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主张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以实现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习惯。在此,学生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持续高效,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人师,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学生若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能合理地解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必须积极思考、探究,创造性地进行假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北京12岁的小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推翻了传统的蜜蜂飞行时的“嗡嗡”的声音是由于振翅造成的观点,证明了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这一出人意料的结论。学生只有具有了问题意识,他们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渠道。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从而乐于探究。
(三)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他们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地把握问题。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人师,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学生若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能合理地解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必须积极思考、探究,创造性地进行假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北京12岁的小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推翻了传统的蜜蜂飞行时的“嗡嗡”的声音是由于振翅造成的观点,证明了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这一出人意料的结论。学生只有具有了问题意识,他们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渠道。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从而乐于探究。
(三)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他们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地把握问题。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