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括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性质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它是在进行归纳、总结、综合等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的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从教学实践中得知,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只有把握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一理解课文,才能达到精练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困难,我认为造成困难的原因有三点:1、缩的不够简明,概括文章大意时,说的内容接近复述;2、主次不分,在概括文章大意时,分不清哪些主要内容该留,哪些主要内容该删;3、重点的把握,课文内容那么多,前后不能兼顾,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做法:
一、 用题目来扩充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见课文最主要的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题,提示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如《詹天佑》《少年闰土》等;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事件,如《草船借箭》;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对象,如《长城》《赵州桥》,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通过课题的补充,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初读课题,了解题目字面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学习《草船借箭》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把课题扩展成一句话:谁利用草船向谁借箭,在这个基础上补上借箭的原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再一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对于这种方法我用更简洁的来让学生理解: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二、 段意合并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比如《和时间赛跑》,文章一至五段的主要讲了我沉浸在外祖母去世的悲痛中,爸爸告诉我时间过去了,所有的东西就不会再回来。
三、 抓重点语句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可以直接“抄”,如《猫》这课,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比较长,需要缩、精简修饰词语。
四、六要素的运用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每篇文章中,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结果学生容易把握,而对于另外两个因素:起因和经过难以掌握一些,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把握大意,心里要想:“谁,干什么?”的问题,然后再想“为什么这样做?”最后想:“结果如何?”如小学六年级《钓鱼的启示》一文,初读课文,想一想文中主要人物是我和爸爸,我们去做了一件什么事?钓鱼,钓鱼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发现是我们钓到了大鲈鱼,又把它放回了水里,原因是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还没到。这样通过一层层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十一岁时,在一个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爸爸让我把鱼放回了水库,从这件事我得到了启发:道德只是下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坚持起来却很困难。”
五、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话
在教学时,教师会让学生概括某一段或几段的大致内容,以“这两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学生在开始会不出声,或者把课文给读了一遍,这时教师千万不要发火,而且要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再想想,再简练一些等。让几个学生都着回答,这样终会达到一定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结合文章的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概括方法:
1、 记人的课文。
阅读时思考:课文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其主要内容。
2、写事的课文。
这类文章要概括“六要素”来答题。
3、写景的课文。
这类文章应按:写什么景物?有何特点?按什么顺序?来进行思考。
4、状物的课文。
写的是什么景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语文学习更加离不开“读”,“读”是根本,也是概括文章内容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但这个过程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下功夫,需要教师把概括能力的培养做到实处,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 用题目来扩充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见课文最主要的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题,提示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如《詹天佑》《少年闰土》等;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事件,如《草船借箭》;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对象,如《长城》《赵州桥》,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通过课题的补充,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初读课题,了解题目字面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学习《草船借箭》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把课题扩展成一句话:谁利用草船向谁借箭,在这个基础上补上借箭的原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再一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对于这种方法我用更简洁的来让学生理解: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二、 段意合并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比如《和时间赛跑》,文章一至五段的主要讲了我沉浸在外祖母去世的悲痛中,爸爸告诉我时间过去了,所有的东西就不会再回来。
三、 抓重点语句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可以直接“抄”,如《猫》这课,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比较长,需要缩、精简修饰词语。
四、六要素的运用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每篇文章中,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结果学生容易把握,而对于另外两个因素:起因和经过难以掌握一些,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把握大意,心里要想:“谁,干什么?”的问题,然后再想“为什么这样做?”最后想:“结果如何?”如小学六年级《钓鱼的启示》一文,初读课文,想一想文中主要人物是我和爸爸,我们去做了一件什么事?钓鱼,钓鱼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发现是我们钓到了大鲈鱼,又把它放回了水里,原因是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还没到。这样通过一层层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十一岁时,在一个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爸爸让我把鱼放回了水库,从这件事我得到了启发:道德只是下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坚持起来却很困难。”
五、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话
在教学时,教师会让学生概括某一段或几段的大致内容,以“这两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学生在开始会不出声,或者把课文给读了一遍,这时教师千万不要发火,而且要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再想想,再简练一些等。让几个学生都着回答,这样终会达到一定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结合文章的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概括方法:
1、 记人的课文。
阅读时思考:课文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其主要内容。
2、写事的课文。
这类文章要概括“六要素”来答题。
3、写景的课文。
这类文章应按:写什么景物?有何特点?按什么顺序?来进行思考。
4、状物的课文。
写的是什么景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语文学习更加离不开“读”,“读”是根本,也是概括文章内容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但这个过程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下功夫,需要教师把概括能力的培养做到实处,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