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着全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涌入,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尝试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按专业大类培养已逐渐成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本文将集中探讨高校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建设,为大类专业课程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的更好发展与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并为外语类院校大类平台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供建议。
【关键词】大类专业;课程群;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一、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的构建:宏观与微观的视角
专业大类是将若干个属同一学科的专业组成专业类,是多个专业的集合,专业是单一和独立的。大类平台课是相近学科的共同基础课,是学生进入相关院系的基础平台。课程群是指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一系列课程。这种相关性可以是同专业内具有衔接性的系列课程、不同专业间共同开设的但要求有所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教师、院校或专业间开设的相同课程。课程群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层级关系的,其所包含的课程可以是在一定限度内动态变化的。而课程群的建设也就是基于学科大类平台开发的交叉融合的课程。
宏观上,第一,建立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模式。
第二,采用“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
第三,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各级各类学校在制定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考虑构建比较灵活的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微观上,基本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通识课程平台或文化基础课程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是除专业课程之外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第二,学科基础课程或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阶段。这一阶段着眼于学生在掌握了一些通识知识之后,便可进行自己学科内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一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侧重于一些基础性知识,涉及范围较为全面和宽泛,旨在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学科领域内知识基础,为日后的再次专业划分和选择做好准备。第三,专业方向课程或主修专业课程阶段。在接受过一些通识教育和学科内基础知识的熏陶之后,学生便可按照自己的意向选择本学科领域内的细小方向,进行专而精的专业学习。为日后就业和在专业领域内更好的发展做准备。第四,实践课程阶段。此阶段开始于前三阶段结束之后。学校应积极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大平台。
二、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的实施: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基础素质教育。这一阶段将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进行。入校后,学校对学生实行分班但不分专业。学生在这一学期内只学习一些文化基础课程,也即学校的公共必修课,不涉及专业课程。学期末学生凭借对学校所设专业的了解及其自身的兴趣,自愿选择“大专业”,进行初次专业定位。
第二阶段:“大专业”教育。这一阶段是第二、三、四学期进行。这一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而言,更加“专业化”。学校依据学生的专业意向,按专业类群进行专业整合教学,在第二、三学期主要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和“大专业”专业基础课。学生在这两个学前便可掌握关于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为打好宽广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的进一步细分做准备。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细分流”,根据学生意愿、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市场需求,让学生在升学与就业的专业主攻方向上进行选择,再次进行更细化的专业定位。
第三阶段:“细分流”教育。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后两个学期进行,即第五、六学期。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完成了“大专业”的专业基础学习之后,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细分流”之后的小专业方向,进行更加专而深的专业学习。随后紧随的就是“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这几学年内学到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当中,以此发现理论与实际间的差距与专业上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专业的学习或就业打好基础。
三、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建设对外语类院校的启示
外语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设定出符合自己的大类专业。
从招生及平台课程的构建上讲,学校可以把英语作为一个招生大类,大一期间让学生接受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训练与其他通识教育。相应开设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础平台课程。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划分,让不同资质与兴趣的学生进行再一次的专业细分流,如基础好偏爱翻译的学生可以进入翻译方向的学习,基础一般偏爱商务的学生可以从事商务英语方向的学习,还有英语教育,旅游英语,外贸英语等,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道路与发展途径。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下一个阶段里可根据自身能力与兴趣再一次自主细分专业,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最后的大四阶段,学生可以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中反复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检验实践能力,为下一步学习与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基础。
从具体培养方案的执行上讲,外国语大学应审视自身具体情况,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配置、优化师资力量,大力开展大学英语课程群的建设。
1.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力量,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学校应根据不同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研究专长、教师意愿、学生需求,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确立每位教师所感兴趣的一到两门课程,通过行政力量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充足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所教科目中去,保障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份教学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
2. 在实际课程群建设中,依据自身具体情况及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所授科目。
(1)听力课改为视听说课。单纯的听力课很难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加之一些感官的视频图像则会更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这样更加符合一般学生学习英语的自然规律。待每一次视听部分结束后,教师还可组织有效讨论,让学生发表自身观点和看法,在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同时,教师也能得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真实反馈,及时对自身教学做出科学调整。
(2)精读课改为泛读加精读课。一改过去精读课仅是讲解知识点与语法点的倾向,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输入型课程教授,开设诸如“英美文化概况”“西方文明导读”等课程,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知识结构得到合理优化,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增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大类英语课程群的构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当前学校网络资源已经十分丰富,学生可自行登入校园网客户端,根据自身需求和计划实践自主学习。学生还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自我充电,课后和同学探讨交流。这样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势必能广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动性,改变过去英语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在这整个过程中所接受到的锻炼不仅仅是知识的提升,更是学习能力的一次飞跃。
诚然,大类专业课程及课程群建设在外语类院校中还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其较为成功的运行和实施仍需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大类专业课程的更好构建需以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为基点,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同时结合外语类院校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创建适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大类英语专业课程群。
参考文献:
[1] 戴世强. 论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 力学进展. 2003
[2] 祁丽霞,谭群燕等. 基于机械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7
【关键词】大类专业;课程群;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一、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的构建:宏观与微观的视角
专业大类是将若干个属同一学科的专业组成专业类,是多个专业的集合,专业是单一和独立的。大类平台课是相近学科的共同基础课,是学生进入相关院系的基础平台。课程群是指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一系列课程。这种相关性可以是同专业内具有衔接性的系列课程、不同专业间共同开设的但要求有所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教师、院校或专业间开设的相同课程。课程群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层级关系的,其所包含的课程可以是在一定限度内动态变化的。而课程群的建设也就是基于学科大类平台开发的交叉融合的课程。
宏观上,第一,建立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模式。
第二,采用“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
第三,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各级各类学校在制定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考虑构建比较灵活的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微观上,基本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通识课程平台或文化基础课程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是除专业课程之外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第二,学科基础课程或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阶段。这一阶段着眼于学生在掌握了一些通识知识之后,便可进行自己学科内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一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侧重于一些基础性知识,涉及范围较为全面和宽泛,旨在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学科领域内知识基础,为日后的再次专业划分和选择做好准备。第三,专业方向课程或主修专业课程阶段。在接受过一些通识教育和学科内基础知识的熏陶之后,学生便可按照自己的意向选择本学科领域内的细小方向,进行专而精的专业学习。为日后就业和在专业领域内更好的发展做准备。第四,实践课程阶段。此阶段开始于前三阶段结束之后。学校应积极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大平台。
二、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的实施: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基础素质教育。这一阶段将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进行。入校后,学校对学生实行分班但不分专业。学生在这一学期内只学习一些文化基础课程,也即学校的公共必修课,不涉及专业课程。学期末学生凭借对学校所设专业的了解及其自身的兴趣,自愿选择“大专业”,进行初次专业定位。
第二阶段:“大专业”教育。这一阶段是第二、三、四学期进行。这一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而言,更加“专业化”。学校依据学生的专业意向,按专业类群进行专业整合教学,在第二、三学期主要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和“大专业”专业基础课。学生在这两个学前便可掌握关于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为打好宽广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的进一步细分做准备。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细分流”,根据学生意愿、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市场需求,让学生在升学与就业的专业主攻方向上进行选择,再次进行更细化的专业定位。
第三阶段:“细分流”教育。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后两个学期进行,即第五、六学期。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完成了“大专业”的专业基础学习之后,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细分流”之后的小专业方向,进行更加专而深的专业学习。随后紧随的就是“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这几学年内学到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当中,以此发现理论与实际间的差距与专业上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专业的学习或就业打好基础。
三、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及课程群建设对外语类院校的启示
外语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设定出符合自己的大类专业。
从招生及平台课程的构建上讲,学校可以把英语作为一个招生大类,大一期间让学生接受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训练与其他通识教育。相应开设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础平台课程。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划分,让不同资质与兴趣的学生进行再一次的专业细分流,如基础好偏爱翻译的学生可以进入翻译方向的学习,基础一般偏爱商务的学生可以从事商务英语方向的学习,还有英语教育,旅游英语,外贸英语等,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道路与发展途径。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下一个阶段里可根据自身能力与兴趣再一次自主细分专业,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最后的大四阶段,学生可以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中反复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检验实践能力,为下一步学习与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基础。
从具体培养方案的执行上讲,外国语大学应审视自身具体情况,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配置、优化师资力量,大力开展大学英语课程群的建设。
1.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力量,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学校应根据不同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研究专长、教师意愿、学生需求,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确立每位教师所感兴趣的一到两门课程,通过行政力量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充足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所教科目中去,保障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份教学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
2. 在实际课程群建设中,依据自身具体情况及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所授科目。
(1)听力课改为视听说课。单纯的听力课很难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加之一些感官的视频图像则会更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这样更加符合一般学生学习英语的自然规律。待每一次视听部分结束后,教师还可组织有效讨论,让学生发表自身观点和看法,在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同时,教师也能得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真实反馈,及时对自身教学做出科学调整。
(2)精读课改为泛读加精读课。一改过去精读课仅是讲解知识点与语法点的倾向,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输入型课程教授,开设诸如“英美文化概况”“西方文明导读”等课程,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知识结构得到合理优化,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增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大类英语课程群的构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当前学校网络资源已经十分丰富,学生可自行登入校园网客户端,根据自身需求和计划实践自主学习。学生还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自我充电,课后和同学探讨交流。这样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势必能广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动性,改变过去英语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在这整个过程中所接受到的锻炼不仅仅是知识的提升,更是学习能力的一次飞跃。
诚然,大类专业课程及课程群建设在外语类院校中还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其较为成功的运行和实施仍需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大类专业课程的更好构建需以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为基点,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同时结合外语类院校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创建适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大类英语专业课程群。
参考文献:
[1] 戴世强. 论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 力学进展. 2003
[2] 祁丽霞,谭群燕等. 基于机械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