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5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其教育内容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发挥生物学教学的环境教育功能呢?
  
  一、挖掘教材,拓展延伸,形成环境科学知识体系
  
  在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确定的基础环节,就是需要挖掘教材,归类整理,适当拓展延伸,形成一个适于环境教育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第一,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部分,应该讲清讲透,使学生务必掌握。第二,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可作一些必要的引申、拓展和补充,使之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三,有些内容表面上与环境教育似无关系,但仔细分析实际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使学生联想到环境问题。
  在构建环境科学知识体系时,选用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正反案例作为教材的结合点嫁接到知识体系中,能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从拓展延伸的要求出发,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生产生活第一线调查,学生据此写了许多有关环保内容的小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
  
  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是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构成的。学校开展的环境教育基本上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但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道德价值,即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环境道德良知。在环境教育中,环境科学知识教学是基础和载体,环境道德教育是重点和升华。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是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好坏、荣辱的认识和判断,它决定了人们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和对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学生一旦有了道德观念,就会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的前提。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适时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自然,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通过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种生物组成成分的动态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生态平衡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自觉有效地规划和约束自由的活动,人类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2.训练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人应该有道德行为。但也不尽然,有时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会出现背离现象。由此可见,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是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生物学教学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如督促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不乱仍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吸烟;让学生多参加植树种花活动,参加校园绿化管理;组织学生参观园林式的工厂,了解工作人员是如何为环境保护努力工作的;让学生参加“爱鸟周”宣传活动,充当“绿色警察”,搜集废旧电池等等。通过活动,不仅强化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更加明确了哪些行为有利于保护环境,是道德行为,应该得到弘扬和坚持;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摒弃。
  
  三、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环境法律观念的教育
  
  在理解和感觉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提升到法律层次上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完全必要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进行环境法律观念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哪些行为不仅不符合环境道德规范,要受到谴责,而且也违反了环境法律规范,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国已经颁发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这些法律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法律观念教育的很好材料,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学习环境保护法应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曾几何时,闽南地区捕野生动物之风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政府最终认识到,这种歪风单靠道德力量是无法完全禁止的,必须运用《野生动物保护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制裁。我们曾组织学生观看对无证贩卖野生动物穿山甲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的现场直播,同学们深受震撼和教育。
  综上所述,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律观念三方面。环境科学知识是基础,环境道德是重点,环境法律观念是难点。生物学教师应该在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体系中,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加以消化和落实。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法律观念的环境教育目的。
  (责任编辑 罗 艳)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主张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以实现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习惯。在此,学生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持续高效,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
概率在人们生活中处处皆有,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名词,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设置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通过计算概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中奖问题、游戏规则公平与否问题、解决决策问题等.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接触现实生活,多留心身边的事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对一些迷信的说法给予合理的解释.  一、中奖问题  【例1】 (2
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势在必行。但是,通过近几年高考的书面表达答卷,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失分比较严重。为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英语老师,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是“领、扶、放”的训练方式。     一、教师领着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一)教师给材料并指导,学生学着写
学校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行为的具体执行者。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四点殷切希望,他特别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