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季湄老师曾经说过:《指南》是核心素养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实施《指南》的过程就是在落实核心素养。《指南》5大领域的32个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是核心素养在幼儿阶段全面而具体的表现,涵盖了核心素养3维度、6要素、18个基本点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推进《指南》在幼儿活动中的落实,培养幼儿核心素养,是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基于《指南》指导下的园本课程建设,是促进园所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正确解读《指南》,通过实践研究实现幼儿发展目标
幼儿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培养目标必然是为幼儿后期的各种品质、素养做铺垫。其作用亦不容忽视。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有些夸张甚至危言耸听,但其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幼儿阶段是各类品质、习惯的养成阶段,如果忽视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必然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细细揣摩《指南》中的幼儿发展目标,其内涵就是幼儿阶段的核心素养。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会通过带领教师集体学习《指南》,让教师理解其具体内容。同时,通过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梳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对照《指南》去把握幼儿发展状况,引导教师通过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去实现幼儿发展目标。例如,教师在培养孩子投掷能力时,起初只是单一的为幼儿提供沙包,每名幼儿都向前面投,这样的活动单一又乏味,幼儿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发展目标达成度不高。针对这个情况思考,如何通过活动实现幼儿发展目标,我们进行了实践研究。将活动更改为幼儿分成两队,一边迅速躲闪对面丢来的沙包,一边捡起投来的沙包并用力投向对面的幼儿,活动形式的改变不仅增加了难度,对幼儿动作的协调、灵活性要求也会随之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不断增加的热情和不断提升的能力。
二、全面落实《指南》,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例如:幼儿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就是极为宝贵的科学精神,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也与自主学习精神做到了异曲同工。
在促进园所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核心聚焦到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上。而这种培养,则是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的。如培养幼儿认真专注的品质,首先要为为幼儿创造安静的环境,帮助幼儿排除外界的打扰,还要确保活动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有一定的挑战性等等。这样才能让孩子能够专心地沉浸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到成功。而活动的过程则让幼儿则促进养成了认真专注的品质。
再比如敢于探究和尝试品质的培养,就需要教师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摸索、从失败到成功。我们只需要为他们提供各种材料上的支持,多鼓励,在孩子遇到瓶颈的时候稍加引导。只有在不断探究和尝试的过程中,孩子才会成长。而这种品质,也将伴随一生。例如,一次简单的教育活动《制作泡泡水》,每个孩子都对吹泡泡情有独钟。但是,怎么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泡泡水呢?针對这个活动,我们先和幼儿讨论泡泡的由来,然后让孩子们猜想用什么制作,最后将幼儿想到的材料准备好就可以了。水、洗手液、洗衣粉、洗涤灵、肥皂水等等,当然,胶水是教师准备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随意尝试,然后得出结论。而胶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则在实验中得以完美诠释。当孩子们将自制的泡泡水拿出来展示,当泡泡漂浮在空中,孩子们的喜悦和那种通过探究而成功的感觉则是激励他们再次探究的最好动力。
三、主动深化《指南》,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园所内涵发展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主体。幼儿园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课程建设的实施则是推进幼儿发展的源动力。基于《指南》指导下的课程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园的地域优势,形成自然生态的园本课程,恰恰体现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
在课程建设中,通过将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在办园目标的引领下,全园联动开发课程,形成自下而上、上下联动的课程管理。在实施园本化的方式上,指导教师以教育实践中的活动样式创新的设计为主线,通过筛选、提升、积累,形成不断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不断支持幼儿自主成长,体现“生态”“自然”的课程理念。对照《指南》的教育培养目标,同时从幼儿园层面总结不同年龄班的教育活动特点,从总体上形成具有园所特色的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物质准备的提供来源主要是家庭,通过倡导家园共育,形成家园联动的机制,将农村特有的自然物等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另外,在课程实践中,开展具有园本特色的教育创新研修活动,如一课三研等,把实施过程中生成的亮点进行积累生成,从而逐步形成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在实施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课程理念逐步转换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实现最终促进园所内涵发展。
教育,是不断反思的过程、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当我们时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当我们蹲下身子倾听幼儿的声音,我们就会发现,教育无处不在。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幼儿阶段的核心素养则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全过程,通过课程建设,不断促进园所内涵发展。
一、正确解读《指南》,通过实践研究实现幼儿发展目标
幼儿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培养目标必然是为幼儿后期的各种品质、素养做铺垫。其作用亦不容忽视。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有些夸张甚至危言耸听,但其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幼儿阶段是各类品质、习惯的养成阶段,如果忽视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必然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细细揣摩《指南》中的幼儿发展目标,其内涵就是幼儿阶段的核心素养。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会通过带领教师集体学习《指南》,让教师理解其具体内容。同时,通过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梳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对照《指南》去把握幼儿发展状况,引导教师通过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去实现幼儿发展目标。例如,教师在培养孩子投掷能力时,起初只是单一的为幼儿提供沙包,每名幼儿都向前面投,这样的活动单一又乏味,幼儿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发展目标达成度不高。针对这个情况思考,如何通过活动实现幼儿发展目标,我们进行了实践研究。将活动更改为幼儿分成两队,一边迅速躲闪对面丢来的沙包,一边捡起投来的沙包并用力投向对面的幼儿,活动形式的改变不仅增加了难度,对幼儿动作的协调、灵活性要求也会随之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不断增加的热情和不断提升的能力。
二、全面落实《指南》,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例如:幼儿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就是极为宝贵的科学精神,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也与自主学习精神做到了异曲同工。
在促进园所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核心聚焦到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上。而这种培养,则是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的。如培养幼儿认真专注的品质,首先要为为幼儿创造安静的环境,帮助幼儿排除外界的打扰,还要确保活动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有一定的挑战性等等。这样才能让孩子能够专心地沉浸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到成功。而活动的过程则让幼儿则促进养成了认真专注的品质。
再比如敢于探究和尝试品质的培养,就需要教师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摸索、从失败到成功。我们只需要为他们提供各种材料上的支持,多鼓励,在孩子遇到瓶颈的时候稍加引导。只有在不断探究和尝试的过程中,孩子才会成长。而这种品质,也将伴随一生。例如,一次简单的教育活动《制作泡泡水》,每个孩子都对吹泡泡情有独钟。但是,怎么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泡泡水呢?针對这个活动,我们先和幼儿讨论泡泡的由来,然后让孩子们猜想用什么制作,最后将幼儿想到的材料准备好就可以了。水、洗手液、洗衣粉、洗涤灵、肥皂水等等,当然,胶水是教师准备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随意尝试,然后得出结论。而胶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则在实验中得以完美诠释。当孩子们将自制的泡泡水拿出来展示,当泡泡漂浮在空中,孩子们的喜悦和那种通过探究而成功的感觉则是激励他们再次探究的最好动力。
三、主动深化《指南》,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园所内涵发展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主体。幼儿园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课程建设的实施则是推进幼儿发展的源动力。基于《指南》指导下的课程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园的地域优势,形成自然生态的园本课程,恰恰体现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
在课程建设中,通过将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在办园目标的引领下,全园联动开发课程,形成自下而上、上下联动的课程管理。在实施园本化的方式上,指导教师以教育实践中的活动样式创新的设计为主线,通过筛选、提升、积累,形成不断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不断支持幼儿自主成长,体现“生态”“自然”的课程理念。对照《指南》的教育培养目标,同时从幼儿园层面总结不同年龄班的教育活动特点,从总体上形成具有园所特色的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物质准备的提供来源主要是家庭,通过倡导家园共育,形成家园联动的机制,将农村特有的自然物等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另外,在课程实践中,开展具有园本特色的教育创新研修活动,如一课三研等,把实施过程中生成的亮点进行积累生成,从而逐步形成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在实施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课程理念逐步转换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实现最终促进园所内涵发展。
教育,是不断反思的过程、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当我们时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当我们蹲下身子倾听幼儿的声音,我们就会发现,教育无处不在。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幼儿阶段的核心素养则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全过程,通过课程建设,不断促进园所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