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平等价值的科学扬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平等价值的虚伪性,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才具有真正实现平等的土壤。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与理论支撑,揭示社会主义真正的平等与资本主义表面的平等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关键词] 劳动力商品化;平等;公有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周振,法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蔡万焕,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平等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平等的价值观,是对资本主义平等价值观的科学扬弃。本文在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化理论视域下,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撑,阐释平等内涵的社会主义特征,提出实现平等价值观的政治经济学途径,以期拓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经济学维度的研究阐释。
一、 当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认识
要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楚其与西方语义上的平等价值观有何不同。平等,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和理想诉求。古希腊的先贤们对平等概念的界定为西方平等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柏拉图认为,平等是一种正义上的平等,是每个人根据自身能力等的不同获取财富的权利。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平等是一种美德,是在正义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将平等的内涵拓展到政治权利领域,认为平等是人们获得同等的政治地位和权利的机会。之后,卢梭将平等的内涵和地位进一步提升,完成了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系统化工作。他提出,平等是天赋人权,人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权利。但同时,卢梭也开始认识到在社会平等问题上,存在着法律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平等,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法律实质上对富人有利,对有产者有利,而对无产者有害。[1]卢梭对该问题的认识,为之后资产阶级仅仅将平等停留在法权意义上的认识埋下了伏笔。最终,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将平等思想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认为平等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是在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权利和公共赋税平等分摊的权利,除了公民的品德与才能的差别外,不应有其他任何差别。从此,平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信条,以及向世界输出的价值观念。美国《独立宣言》中也明确提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也就是说,在上帝面前,人人是绝对平等的。
从以上对西方平等内涵的梳理可以看出,西方对平等概念的释义仅仅停留在法权意义上,并非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角度出发来考虑平等的,而是掩盖了私有制经济制度基础的所谓的平等,这就决定了西方法权意义上的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虚伪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不是停留在法权意义上的平等,不同于西方的平等。
当前国内学界的诸多论著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如张晖、贾英健等对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挖掘;也有诸多学者对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如高慎淦、宿钟文等;还有学者对西方平等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房宁、陈华等;此外,如陈新夏、李茹茵和卢丽丽、唐飞娆、王昱清等,分别从不同视角探讨与关注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意义,丰富、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度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文献参见:[1]张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51-55;[2]贾英健.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24;[3]高慎淦.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平等——以平等分配为例[J].党史博采(理论),2014(3):15-17;[4]宿钟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思考——浅析“平等”在城乡一体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S1):34-37;[5]房宁.论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9-15+19;[6]陈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平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7-49;[7]陈新夏.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3):42-51;[8]李茹茵,卢丽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新西部,2019(18):6-7;[9]唐飛娆.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内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176-177;[10]王昱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44-49.
但纵观国内学界的研究可以发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探讨大多是从其政治高度、理论发展层面来论述的,也有学者从经济层面如平等分配等方面对
其进行了阐述,但并未深入至所有制结构层面。本文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方面研究和分析平等的内涵,探究社会主义平等背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撑,以此尝试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实现的有效途径。 二、 劳动力商品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平等的虚伪性
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化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平等的虚伪本质,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严重的贫富差距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构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充分平等,对于当下我们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隐藏的不平等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中提出了“劳动力商品”概念,为依据价值规律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以及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平等的虚伪性和片面性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在现代社会关系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过程所需的一切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也包括人的因素,即劳动力。之后,资本家便着手使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3]215
同时,马克思分析了隐藏在交换过程中的不平等。从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资本家在市场上偿付一定费用购买劳动力,这一交换过程看似是合理和平等的,即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家支付了这个纺纱工人劳动力的一天或一周的价值,就有权整天或整周地使用这个劳动力。”[4]191在交换的第一个阶段完成之后,对工人劳动力的支配权就落到了资本家手中,于是流通过程结束,进入劳动过程,开始了资本家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也是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远远大于其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本来工人可以只工作6个小时以补偿资本家付给他的工资或他的劳动力价值,但工人却在资本家的迫使下不得不工作12个小时,多出6个小时的剩余劳动,就体现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上,而对此,资本家则并不付出任何等价物。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或雇佣劳动制度,正是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这种交换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交换必然不断地造成这样的结果:工人作为工人再生产出来,资本家作为资本家再生产出来。”[4]191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工人每天的劳动一部分是有偿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无偿的,这部分无偿的劳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基础和源泉,却造成一种假象:看起来好像工人所有的劳动都是有偿的,这就是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的一种假象。马克思说在这种假象之下,“甚至无偿的劳动也好像是有偿的劳动”[4]192。而资本家对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这样,马克思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机制,为资本主义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2. 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土壤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早在《莱茵报》时期就已关注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在研究了贫苦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后,他指出:“自然界本身仿佛提供了一个贫富对立的实例:一方面是脱离了有机生命而被折断了的干枯的树枝树杈;另一方面是根深叶茂的树和树干,后者有机地同化空气、阳光、水分和泥土,使它们变成自己的形式和生命。”[5]252进而,他批判了资产阶级法制的虚伪,探讨了物质利益同国家和法的关系,为贫穷群众大声疾呼:“我们为穷人要求习惯法,而且要求的不是地方性的习惯法,而是一切国家的穷人的习惯法。”[5]248之后,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边是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贫困的积累。[3]743-744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劳动者的劳动导致了自身的贫困化。“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也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6]社会的最富有状态,对于工人来说却是持续不变的贫困。恩格斯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固有的财产集中规律的作用,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中间阶级必然越来越多地消失,“直到世界分裂为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大土地占有者和贫困的短工为止”[7]470。
3. 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平等构成法权意义上的平等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条件下,流通中的平等与实际交换、生产中的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避免的一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基础,并决定了这一生产方式的必然灭亡和不可避免地为共产主义所代替。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去追求平等,只能是虚伪的、不真实的平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平等的或仅仅是公平的报酬,就犹如在奴隶制的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4]189马克思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平等的实现条件。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的积极扬弃,即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正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将其概括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7]297恩格斯强调指出:“只有全面改革社会关系,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和劳动对立这种反常的分离、社会的利益的对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贫困以及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才能实现有组织有意识的生产和分配。”[7]10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的平等徒具空名,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三、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理念释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平等,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平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发挥公有制在保障公民个人平等方面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平等区别于资本主义平等的主要特征和最本质的内容。
1. 平等与公平、正义
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主要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以及结果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平等的社会机制以及社会层面的价值引导,来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每个人基于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核心的政治特征。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7]347公平,《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公正、不偏不倚”,在社会层面,它表现为在平等的社会机制和社会价值之下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在法律上,它和正义是法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是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公平根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是不同的实践主体在生产活动中按照彼此都能接受的规则和标准处理他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公平根源于实践活动,也会随着人类社会具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平等与公平、正義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平等为公平正义提供政治基础;而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就是保障人民的平等参与,也就是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落实与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8]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不断改善与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为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不断积极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9] 2. 平等与所有制关系
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扬弃,是平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制度保障。平等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描述,而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和全部物质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2平等的产生也是如此,深深根植于生产关系之中。资本主义的平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平等,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虽然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对平等不断进行改良,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与资产阶级平等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建构的所有制根基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公有制是其物质基础,这一基础是从生产关系层面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革命,是同资产阶级平等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1]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废除私有制是共产主义者的主要要求。[12]84因此,建立在崭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平等,是从本质上对资产阶级平等的科学扬弃。
3. 平等与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因为共产主义本身“是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结论”[7]474。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到达共产主义阶段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3]。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4]570社会主义作为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是不断提高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做准备的阶段,也是真正实现平等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形成和凝练出来的核心价值,它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方向,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中,并最终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平等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平等的主要特征。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4]110-111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4]142这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形成鲜明对比。平等与共同富裕都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以来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不断践行社会主义平等,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届时真正的平等才能最终实现。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实现的政治经济学路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弊端使得资本主义的平等是仅仅停留在法权层面上的虚幻的平等,而能够真正实现法权和现实中的全面平等的,只能是坚持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本文分析平等内涵实现的前提条件。此外,这里所探讨的政治经济学路径是构建在劳动力商品化基础上的,以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在所有制结构当中的体现为主要依托。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平等实现的政治经济学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平等内涵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探讨平等实现的条件问题时指出,平等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在这个水平上,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的、合乎人的尊严的发展,才有可能”[10]77。资本主义虽然创造出了平等所需的财富和生产力,但由于剥削和私有制的存在,“它同时又创造出一个社会阶级,那就是被压迫的工人大众”[10]78。对于资本主义这一弊病的扬弃,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28在不同场合他不断强调:“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10而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4]123。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14]64因此,只有在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少数人的富裕。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15]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平等实现的物质基础。此外,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的,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无法保障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也就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初衷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要义本质。因此,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扬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保障劳动者的经济民主权,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内涵
始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抓起的,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發扬经济民主。邓小平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着重谈到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的积极性,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16]145。在之前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同志汇报时的讲话中,邓小平也强调“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16]131,他说:“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点创造性不行,企业没有自己的权力和机动性不行。”[16]131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则是企业中党政干部、企业工人、维护工人权益的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运行发挥作用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个企业管理得好,不仅是企业党政干部的成绩,也是全企业工人群众的成绩,也是工会工作的成绩。”[16]137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经济民主取得了一定成效,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物权法,又或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都对企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民主进行了确认和保护。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内涵在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中的主要体现就是保障劳动者个人在企业管理中平等参与的权利,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发扬经济民主,而最大的经济民主就是要充分发扬企业职工在参加本企业管理中的民主。职工的经济民主权主要包含选举权、决定权、审议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等。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形式来保障和落实职工的经济民主权。学界以蒋一苇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这种经济民主,表现为两个层次的劳动者联合,即微观经济的劳动者联合体和宏观经济的劳动者大联盟,前者是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基石。经济民主决定政治民主,当前应首先致力于经济民主的建设,同时相应地解决与此相关的党组织、政权组织和工会组织的职能问题。”[17]充分发扬经济民主,保障劳动者的经济民主权,是社会主义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现实路径之一。
3. 完善企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落实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支配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阐明了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占有权的问题,就是控制资本,即劳动权。马克思指出:“控制资本又是表示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的工人阶级支配,从而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18]在另外一处马克思也指出: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10]74。社会主义平等体现在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支配上,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通过工资来保障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工资是劳动者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保障,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前提。[12]43,78劳动力一旦作为商品进入资本生产的过程,就成为资本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来偿付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价值。如何衡量劳动力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劳动力的价值由两种要素构成:一种是纯生理的要素,另一种是历史的或社会的要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理的要素决定的。”“劳动的价值还取决于每个国家的传统生活水平。”[10]64从马克思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劳动力的价值中应辩证地包含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界限的、必要的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最低界限和必要的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均属于生活必需品的范畴,也是规定和衡量劳动力价值的重要尺标。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对于劳动者及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要落实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必须首先确保劳动者公平、合理的工资收入,这是劳动力再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通过持股、分红等方式体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掌握。在确保工人工资的前提下,鼓励劳动者通过持股和分红等方式参与和履行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发展与壮大合作所有制。合作所有制的资产职工可以以集资的方式来完成,由参与集资的全部职工行使所有权,在此条件下,参与集资的劳动者作为企业的股东,同时又作为企业的劳动者,按股份分红所得的利益是集体创造的价值,在确保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同时,最大地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对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的虚伪的平等的科学扬弃,平等只有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完全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保障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支配权,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只有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参考文献
[1]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
[2]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M].王建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58.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 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1).
[9]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3-6.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1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3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2-3).
[1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蒋一苇.经济民主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9(1):9-22.
[18]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8.
(编辑:李江静)
[关键词] 劳动力商品化;平等;公有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周振,法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蔡万焕,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平等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平等的价值观,是对资本主义平等价值观的科学扬弃。本文在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化理论视域下,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撑,阐释平等内涵的社会主义特征,提出实现平等价值观的政治经济学途径,以期拓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经济学维度的研究阐释。
一、 当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认识
要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楚其与西方语义上的平等价值观有何不同。平等,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和理想诉求。古希腊的先贤们对平等概念的界定为西方平等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柏拉图认为,平等是一种正义上的平等,是每个人根据自身能力等的不同获取财富的权利。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平等是一种美德,是在正义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将平等的内涵拓展到政治权利领域,认为平等是人们获得同等的政治地位和权利的机会。之后,卢梭将平等的内涵和地位进一步提升,完成了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系统化工作。他提出,平等是天赋人权,人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权利。但同时,卢梭也开始认识到在社会平等问题上,存在着法律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平等,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法律实质上对富人有利,对有产者有利,而对无产者有害。[1]卢梭对该问题的认识,为之后资产阶级仅仅将平等停留在法权意义上的认识埋下了伏笔。最终,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将平等思想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认为平等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是在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权利和公共赋税平等分摊的权利,除了公民的品德与才能的差别外,不应有其他任何差别。从此,平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信条,以及向世界输出的价值观念。美国《独立宣言》中也明确提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也就是说,在上帝面前,人人是绝对平等的。
从以上对西方平等内涵的梳理可以看出,西方对平等概念的释义仅仅停留在法权意义上,并非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角度出发来考虑平等的,而是掩盖了私有制经济制度基础的所谓的平等,这就决定了西方法权意义上的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虚伪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不是停留在法权意义上的平等,不同于西方的平等。
当前国内学界的诸多论著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如张晖、贾英健等对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挖掘;也有诸多学者对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如高慎淦、宿钟文等;还有学者对西方平等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房宁、陈华等;此外,如陈新夏、李茹茵和卢丽丽、唐飞娆、王昱清等,分别从不同视角探讨与关注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意义,丰富、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度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文献参见:[1]张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51-55;[2]贾英健.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24;[3]高慎淦.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平等——以平等分配为例[J].党史博采(理论),2014(3):15-17;[4]宿钟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思考——浅析“平等”在城乡一体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S1):34-37;[5]房宁.论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9-15+19;[6]陈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平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7-49;[7]陈新夏.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3):42-51;[8]李茹茵,卢丽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新西部,2019(18):6-7;[9]唐飛娆.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内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176-177;[10]王昱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44-49.
但纵观国内学界的研究可以发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探讨大多是从其政治高度、理论发展层面来论述的,也有学者从经济层面如平等分配等方面对
其进行了阐述,但并未深入至所有制结构层面。本文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方面研究和分析平等的内涵,探究社会主义平等背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撑,以此尝试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实现的有效途径。 二、 劳动力商品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平等的虚伪性
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化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平等的虚伪本质,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严重的贫富差距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构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充分平等,对于当下我们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隐藏的不平等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中提出了“劳动力商品”概念,为依据价值规律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以及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平等的虚伪性和片面性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在现代社会关系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过程所需的一切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也包括人的因素,即劳动力。之后,资本家便着手使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3]215
同时,马克思分析了隐藏在交换过程中的不平等。从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资本家在市场上偿付一定费用购买劳动力,这一交换过程看似是合理和平等的,即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家支付了这个纺纱工人劳动力的一天或一周的价值,就有权整天或整周地使用这个劳动力。”[4]191在交换的第一个阶段完成之后,对工人劳动力的支配权就落到了资本家手中,于是流通过程结束,进入劳动过程,开始了资本家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也是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远远大于其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本来工人可以只工作6个小时以补偿资本家付给他的工资或他的劳动力价值,但工人却在资本家的迫使下不得不工作12个小时,多出6个小时的剩余劳动,就体现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上,而对此,资本家则并不付出任何等价物。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或雇佣劳动制度,正是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这种交换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交换必然不断地造成这样的结果:工人作为工人再生产出来,资本家作为资本家再生产出来。”[4]191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工人每天的劳动一部分是有偿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无偿的,这部分无偿的劳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基础和源泉,却造成一种假象:看起来好像工人所有的劳动都是有偿的,这就是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的一种假象。马克思说在这种假象之下,“甚至无偿的劳动也好像是有偿的劳动”[4]192。而资本家对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这样,马克思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机制,为资本主义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2. 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土壤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早在《莱茵报》时期就已关注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在研究了贫苦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后,他指出:“自然界本身仿佛提供了一个贫富对立的实例:一方面是脱离了有机生命而被折断了的干枯的树枝树杈;另一方面是根深叶茂的树和树干,后者有机地同化空气、阳光、水分和泥土,使它们变成自己的形式和生命。”[5]252进而,他批判了资产阶级法制的虚伪,探讨了物质利益同国家和法的关系,为贫穷群众大声疾呼:“我们为穷人要求习惯法,而且要求的不是地方性的习惯法,而是一切国家的穷人的习惯法。”[5]248之后,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边是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贫困的积累。[3]743-744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劳动者的劳动导致了自身的贫困化。“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也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6]社会的最富有状态,对于工人来说却是持续不变的贫困。恩格斯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固有的财产集中规律的作用,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中间阶级必然越来越多地消失,“直到世界分裂为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大土地占有者和贫困的短工为止”[7]470。
3. 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平等构成法权意义上的平等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条件下,流通中的平等与实际交换、生产中的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避免的一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基础,并决定了这一生产方式的必然灭亡和不可避免地为共产主义所代替。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去追求平等,只能是虚伪的、不真实的平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平等的或仅仅是公平的报酬,就犹如在奴隶制的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4]189马克思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平等的实现条件。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的积极扬弃,即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正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将其概括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7]297恩格斯强调指出:“只有全面改革社会关系,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和劳动对立这种反常的分离、社会的利益的对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贫困以及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才能实现有组织有意识的生产和分配。”[7]10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的平等徒具空名,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三、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理念释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平等,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平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发挥公有制在保障公民个人平等方面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平等区别于资本主义平等的主要特征和最本质的内容。
1. 平等与公平、正义
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主要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以及结果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平等的社会机制以及社会层面的价值引导,来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每个人基于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核心的政治特征。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7]347公平,《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公正、不偏不倚”,在社会层面,它表现为在平等的社会机制和社会价值之下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在法律上,它和正义是法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是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公平根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是不同的实践主体在生产活动中按照彼此都能接受的规则和标准处理他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公平根源于实践活动,也会随着人类社会具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平等与公平、正義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平等为公平正义提供政治基础;而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就是保障人民的平等参与,也就是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落实与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8]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不断改善与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为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不断积极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9] 2. 平等与所有制关系
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扬弃,是平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制度保障。平等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描述,而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和全部物质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2平等的产生也是如此,深深根植于生产关系之中。资本主义的平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平等,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虽然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对平等不断进行改良,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与资产阶级平等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建构的所有制根基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公有制是其物质基础,这一基础是从生产关系层面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革命,是同资产阶级平等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1]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废除私有制是共产主义者的主要要求。[12]84因此,建立在崭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平等,是从本质上对资产阶级平等的科学扬弃。
3. 平等与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因为共产主义本身“是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结论”[7]474。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到达共产主义阶段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3]。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4]570社会主义作为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是不断提高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做准备的阶段,也是真正实现平等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形成和凝练出来的核心价值,它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方向,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中,并最终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平等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平等的主要特征。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4]110-111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4]142这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形成鲜明对比。平等与共同富裕都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以来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不断践行社会主义平等,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届时真正的平等才能最终实现。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实现的政治经济学路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弊端使得资本主义的平等是仅仅停留在法权层面上的虚幻的平等,而能够真正实现法权和现实中的全面平等的,只能是坚持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本文分析平等内涵实现的前提条件。此外,这里所探讨的政治经济学路径是构建在劳动力商品化基础上的,以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在所有制结构当中的体现为主要依托。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平等实现的政治经济学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平等内涵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探讨平等实现的条件问题时指出,平等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在这个水平上,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的、合乎人的尊严的发展,才有可能”[10]77。资本主义虽然创造出了平等所需的财富和生产力,但由于剥削和私有制的存在,“它同时又创造出一个社会阶级,那就是被压迫的工人大众”[10]78。对于资本主义这一弊病的扬弃,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28在不同场合他不断强调:“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10而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4]123。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14]64因此,只有在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少数人的富裕。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15]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平等实现的物质基础。此外,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的,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无法保障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也就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初衷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要义本质。因此,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扬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保障劳动者的经济民主权,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内涵
始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抓起的,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發扬经济民主。邓小平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着重谈到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的积极性,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16]145。在之前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同志汇报时的讲话中,邓小平也强调“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16]131,他说:“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点创造性不行,企业没有自己的权力和机动性不行。”[16]131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则是企业中党政干部、企业工人、维护工人权益的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运行发挥作用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个企业管理得好,不仅是企业党政干部的成绩,也是全企业工人群众的成绩,也是工会工作的成绩。”[16]137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经济民主取得了一定成效,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物权法,又或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都对企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民主进行了确认和保护。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内涵在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中的主要体现就是保障劳动者个人在企业管理中平等参与的权利,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发扬经济民主,而最大的经济民主就是要充分发扬企业职工在参加本企业管理中的民主。职工的经济民主权主要包含选举权、决定权、审议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等。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形式来保障和落实职工的经济民主权。学界以蒋一苇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这种经济民主,表现为两个层次的劳动者联合,即微观经济的劳动者联合体和宏观经济的劳动者大联盟,前者是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基石。经济民主决定政治民主,当前应首先致力于经济民主的建设,同时相应地解决与此相关的党组织、政权组织和工会组织的职能问题。”[17]充分发扬经济民主,保障劳动者的经济民主权,是社会主义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现实路径之一。
3. 完善企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落实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支配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阐明了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占有权的问题,就是控制资本,即劳动权。马克思指出:“控制资本又是表示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的工人阶级支配,从而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18]在另外一处马克思也指出: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10]74。社会主义平等体现在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支配上,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通过工资来保障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工资是劳动者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保障,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前提。[12]43,78劳动力一旦作为商品进入资本生产的过程,就成为资本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来偿付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价值。如何衡量劳动力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劳动力的价值由两种要素构成:一种是纯生理的要素,另一种是历史的或社会的要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理的要素决定的。”“劳动的价值还取决于每个国家的传统生活水平。”[10]64从马克思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劳动力的价值中应辩证地包含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界限的、必要的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最低界限和必要的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均属于生活必需品的范畴,也是规定和衡量劳动力价值的重要尺标。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对于劳动者及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要落实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必须首先确保劳动者公平、合理的工资收入,这是劳动力再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通过持股、分红等方式体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掌握。在确保工人工资的前提下,鼓励劳动者通过持股和分红等方式参与和履行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发展与壮大合作所有制。合作所有制的资产职工可以以集资的方式来完成,由参与集资的全部职工行使所有权,在此条件下,参与集资的劳动者作为企业的股东,同时又作为企业的劳动者,按股份分红所得的利益是集体创造的价值,在确保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同时,最大地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对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的虚伪的平等的科学扬弃,平等只有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完全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保障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支配权,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只有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参考文献
[1]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
[2]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M].王建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58.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 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1).
[9]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3-6.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1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3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2-3).
[1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蒋一苇.经济民主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9(1):9-22.
[18]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8.
(编辑:李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