服了所有观众,女儿赢定了。
演讲快结束时,她提出如果自己当选后将做的种种改革,礼堂里充满了欢呼声和掌声。学生们又跺脚又拍椅子,场面几乎失去控制。老师们(包括校长)光顾着揉肚子,根本顾不上维持秩序。而我的心也兴奋得快炸开了。我把脸贴在摄像机上,这样旁边的家长就不会看到我悄悄流下的眼泪。我对女儿的幽默教育帮她初战告捷。
以上节选自美国人兰尼·祖兹写的一篇题为《幽默竞选》文章,美国人的幽默感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是一个崇尚幽默的民族,他们不仅把幽默看作一种可爱的性格,而且视其为可贵的品质。因此在许多美国家长看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美国专家从事的专题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幽默感大约3成是天生的,其余7成则须靠后天培养。因而在儿童教育专家的倡导下,许多家长甚至在婴儿刚出世6周便开始对其进行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实际上,不少较聪明的婴儿这时确已萌发“幽默意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抱着孩子作“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味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对这些天生就有较强幽默感的孩子,美国的家长们除了常跟他玩“下坠”游戏外,还与他玩捉迷藏(如将一块手帕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猛地抽走,孩子见了可能会发出会意的微笑)、敲击游戏(如用一汤勺敲击碗碟使其发出清脆声响,然后再佯装用汤勺敲击自己的头或孩子的手,他可能也会冲你一笑)等。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在其学步摔倒时,美国的家长们大多是冲他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幽默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他往往会被大人扮的鬼脸逗得破涕为笑。不仅如此,家长还鼓励孩子们模仿做鬼脸,做得愈怪异愈能得到赞赏。
2周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如,大人把袜子“戴”在自己的手上,脸上则露出难受的表情。在美国,若孩子这时也学着把手套“穿”在脚上,家长不仅不对孩子横加指责,相反跟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美国家长往往默许孩子装模作样地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从模仿中体味幽默的快乐。
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过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当美国人发现自己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十分投入地扮演王子和公主时,不仅不阻拦,自己还可能客串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添油加醋地让气氛更为生动、活泼。
待孩子长到5~6岁时,便可能对语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这时,美国家长会利用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及绕口令等的学习,增强孩子的幽默感。
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有些笑话虽不够高雅,但大人们一般不去粗暴地批评乃至责备。他们认为,此时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往往会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或“调节”自己的心态。尽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让大人们不快甚至难堪,但大人理应包容。原因很简单: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若大人能正确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才是明智之举。
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美国的家长常常倾听孩子们讲述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对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此外,大人们还常常引导孩子们编幽默故事,改编电影、电视剧的情节或加添令人捧腹的结局。
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学校会常常组办有关“幽默故事”写作或讲述的比赛。对于这类能起到增强孩子幽默感的活动,家长们大多予以无保留的支援。
孩子的幽默性格一旦形成,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因而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在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中,幽默扮演着最不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国人对创造力特质的认知中,更是没有幽默的影子!与之相反,美国人在对幽默的培养上显得更为重视。美国人可以不在意别人骂他无赖、顽固、奸诈,但绝对无法忍受“没有幽默感”的批评,在他们的眼中,“没有幽默感”简直代表着做人的失败,不受欢迎以及令人讨厌。
女儿要竞选学生会主席,今天所有的参选者要向全校师生发表竞选演说。能否当选,今天的表现至关重要。女儿漂亮、口齿伶俐、镇定而有吸引力。我知道她会讲得很好,让我紧张的是台下的观众。校长事前规定,讲演没结束时,任何人不准鼓掌或起哄,学生们似乎觉得这样太无聊,故意跟校长唱对台戏。好几次,讲演的同学话说了一半就被刺耳的口哨打断了。
两周前,当女儿请我帮她策划竞选战略的时候,我没有紧张,我告诉她:“如果你真的,真的想当主席,最具号召力的办法是使用幽默,能把所有的选民都逗乐,就赢定了。”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她的演说必须出人意料。“相信我,按我的计划,你一定能大获全胜。”我当时胸有成竹地对她说。
女儿的演讲开始了。“我的名字叫布布妮,我在竞选做你们的主席,”女儿的声音很镇定,“我想你们应该选我,因为……”她停下来,向台下四周看了看。我等她说出下句,拿摄像机的手抖个不停。女儿从身后的背包包掏出一个圆形塑料饭盒,倒扣在头上,用拳头压着鼻子,模仿机器人的声音说:“因为,我是外星人,到地球来吃你们的午饭!”大家压根儿没想到她会说这么一句,全场哄堂大笑。女儿等笑声停止才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别信我的话。你们应该问问那些跟我有相同生日的人,比如乔治·华盛顿。”说完,她背过身去,戴上了一副灰色的假发。这会儿观众都来了精神,等着看我的女儿还有什么新花样。“哦,老天,我的背真疼!”她用老年人沙哑的声音嚷道,“我猜是因为我在地下躺了两百多年的缘故!”
台下又爆发出阵阵笑声。我知道,她的幽默已经征服了所有观众,女儿赢定了。
演讲快结束时,她提出如果自己当选后将做的种种改革,礼堂里充满了欢呼声和掌声。学生们又跺脚又拍椅子,场面几乎失去控制。老师们(包括校长)光顾着揉肚子,根本顾不上维持秩序。而我的心也兴奋得快炸开了。我把脸贴在摄像机上,这样旁边的家长就不会看到我悄悄流下的眼泪。我对女儿的幽默教育帮她初战告捷。
以上节选自美国人兰尼·祖兹写的一篇题为《幽默竞选》文章,美国人的幽默感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是一个崇尚幽默的民族,他们不仅把幽默看作一种可爱的性格,而且视其为可贵的品质。因此在许多美国家长看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美国专家从事的专题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幽默感大约3成是天生的,其余7成则须靠后天培养。因而在儿童教育专家的倡导下,许多家长甚至在婴儿刚出世6周便开始对其进行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实际上,不少较聪明的婴儿这时确已萌发“幽默意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抱着孩子作“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味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对这些天生就有较强幽默感的孩子,美国的家长们除了常跟他玩“下坠”游戏外,还与他玩捉迷藏(如将一块手帕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猛地抽走,孩子见了可能会发出会意的微笑)、敲击游戏(如用一汤勺敲击碗碟使其发出清脆声响,然后再佯装用汤勺敲击自己的头或孩子的手,他可能也会冲你一笑)等。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在其学步摔倒时,美国的家长们大多是冲他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幽默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他往往会被大人扮的鬼脸逗得破涕为笑。不仅如此,家长还鼓励孩子们模仿做鬼脸,做得愈怪异愈能得到赞赏。
2周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如,大人把袜子“戴”在自己的手上,脸上则露出难受的表情。在美国,若孩子这时也学着把手套“穿”在脚上,家长不仅不对孩子横加指责,相反跟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美国家长往往默许孩子装模作样地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从模仿中体味幽默的快乐。
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过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当美国人发现自己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十分投入地扮演王子和公主时,不仅不阻拦,自己还可能客串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添油加醋地让气氛更为生动、活泼。
待孩子长到5~6岁时,便可能对语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这时,美国家长会利用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及绕口令等的学习,增强孩子的幽默感。
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有些笑话虽不够高雅,但大人们一般不去粗暴地批评乃至责备。他们认为,此时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往往会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或“调节”自己的心态。尽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让大人们不快甚至难堪,但大人理应包容。原因很简单: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若大人能正确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才是明智之举。
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美国的家长常常倾听孩子们讲述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对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此外,大人们还常常引导孩子们编幽默故事,改编电影、电视剧的情节或加添令人捧腹的结局。
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学校会常常组办有关“幽默故事”写作或讲述的比赛。对于这类能起到增强孩子幽默感的活动,家长们大多予以无保留的支援。
孩子的幽默性格一旦形成,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因而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在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中,幽默扮演着最不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国人对创造力特质的认知中,更是没有幽默的影子!与之相反,美国人在对幽默的培养上显得更为重视。美国人可以不在意别人骂他无赖、顽固、奸诈,但绝对无法忍受“没有幽默感”的批评,在他们的眼中,“没有幽默感”简直代表着做人的失败,不受欢迎以及令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