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z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歌《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道出一个颠扑不破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歌也启示人们,观察事物所站位置、角度不同,自然就会对事物获得不同的印象。历史从来就是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不同诗人从不同的角度、位置去观察、反思,就会看到不同的精彩与苍凉。历史任人评说,历史也为我所用,诗人笔下的历史,不管是波澜起伏的历史事件,还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管是高高在上的权力炫耀,还是富丽堂皇的建筑铺张,都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吟诵咏史诗,其实就是观赏历史烟云,对话历史魂灵,探寻历史给予现实的深远意义。
  杜甫咏叹一代美女王昭君,感伤身世遭遇,欲说还休,哀怨婉曲。其诗《咏怀古迹》(其三)是这样写的: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十艮曲中论!
  昭君此去,大义和亲,连接紫台(大汉)和朔漠(匈奴),平息纷扰和战争,于国于民,功莫大焉。杜甫赞赏一个女子的深明大义和勇敢担当,因此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同时老杜又对昭君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昭君幽怨,千百年来,绵延不断,怨谁恨谁呢?怨毛延寿势利贪婪,损人容貌;怨元帝以图取人,不识金玉;恨自己花容月貌,埋没深宫;当然还有远赴塞外荒寒,饱受风沙肆虐,孤独无伴思归,漂泊天涯难回的离愁苦恨。不过,诗人又写道,“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天地无情,青冢有恨,心向大汉,魂归故里,这种生死不变、矢志不渝的思家恋国的情怀,的确令人感动。
  当然,老杜咏叹昭君,除了缅怀、歌赞,同情、悲悯之外:还有深深的共鸣。老杜晚年逃避战乱烽烟,远离故园乡亲,流落西南天地间,空有一腔才情,空怀壮志理想,不被明君赏识、重用,无由报效朝廷、国家,怀才见弃,壮志成空,处境命运类似当年的王昭君。古人向来就有以美人自况的传统,屈子开始,代代相传。老杜此诗咏叹昭君,其实也是借以抒写自己的思乡不宁,怀才不遇的苦闷。
  刘禹锡的咏史诗超出了个人身世命运,落笔王朝兴衰,反思历史规律,给人以盛衰无常,变幻难测之感。其诗《乌衣巷》咏叹豪门富贵如烟云消散,权豪势要如土崩瓦解,令人神思遥远,浮想联翩。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漫步朱雀桥,看人烟散去,看杂草茂盛,看野花绽放。抚摸桥栏,精美的雕饰还在。手心慢慢沁出几许冰凉。是风霜留下的凄冷,是历史渗出的清寒。两岸桥头各有一座阁楼,楼上雕绘一只朱雀,体形壮硕,色泽红艳,即将起飞,跃跃欲试,惟妙惟肖。这座桥,横卧秦淮河,直通乌衣巷——一个达官显贵聚居之地。可以想见以前这里常常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可是今天早巳门庭冷落,鞍马稀少。不见华盖如云,隆隆经过;不见裘马轻狂,飞扬跋扈;不见美女如流,芬芳四溢。
  诗人来到乌衣巷,面对如血残阳,沐浴习习晚风,感受历史苍凉。东晋时代,这里士族聚居,豪门林立,楼阁华丽,气派森严。乌衣巷,顾名思义,以衣命名。居住在这里的人家多是达官显贵,身着乌衣,高高在上,养尊处优,迥别他人。要权有权,要钱有钱,生活奢靡,挥霍无度,可谓享尽富贵,出尽风光。可是,今天,早已寻不见一点富贵踪影。满目杂草丛生,野花遍地,到处断垣残壁,蛛丝马迹。一派萧索,一派荒芜。诗人不禁感慨,历史真会开玩笑,岁月真是无情,先前那些富丽辉煌,先前那些奢华铺张,先前那些威风八面,全都烟消云散,不见踪影,只留下一轮残阳,一天苍凉。
  眼前掠过几只飞燕,很快飞入百姓人家。在诗人看来,这是从王谢家族豪门深宅飞出的燕子,这是从历史深处飞来的燕子。她们见证了世事风云,变化无常。她们见证了人世沧桑,兴衰荣辱。诗人感慨,王谢风光化作了杂花野草,侯门显贵化作了过眼云烟,飘向历史的天空,零落岁月的深处。
  读咏史诗,很多诗句的理解要从字里读出字外之意,要从正面读出反面之意,要从存在读出虚无,一句话,充分运用艺术辩证法来品味诗意,注重诗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构思特点。刘禹锡的咏史诗《石头城》可谓句句写现实,字字合历史: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字面强调群山环抱,依旧不变,其实暗示都城已废,政权已垮,人事消磨。“在”的后面是“亡”,是不见,是消失。诗人用“寂寞”来描写潮水,实际上是借潮水今日的寂寞来反衬都城昔日的繁华,同时,也巧妙传达出诗人悲凉的历史感慨。
  诗人使用“月亮”来见证历史变化。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淮水还是那条淮水,女墙还是那道女墙,没有改变;可是,王公贵族早已灰飞烟灭,金城汤池早已变成断垣残壁,荣华富贵早已一去不返,人事在变,社会在变,政权在变。人事与明月,变与不变,形成对比,引入深思。特别点出“旧时月”,似乎给人一种错觉,月亮可以分为今时月和旧时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事有代谢,往来无古今。月亮见证了一切,古今变化,人事更迭。月亮悬挂天空,寒光四射,寒凉人心。比月亮更让人寒心的是历史的沧桑变化。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贾生》构思精巧,立意新颖,大量运用艺术辩证法表情达意,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启迪性。全诗是这样写的: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欲抑先扬,起伏有力。诗歌主旨在于讽刺汉元帝只问鬼神,不问苍生,貌似礼贤下士,虚心请教,实则举止荒唐,心思诡异。诗歌前面三句极尽溢美之辞,礼赞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文帝宣访人才,选择的地点是“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豪华气派,庄严肃穆,规格极高,可见非常重视人才;而且,文帝召见的不是一般的才子士人,而是学富五车、识见高远的贾谊。诗人评价贾谊,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意气风发,才情横溢,卓绝一世,无人能比。文帝召见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可见,文帝该是何等慧眼识珠,何等礼贤纳士。   “访逐臣”,给人一种感觉,似乎只要有才有识,不管地位高低,处境如何,文帝都要招之麾下,委以重任,决不让俊杰之士遗落民间,埋没尘世。召见之后,君臣交流,非常投机,谈至深更半夜,文帝听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前倾身子,移动坐席,向贾生靠近。可见文帝求教之诚,听讲之痴,几至无以复加的程度。前面三句诗文写文帝于宣室召见俊才,求贤访臣,虚席请教,给人留下一个礼贤敬士、谦恭好学的印象,是谓“扬”,把文帝捧到云端,让他自鸣得意,忘乎所以。
  最后一句,才点破真相。原来文帝召见贾生.深感兴趣的,殷勤请教的,不是治国安邦之道,不是救民水火之策,而是子虚乌有的鬼神之道,是谓“抑”,彻底颠覆文帝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彻底暴露文帝荒唐愚蠢、昏庸无能的本质。有了前面三句的高入云天之捧,才有结句落入地狱之摔,讽咏之烈,力透纸背。
  隐显结合,互为表里。此诗旨意显豁、集中,矛头直指大汉最高统治者,讽嘲文帝昏庸糊涂,荒唐颓靡,不配称天子,不配拥有天下,也为贾生这样的旷世俊彦大鸣不平。按说有如此之识见,有如此之才华,贾生理当得到重用,理当为国家,为朝廷作一番贡献,可是他的才能和智慧仅仅耗赞在给皇帝讲解鬼神之事上,岂不可惜?焉能不愤?这些意思在诗中比较显明。
  其实,诗人创作此诗决非就事论事,就人说人,而是有感于自身处境,有感于晚唐现实,刻意为之。贾生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多少流露出诗人李商隐的悲愁郁闷,李生也是俊杰才子,也有远大抱负,但是一直为党争所害,沉沦下僚,不得其用,不尽其才,从贾生身上,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另外,晚唐国运衰微,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很多皇帝,崇佛佞道,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忽视了国政,忽视了民生,诗人不好直言,只好借古讽今,借汉说唐,这些意思才是这首咏史诗隐藏的写作意图。
  以实带虚,虚实相生。贾生少年才俊,锋芒毕露,受谗遭贬,流落长沙,历时几年,又被召见,给大汉天子讲授鬼神之事,这是历史上实实在在,有据可查的史实。汉文帝宣室召贤,礼贤下士,虚心求教,迷信鬼神,疏远朝政,这也是史实。全诗所写,句句坐实,铁板钉钉,是为“实写”。但是,实写不是目的,实中带虚,实中见意,才是诗人意图所在。诗人伤感贾生生不逢时,才不得用,壮志未酬,其意图在于表现诗人自己一生蹉跎,沉沦下僚,理想落空的悲惨境遇;诗人婉讽汉文帝无心民生、有意鬼神的荒唐行为,意图在于暗批晚唐最高统治者崇佛佞道,不问民生的罪过。史实实写,意图虚张,由实见虚,虚实叠映,增强了诗作丰厚意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杜牧的咏史诗《赤壁》不去描绘声势浩大,场面壮观的战斗现场,不去渲染烈火焚烧,鬼哭狼嚎的恐怖气氛,却将眼光投注一支铁戟,将思想寓托一缕东风,描绘历史兴亡,淡定从容,发表历史见解,谈笑风生。诗歌呈现出一种大气苍茫、情思深长的特点,引入深思,耐人寻味。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孙吴联合,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基本上确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权格局。其中东吴大将周瑜对于这场战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战斗激烈,牵扯到万千人马。一般文人为文咏史,难以驾驭,无从下笔。杜牧巧妙选择一个角度,透视历史兴亡之道,咏叹变化无常之思;打捞一支伤痕累累,锈迹斑斑的铁戟,考证它的来龙去脉,掂量它的轻重分量,诗人大为惊讶。今天距离赤壁之战已是六百余年,铁戟折断,沉落江底,淹没泥沙,如今重见天日,还没有被漫漫时光消磨掉,真是奇迹。更重要的是,从它身上,人们可以窥见历史烟云,战斗烈火。小心磨洗,仔细鉴定,发现它是前朝遗物,赤壁之战留下的兵器。这枚铁戟,见证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力量博弈,见证了一场智勇交织的权谋争斗,不可小看,不可忽视。
  诗人想到当年要是孙刘联军与曹军水上对峙的时候,不是刮来一场东风,周瑜就不可能火烧曹军,大获全胜;相反,倒会全军覆没,连东吴美女大乔、小乔或许都会被曹操夺取,成为铜雀台中供曹操享乐的美色呢。那场战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天意就是天意,想要东风吹来东风就吹来了,结果孙刘联军获胜。多么凑巧,多么奇怪。只能用天时、天意来理解。是天意成就了周瑜的胜利,是天意决定三国鼎立的政权格局。
  可是,谁又能确保一场战斗需要东风的时候东风就乖乖听话地到来呢?谁又知道北风、西风、南风不会刮来呢?人间尽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的大军师诸葛亮,也有饱读兵书,谙熟韬略,能力高强,志向远大的大都督周瑜,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仅凭两位大人物的智慧韬略,谁又能确保战争一定会胜利呢?天意不可测算,胜败难以把控,人事难以预料,一切无常,一切莫测啊。诗人的幽思蕴含在叹惋之内,飘荡在东风之中。
  笔者喜欢在夕阳西下的傍晚,泡一杯浓茶,摇着蒲扇,坐在阳台的摇椅上,一边品茶,一边读诗,用心用神,用情用意,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化,体验诗意的空灵雅致。读咏史诗,总觉得诗人是在把玩历史,好像把玩一件玲珑剔透,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一时为历史的色调轻淡而叹惋,一时为历史的线条粗犷而惊讶,一时为历史的款识模糊而神思。总之,在诗人如烟似水的描述中,可以使我们慢慢走进历史深处,慢慢品出世态人心。
其他文献
心动,看到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善事,也不是什么令我脸红心跳的感觉,我所浮现的,仅仅是一声“加油”而已。  “加油!”也许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了再朴素不过的存在,有时还不止于朴素,甚至可以被称作老土。  运动会上周围同学的“加油”,我只是木讷地听着,就像背景音乐;老师总爱让我们喊着“加油”的口号,所有人笑着,甚至觉得有些傻傻的;考试之前父亲的“加油”,我一笑而过,就像那不
期刊
我讨厌走夜路时脚步的回声,我会觉得有人在背后跟着我。  记忆中的那条路上只有几盏老旧的路灯,幽幽地发出残月般暗淡且微弱的光亮。若行走于其间灯光不及的地方,冬日浓重的夜色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卷入。  路的一旁是新修建的大花园,白天的吵闹让夜晚的寂静更显诡异。听,那些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分明还穿梭在草丛间、停留在湖面上,却在一瞬间吹成了冷风的哀嚎。入口处的霓虹彩灯已被熄灭,湖心的喷泉也停止跳动。没有观众
期刊
说唐诗是一座百花园,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奇葩;说唐诗是一座鸟语林,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轻飞曼舞,引吭高歌的山鸟;说唐诗是一曲交响乐,那是因为唐诗中有许多声情并茂、婉转动听的歌唱。我们需要带上心灵的摄像机,穿越时空隧道,驻足诗山文海,沉心静气,凝神倾听,那一声声空山鸟语,裹挟清风,飞越旷野,扑“耳”而来,直逼我们的心灵。  我们惊讶,唐诗之中竟有如此妙合人心,感应生命的天籁之音!
期刊
通常情况下,我们如果被人弃、被人负、被人蔑视,会难过、抑郁和感伤,而那个弃我、负我、蔑视我者却往往一去不回头,对我们的伤悲完全无动于衷。似乎抛弃者就站立在那个心理的制高点上俯瞰着自己,带着无比的优越感,轻蔑地看着我们匍匐在尘埃里,可怜地舔舐自己的伤口。  可是我得告诉你,在某种情况下,抛弃者会比被抛弃者更可怜!  抛弃者之所以会随便抛弃,说明他是不懂得发现及珍惜美好的人。他今天轻看了你,将来他也必
期刊
羡慕美国校园电影里毕业舞会的场景?渴望提起行李飞到大洋的另一边开始新的生活?想要和全世界的年轻人站在同一高度?别着急,你可不是唯一的一个。随着传媒和网络的日益发达,信息流通的广度和速度都今非昔比,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开始了解世界,世界也开始了解我们。如今,留学不再可望而不可及。留学是不是真的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到底该不该选择留学这条道路?要去留学你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先来说说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留学
期刊
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
期刊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专营石版印刷,死前和两三个助手一起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蜥蜴股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本来养了七个。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消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
期刊
刨作谈  “2006年8月24日晚上9点20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到了之前看过的这条新闻:太阳系九大行星里最喜欢的就是体积最小最遥远也带着神秘感的冥王星,它虽然是太阳系的一员却安静地在自己的轨道转动。也许是有了一点点所谓的人生经历,觉得生命里也会有一些人像冥王星一样,他们并不起眼也或者只有
期刊
送礼是一个晋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送礼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形式。在中国,送礼这一行为更是一项博大精深的“学问”。  “送礼”这一行为具有情境性,它很讲究,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下。送礼的方式、内容、对象都有所不同,其背后的目的性和期望也不尽相同。而“人情”“面子”“孝敬”这三个词语能够概括出人
期刊
历史爱好者们对黄仁宇这个名字并不会陌生,很多人了解并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文笔生动,角度新颖。在此,笔者不欲介绍两本书的具体内容,而想把黄氏书中的概念拎清楚,并讨论黄氏的史学贡献。  《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两本书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黄氏所提出之“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一些概念的整合,即“历史上长期合理性”、“数目字管理”——简言之便是技术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