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金莲的形象出发看古代文人笔下女性的爱情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各时代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题材,在中国长达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从未停止。爱情之于女性,如雨露之于旱土,暖阳之于寒流,自古女性对爱情充斥着美好的幻想,在心里构划着理想的爱情蓝图,但爱情就像罂粟,有着诱人的魅力,也同时让人迷醉,女性的敏感多情,使得爱情更具几分苦涩,对情郎的思念,对爱情的执着,对婚姻的背叛,以及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无奈,都在女性爱情的土壤中播下了痛苦的种子。
  【关键词】:潘金莲;女性;爱情观
  一、《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形象
  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的小说《水浒传》,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一百单八条好汉形象,全书充斥着“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狭义情怀,以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论秤分金银的豪放气概,昂扬着强烈的男权意识,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性形象,或凶神恶煞,或淫漫奸黠,不守伦常,潘金莲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这样写到“有个使女,小名唤作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使女只是去吿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由此可见,潘金莲并不是天性淫秽放荡,而是有着自己的爱情观,正值妙龄之年,少女自然怀有自己的爱情理想,并为此坚守着自己的纯情,即便身份卑微,也不向土豪劣绅屈服,正是一个妙龄少女为了自己心中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做出的反抗,但潘金莲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大户”出于记恨,将潘金莲分文未取嫁于武大,以示报复,显示出封建男权意识膨胀的年代女性地位的低下,不容许女人说不,即便是潘金莲有着自己的美好爱情理想,也为此做出过反抗,但终究被男主弃置于悲剧的境遇里。且看那武大,人称“三寸丁谷树皮”,“身不满五尺,面目生的狰狞,头脑可笑”,不被人看得起,这才会被那“大户”选中,成为报复潘金莲的工具,潘金莲面对这样的丈夫倒也算依守本分,整日足不出户,勤俭持家,细心照顾着武大,直到武松的出现才打破了她内心的宁静,让她内心泛起了波澜,少女心再次萌动,与武大两下一对比,更是让她内心暗自幻想“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这也正是一个女子对于自己内心理想爱情的渴慕,为此她敢于向封建伦理道德发出挑战,但却遭到了武松的拒绝,随着武松服气离去,潘金莲也心如死灰,也只好认命,书中写到:“自此这妇人约莫到武大归时先自去收了帘子,关上大门”,可见潘金莲也是循规蹈矩之人,后来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毒害亲夫,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王婆的阴计挑唆,加之西门庆的蜜语甜言,让潘金莲走上了背离道德准线的不归路,被冠上了“千古第一淫妇”的骂名。
  二、历代文人笔下女性的爱情观
  诗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的多情被认为天经地义,且不论古代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人,单是普通的乡绅纨绔也是三妻四妾,女子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慕本就是无可厚非的,唐代词人韦庄《思帝乡》词中写到:“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描写了一位大胆追求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孜孜以求的女性形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各时代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题材,在中国长达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从未停止。爱情之于女性,如雨露之于旱土,暖阳之于寒流,自古女性对爱情充斥着美好的幻想,在心里构划着理想的爱情蓝图,但爱情就像罂粟,有着诱人的魅力,也同时让人迷醉,女性的敏感多情,使得爱情更具几分苦涩,对情郎的思念,对爱情的执着,对婚姻的背叛,以及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无奈,都在女性爱情的土壤中播下了痛苦的种子。
  《氓》中的女性就显得凄惨一些,起初她也饱尝爱情的甜美,怀着对爱情最初的美好期盼,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数语之间尽显女子的用情之深,可是好景不长,面对女子的年老色衰,氓开始“二三其德”,女子最终惨遭抛弃,哀叹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中的女主人公渴望获得一份纯美的爱情,却惨遭抛弃,潘金莲对武松一往情深,也是不为封建伦理道德所容,被嗤之为淫妇之列。古代女性地位的低下使得她们不能巩固自己的爱情,即便花容月貌是尝尽爱情的甜美,但等到年老色衰时已是无人相依,正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古代女性的爱情确乎仅是男权社会的附庸,美好的日子总是那般短暂。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从女性口中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无所顾忌的追求,这样大胆把握自己幸福的女性形象还有西汉的才女卓文君,《史记》记载“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为司马相如的琴音所动,卓文君不顾父亲的阻挠,凭着自己对于爱情的憧憬,以超乎寻常的勇气,毅然与司马相如私奔,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男人一旦飞黄腾达就容易忘乎所以,司马相如也不例外,在春风得意之时,忘却了与其共患难的卓文君,想另觅新欢,卓文君随即赋诗言志,“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一个女子的坚韧以及她对爱情的执着。潘金莲身上也有此精神,敢于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爱情,面对豪强大户的权势以及宋时“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桎梏,毅然追求武松,勇敢把握自己的爱情,但终究还是不为世俗所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自然是封建时期家长包办婚姻的产物,刘兰芝谨守妇道,勤俭持家,孝敬焦母,却不为焦母所爱,硬生生地将其休遣回家,刘兰芝在经历婚姻失败的同时还有来自兄弟的逼婚,兰芝心性倔强,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选择了以死来捍卫她的爱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焦仲卿已是她的爱情之树,虽然她已无枝可依,但那让她付出了一切。如果说潘金莲的死是为自己的淫荡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理解为是其爱情理想绝灭后的自裁,她本就是婢女出身,面对大户的逼迫嫁与“三寸丁谷树皮”武大,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随即破灭,后来对武松的一见钟情也在拒绝声中宣告终止,所谓“哀莫大于心死”,选择被自己的意中人杀死或许就是她心中最好的归途了。
  三、结语
  在古代男权意识极度膨胀的社会里,女性爱情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道德禮教的束缚下,多数女性都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谨守本分,所以即便是渴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并且有勇气去追求,但由于不被世俗所重视的尴尬地位,他们的爱情总是那般脆弱,或年老色衰,为夫抛弃,或士贰其行,另有他欢,抑或是成为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尽管爱情是女性生命里最为绚烂的花,但总会在其含苞待放的时候被无情地折落,残存在泥土里,即便跨越了千年,我们依旧可以在这凝重的空气里嗅到凄楚之味,她们怀揣着人类生命最本初的感情,却为无情的世道所左右,最初锋芒毕露,敢于冲破一切阻碍为爱奋斗,在经受了种种消磨后,对于爱情的这份激情又当于何处安放呢?对于爱情失败的痛楚,古代女性不再选择抗争,她们的锋芒已被消磨殆尽,只得静静地接受,或死或流泪,而后道上一句:“亦已焉哉”。
  参考文献:
  [1](明)施耐庵著.水滸传[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2](汉)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出版社,2014.
  [3] 王运熙,王国安编著.乐府诗集导读[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 李剑冰著.趣说水浒人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彭匈著.水浒这些男女[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提到德性伦理必不可少的会想到亚里士多德,他作为伦理学之父,在伦理学的建树上的成就不可忽视。而德性本身作为作为精神的内在品质,具有思想的功能,是一个人生命思想“活的灵魂”。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主要为例,结合德性伦理学对现当代社会的理论指导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德性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现当代;意义  自古哲学家都喜欢探讨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答案无疑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公共领域逐步生成,各种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甚至从网上发展到网下,形成现实社会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為政府机关处置应对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众舆情  一、公共领域与网络公共领域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及特征  公共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
期刊
【摘要】:社會大环境下传媒翻天覆地的改变,为高校带来机遇与挑战。现如今,大学生消费能力日渐增大,大学校园成为更多企业看重的细分市场,越来越多的宣传和营销进入校园,寻求校园媒体合作,传统的零散随机的合作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有损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校园需要一个专业团队统一校园主流媒体的经营,而校园雄厚的人才资源,高素质的文化团队为此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锻炼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人口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方面,对我国古代人口南移现象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气候、天下局势等因素对人口南移的影响。  【关键词】:天时;地利;人和;人口南移  “三才”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到战国时期,荀子用“三才”理论阐述农业思想,其思想主要表达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1]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提高,财富增加。而在这三要素中,又
期刊
【摘要】:本文从《逻辑哲学论》探讨关于本质的问题。由世界的本质,引申到艺术的本质。关于本质的追问是我们语言无法抵达的,就像没有人可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美是什么?所以本文将主要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李森老师的漂移学中汲取营养,领悟关于本质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逻辑哲学论》;世界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本质空相  逻辑哲学论  对本质的渴望和追求,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本真的精
期刊
【摘要】:叔本华认为概念知识根植于直观知识,并且直观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较概念知识具有优先性,默会知识论学者关于强的默会知识与明言知识关系的论述与叔本华直观知识和概念知识的论述可以相互阐发。  【关键词】:直观知识;强的默会知识;概念知识  叔本华通过对康德的批判继承,试图用非理性的直观认识代替理性主义认识,在此过程中叔本华的认识论显示出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转向。叔本华非理性的直观认识中
期刊
【摘要】:鉴于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方式死板、课堂沉闷、效果低下,我试图把音乐和古诗文的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民乐的教化作用、渲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的探索,积极完善,使之切实可行。现在所做的,其实都是为了抛砖引玉,给同行提供一种可以参考借鉴的模式。相信每个人都去尝试、都去探索,我们的语言课堂必将充满活力,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必然前途无量。  【关键词】:音乐;古诗文;可行性;具体做法  一、
期刊
【摘要】:《活着》讲述了福贵老人对一生苦难的追忆。他由一个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变成了农民,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他没有一直过着既富且贵的日子,而是过着既贫且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让他悟到了“活着”的意义。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剖析福贵的多面人生,品味他对苦难的坚忍,对生命的豁达。  【关键词】:福贵;活着;研究方法  一《活着》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余华偶然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究其原因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决定人才的因素则是创新性教育。因此,高等数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必须全面重视起来,从多角度着手,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基于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需遵循的原则及创新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对高等数学的可持续
期刊
【摘要】:在我国,民间科学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一方面公众对科学的热情日益升温,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活动又缺乏基本的了解。民间科学可以细分为民间科学爱好者和业余科学爱好者,对于民间科学的评价,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问题。本文将着重从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一群体出发,探讨民间科学与科学划界和科学普及的问题,从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