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下半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生水平测试,尽管还处在调研、摸索阶段。但毕竟给终结性考试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现以对学完三年级下期课程的小学生进行语文水平检测的《小学语文试卷A》为例,做一具体分析与思考。
一、整体透视
1 试卷结构。这份试卷共8页,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和“习作”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积累与运用”部分有五道题,分别考查学生对读音、汉字、词语理解与感悟、古诗词积累状况,占两页半;“阅读”部分由《在903本书里睡过觉的蚂蚁》、《开在空中的花——雪》两篇短文和一篇要求分析处理信息的文本材料组成,共设计了13道题。占五页半。
2 命题思路。这份试卷中的大部分试题在充分提供语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辨析、选择。从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其中,选择题的一般考法是从给出材料中引出问题,在选择项中寻找答案。如阅读部分的两篇短文后的问题,均采取了这种形式。对词语方面的考查采用词语(或概念)关系类推题。如“三、下面每题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词的意思最接近?9 责怪A负责B责备C责任D职责”。
3 题型特点。整份试卷除作文题外。其他各题均采取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由于供选的几个义项之间具有相关、相近、相似的特点。所以必须在具备相应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比较方能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同时,选择题考核知识的覆盖面大。 “选项”间的比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能显示知识的本质含义。
4 适用范围。以往的终结性试卷,往往是针对某一版本教材而设计的,教师只要教好某一册课本。学生只要反复练习某一册内容就可以从容应对测试。本份试卷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要求设计试题内容,适用于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平时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真实反映其语文能力,考试的效度和信度高。
二、典型例析
[例题一]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 )
14 联欢会圆满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 离开剧院。
A 陆续
B 连续
c 慌忙
D 紧急
[简析]从词语搭配角度看,“A、C、D”都可搭配,可把它们分别放入句子所提供的语境,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既然“联欢会圆满结束”,根本没有处于紧急或危险状态,又有“老师组织”,何须“慌忙离开”、“紧急离开”呢?因此,“陆续离开”自然成了唯一正确的选择。对于刚学完三年级课程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忽视具体的语言环境对词语选择的决定因素,只考虑词语搭配是否合理。这其实是语感能力弱的表现。所谓“语感”,其实就是语言直觉。语感好的学生,一读这个句子,就会在潜意识中选择“陆续”。所以,这道题在考查词语搭配能力的同时,更考查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题二]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8 画线地方应该填入的一句话是: ( )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泅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
A 路上行人欲断魂
B 万紫千红总是春
C 天下谁人不识君
D 千里黄云白日曛
19 下面的诗句中,表达朋友间深厚感情的是: ( )
A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0 下面的诗句中,描写夏天景色的是: ( )
A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简析]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各阶段目标中也对此加以具体化,并对要求背诵的文章、质地、数量甚至是篇目都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足见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的特殊作用。本道古诗文积累题包含三个小题,虽然都以古诗词为内容,但考查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从内容上说。分为写景诗和抒情诗两类;从形式上说,第18题《春日》是三年级下学期学过的,题目提供了具体的诗名、诗人和前三句诗,学生能较容易地选取正确答案;19题和20题难度有所提高,如果没有较为广泛的古诗文储备以及较好的诗句理解能力,要想顺利完成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第20题四个选项皆是写景的诗句,只是所表现的季节有所差异。学生很容易弄混。
[例题三]请你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个问题后面有A、B、C、D四个选项。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
在903本书里睡过觉的蚂蚁
①蚂蚁阿布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书房。在书房里巡视了一圈儿后,阿布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就在书房里定居了,而且我每天要在一本书里睡觉。
②阿布请红头苍蝇给自己拍摄一张学习照。照片里的蚂蚁阿布穿着笔挺的西装,打了红色的领带。穿着黑壳的新皮鞋。他皱着眉头,很严肃地看一本大厚书。阿布对这张照片非常满意,他印了好几百张,并把这些照片散发给朋友、亲戚。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轻易相信了阿布是个大学问家。
③两年多过去了。
④蚁国大学想招聘一名知识渊博的教授。很多人向校长推荐了蚂蚁阿布,阿布很高兴。到了蚁国大学,校长很客气地请他坐下。阿布说: “校长。请您快点安排吧。我很忙,每天都要做学问的。”校长递过一张试卷,说: “耽误您宝贵的时间啦。请您做一下吧。尽管我听说您的学问情况了。但按照大学的规定,您还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当教授。”
⑤阿布愣住了!
⑥校长问:“您不认识字?不是开玩笑?”阿布点点头。他又有些不甘心,强调说:“可是我已在903本书里睡过觉了。今天晚上,我就要在第904本书里睡觉了。”校长笑了,说:“书再多。你没有读,那也是没有用的呀……”
⑦阿布没有再说话,他红着脸从校长办公室逃了出去。
21 阿布发现了一个书房之后,做的决定是: ( )
A 他每天要读一本大厚书,为当教授做准备。
B 在书房里定居。而且每天在一本书里睡觉。
C 要把书的内容抄写下来。
D 学习拍照。给别人照相。
22 很多人向校长推荐阿布做大学教授,这是因为: ( )
A 阿布看过很多书。学识渊博。
B 阿布在书房里住了好多年。
C 看过照片大家认为阿布很有学问。
D 他们都是阿布的亲戚和朋友。
23 第⑤段,“阿布愣住了”的原因是: ( )
A 阿布不认识字。也没想到当教授还要考试。
B 阿布没想到校长会很客气地请他坐下。
C 阿布每天都要做学问,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试。 D 校长递给阿布一张试卷。让他做。
24 第⑥段,阿布“又有些不甘心”,这是因为:( )
A 他自以为在903本书里睡过觉,很有学问。
B 只有在904本书里睡过觉才能当教授。
C 他认为校长在为难他,故意不让他当教授。
D 他认为校长的学问不如自己的学问大。
25 阿布红着脸从校长办公室逃了出去,这是因为:( )
A 没被聘用。阿布感到很着急。
B 校长识破了真相。阿布很羞愧。
C 校长嘲笑阿布光睡觉,没读书。他生气了。
D 校长说出了阿布没有学问的实情。
26 这个故事讲的道理是: ( )
A 不要骄傲。要谦虚。
B 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学问。
C 不要只追求表面的东西。要有真才实学。
D 对“一传十。十传百”的事情。不要轻易相信。
[简析]阅读题的完成程度最能看出一个人的阅读水平。这篇选文是一篇饶有情趣又富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别的不说,只要一看标题就让人忍俊不禁,并产生阅读期待:书怎么成了蚂蚁睡觉的地方。而且还睡了903本书?相信学生是会怀着一颗愉悦的心情去阅读的。从问题设置情况看,6道题涵盖了全文,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阅读技能:一是字面理解能力。如2l题,学生只要读通第①段,就能完成这道题。二是语意理解能力,即在上下文语境中阐释或概括词语和句子意义的能力。如第22-25题,问题与答案都不在同一个自然段中,需要联系上下文,并且通过思考、感悟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如第23题。正确的答案是A。但这个答案非思考不可:“阿布不认识字”要读懂第⑥段校长的问话;“也没想到当教授还要考试”得从第④段校长的话中得出;再如第24题的答案为A,需要理解第⑥段中阿布对校长强调的话(“可是我已在903本书里睡过觉。今天晚上,我就要在第904本书里睡觉了”)才能得到。三是本质抽象能力。即对读物中命题的意义、主旨及其支持性材料之间逻辑关系的发现和理解。第26题就是这样。从编制技巧上看。不论是题中“最恰当”的重点号标记。或是文中“阿布愣住了”和“他又有些不甘心”两处下画线的添加,以及每一自然段段首和相应题目中的序号标注,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学生尽快找到与试卷相关的句段,从而快速而准确地得出答案。
[例题四]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组织了很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刚上三年级的小明也想参加一个兴趣小组,但是他只有周五下午有时问。根据下面的课外小组活动时间表。你认为小明能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呢?
33 小明可以参加的是: ( )
A 围棋小组 B 游泳小组 C 足球小组 D 科技小组
[简析]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如何在水平测试中以考题的形式出现,历来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这也是许多考试缺乏综合性考题的主要原因。本题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内容切合学校生活实际,学生觉得亲切;二是题目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做起题来感到刺激而有趣;三是学生需根据小明的情况,以及各兴趣小组的限定条件。分析、梳理、归纳、判断,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它考查的是学生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题五]请你写一段话,向大家介绍一个小动物。
[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和习作没有具体的段的训练要求,课改以来。中年级段的训练有所削弱。更没有专门写段的基本功训练,习作教学多是以写全篇文章为主。这导致学生缺乏构段的基本知识,写出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结构单一,并直接影响到高年级。本题要求“写一段话”。既让学生不感到困难。也让他们容易把内容写具体。真正体现了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心理和思维特点。这样一道题还给教师的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指明方向。即:必须重视段的阅读、训练和练习。同时,该题属于半开放题目,“介绍一个小动物”虽规定了习作对象,但根本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因为,小学生喜欢小动物,平时有较多的观察积累和生活体验。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叙,有话可写,有感可发。
三、启示与思考
1 必须强化终结性评价的固有功能。考试评价有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之分。但传统的考试评价混淆了它们之间的界线,不论是期末考试卷,还是单元测试卷,都是由基础知识(字、词、句、标点)、阅读、写作等内容组成,而且在分值权重分布上,基础知识往往比阅读、写作大,年级越低,基础知识分值越大。这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误以为基础知识比阅读、写作重要得多,只要拼命训练基础知识,就能得高分。这就是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其实,会阅读、会写作才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是语文学习的终极性目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充其量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目标。作为以考查语文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终结性考试不能像形成性或诊断性考试那样,字、词、句、段、篇、习作面面俱到,而应以“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为考试重点,从而显示出终结性评价的固有功能。像本份试卷,阅读、习作与基础知识的比例为5:2,就较好地体现了终结性评价的本质要求,这样编制考试试题,才能真正发挥终结性评价固有的评价功能。也才能准确而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2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维。众所周知。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份以“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为重点的终结性试卷,传递的信息就是语文综合能力才是终结性考试的主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轻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说基础知识的测试也可通过阅读文章来体现,而且所占的比例很小(目的为弥补学生的回生现象),考查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创新意识方面的内容则占较大比例。这种基础知识成绩无法左右语文成绩的试卷编制思想。就会促使教师从原来的重字词句段篇的单项训练、轻阅读作文能力培养。转向关注整体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对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无疑功莫大焉。
3 必须注重试题类型的丰富多样。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试卷评定往往带有较多的主观性成分。因评定者不同而产生差异,这将影响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在以分数定胜负的当代社会。甚至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重要影响。本测验除了作文题之外的所有测题均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并模仿标准化测试采取涂答题卡的方法,在有利于快速评卷的同时。也有益于减少评分误差。但是选择题也使卷面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灵动性,这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尤为不适合。其实,语文测验试题种类有许多。仅就客观性试题来说,就有判断题、选择题、配合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一份试卷不能只有选择题这一张面孔。必须增加简答、赏析类试题,这样才有利于考查学生个性理解、自主感悟、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能力。
4 必须增加试卷设计的生活情趣。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语文试卷不能机械呆板、枯燥乏味,而应生动活泼。以此审视本份试题,显然在情趣性、生动性上乏善可陈。我们认为,在编制小学生试卷时,应在试卷的趣味性和激励性上下功夫,如进行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强化新奇活泼的构思,使用“勇敢、聪明、真棒”等激励性提示语,在试题中插入学生喜欢的动物、植物、几何图形、表格、图像以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画面等。使试卷赏心悦目,具有亲和力,让学生一拿到试卷,顿时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责任编辑 胡本光)
一、整体透视
1 试卷结构。这份试卷共8页,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和“习作”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积累与运用”部分有五道题,分别考查学生对读音、汉字、词语理解与感悟、古诗词积累状况,占两页半;“阅读”部分由《在903本书里睡过觉的蚂蚁》、《开在空中的花——雪》两篇短文和一篇要求分析处理信息的文本材料组成,共设计了13道题。占五页半。
2 命题思路。这份试卷中的大部分试题在充分提供语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辨析、选择。从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其中,选择题的一般考法是从给出材料中引出问题,在选择项中寻找答案。如阅读部分的两篇短文后的问题,均采取了这种形式。对词语方面的考查采用词语(或概念)关系类推题。如“三、下面每题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词的意思最接近?9 责怪A负责B责备C责任D职责”。
3 题型特点。整份试卷除作文题外。其他各题均采取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由于供选的几个义项之间具有相关、相近、相似的特点。所以必须在具备相应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比较方能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同时,选择题考核知识的覆盖面大。 “选项”间的比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能显示知识的本质含义。
4 适用范围。以往的终结性试卷,往往是针对某一版本教材而设计的,教师只要教好某一册课本。学生只要反复练习某一册内容就可以从容应对测试。本份试卷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要求设计试题内容,适用于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平时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真实反映其语文能力,考试的效度和信度高。
二、典型例析
[例题一]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 )
14 联欢会圆满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 离开剧院。
A 陆续
B 连续
c 慌忙
D 紧急
[简析]从词语搭配角度看,“A、C、D”都可搭配,可把它们分别放入句子所提供的语境,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既然“联欢会圆满结束”,根本没有处于紧急或危险状态,又有“老师组织”,何须“慌忙离开”、“紧急离开”呢?因此,“陆续离开”自然成了唯一正确的选择。对于刚学完三年级课程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忽视具体的语言环境对词语选择的决定因素,只考虑词语搭配是否合理。这其实是语感能力弱的表现。所谓“语感”,其实就是语言直觉。语感好的学生,一读这个句子,就会在潜意识中选择“陆续”。所以,这道题在考查词语搭配能力的同时,更考查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题二]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8 画线地方应该填入的一句话是: ( )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泅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
A 路上行人欲断魂
B 万紫千红总是春
C 天下谁人不识君
D 千里黄云白日曛
19 下面的诗句中,表达朋友间深厚感情的是: ( )
A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0 下面的诗句中,描写夏天景色的是: ( )
A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简析]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各阶段目标中也对此加以具体化,并对要求背诵的文章、质地、数量甚至是篇目都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足见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的特殊作用。本道古诗文积累题包含三个小题,虽然都以古诗词为内容,但考查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从内容上说。分为写景诗和抒情诗两类;从形式上说,第18题《春日》是三年级下学期学过的,题目提供了具体的诗名、诗人和前三句诗,学生能较容易地选取正确答案;19题和20题难度有所提高,如果没有较为广泛的古诗文储备以及较好的诗句理解能力,要想顺利完成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第20题四个选项皆是写景的诗句,只是所表现的季节有所差异。学生很容易弄混。
[例题三]请你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个问题后面有A、B、C、D四个选项。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
在903本书里睡过觉的蚂蚁
①蚂蚁阿布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书房。在书房里巡视了一圈儿后,阿布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就在书房里定居了,而且我每天要在一本书里睡觉。
②阿布请红头苍蝇给自己拍摄一张学习照。照片里的蚂蚁阿布穿着笔挺的西装,打了红色的领带。穿着黑壳的新皮鞋。他皱着眉头,很严肃地看一本大厚书。阿布对这张照片非常满意,他印了好几百张,并把这些照片散发给朋友、亲戚。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轻易相信了阿布是个大学问家。
③两年多过去了。
④蚁国大学想招聘一名知识渊博的教授。很多人向校长推荐了蚂蚁阿布,阿布很高兴。到了蚁国大学,校长很客气地请他坐下。阿布说: “校长。请您快点安排吧。我很忙,每天都要做学问的。”校长递过一张试卷,说: “耽误您宝贵的时间啦。请您做一下吧。尽管我听说您的学问情况了。但按照大学的规定,您还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当教授。”
⑤阿布愣住了!
⑥校长问:“您不认识字?不是开玩笑?”阿布点点头。他又有些不甘心,强调说:“可是我已在903本书里睡过觉了。今天晚上,我就要在第904本书里睡觉了。”校长笑了,说:“书再多。你没有读,那也是没有用的呀……”
⑦阿布没有再说话,他红着脸从校长办公室逃了出去。
21 阿布发现了一个书房之后,做的决定是: ( )
A 他每天要读一本大厚书,为当教授做准备。
B 在书房里定居。而且每天在一本书里睡觉。
C 要把书的内容抄写下来。
D 学习拍照。给别人照相。
22 很多人向校长推荐阿布做大学教授,这是因为: ( )
A 阿布看过很多书。学识渊博。
B 阿布在书房里住了好多年。
C 看过照片大家认为阿布很有学问。
D 他们都是阿布的亲戚和朋友。
23 第⑤段,“阿布愣住了”的原因是: ( )
A 阿布不认识字。也没想到当教授还要考试。
B 阿布没想到校长会很客气地请他坐下。
C 阿布每天都要做学问,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试。 D 校长递给阿布一张试卷。让他做。
24 第⑥段,阿布“又有些不甘心”,这是因为:( )
A 他自以为在903本书里睡过觉,很有学问。
B 只有在904本书里睡过觉才能当教授。
C 他认为校长在为难他,故意不让他当教授。
D 他认为校长的学问不如自己的学问大。
25 阿布红着脸从校长办公室逃了出去,这是因为:( )
A 没被聘用。阿布感到很着急。
B 校长识破了真相。阿布很羞愧。
C 校长嘲笑阿布光睡觉,没读书。他生气了。
D 校长说出了阿布没有学问的实情。
26 这个故事讲的道理是: ( )
A 不要骄傲。要谦虚。
B 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学问。
C 不要只追求表面的东西。要有真才实学。
D 对“一传十。十传百”的事情。不要轻易相信。
[简析]阅读题的完成程度最能看出一个人的阅读水平。这篇选文是一篇饶有情趣又富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别的不说,只要一看标题就让人忍俊不禁,并产生阅读期待:书怎么成了蚂蚁睡觉的地方。而且还睡了903本书?相信学生是会怀着一颗愉悦的心情去阅读的。从问题设置情况看,6道题涵盖了全文,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阅读技能:一是字面理解能力。如2l题,学生只要读通第①段,就能完成这道题。二是语意理解能力,即在上下文语境中阐释或概括词语和句子意义的能力。如第22-25题,问题与答案都不在同一个自然段中,需要联系上下文,并且通过思考、感悟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如第23题。正确的答案是A。但这个答案非思考不可:“阿布不认识字”要读懂第⑥段校长的问话;“也没想到当教授还要考试”得从第④段校长的话中得出;再如第24题的答案为A,需要理解第⑥段中阿布对校长强调的话(“可是我已在903本书里睡过觉。今天晚上,我就要在第904本书里睡觉了”)才能得到。三是本质抽象能力。即对读物中命题的意义、主旨及其支持性材料之间逻辑关系的发现和理解。第26题就是这样。从编制技巧上看。不论是题中“最恰当”的重点号标记。或是文中“阿布愣住了”和“他又有些不甘心”两处下画线的添加,以及每一自然段段首和相应题目中的序号标注,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学生尽快找到与试卷相关的句段,从而快速而准确地得出答案。
[例题四]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组织了很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刚上三年级的小明也想参加一个兴趣小组,但是他只有周五下午有时问。根据下面的课外小组活动时间表。你认为小明能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呢?
33 小明可以参加的是: ( )
A 围棋小组 B 游泳小组 C 足球小组 D 科技小组
[简析]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如何在水平测试中以考题的形式出现,历来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这也是许多考试缺乏综合性考题的主要原因。本题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内容切合学校生活实际,学生觉得亲切;二是题目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做起题来感到刺激而有趣;三是学生需根据小明的情况,以及各兴趣小组的限定条件。分析、梳理、归纳、判断,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它考查的是学生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题五]请你写一段话,向大家介绍一个小动物。
[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和习作没有具体的段的训练要求,课改以来。中年级段的训练有所削弱。更没有专门写段的基本功训练,习作教学多是以写全篇文章为主。这导致学生缺乏构段的基本知识,写出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结构单一,并直接影响到高年级。本题要求“写一段话”。既让学生不感到困难。也让他们容易把内容写具体。真正体现了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心理和思维特点。这样一道题还给教师的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指明方向。即:必须重视段的阅读、训练和练习。同时,该题属于半开放题目,“介绍一个小动物”虽规定了习作对象,但根本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因为,小学生喜欢小动物,平时有较多的观察积累和生活体验。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叙,有话可写,有感可发。
三、启示与思考
1 必须强化终结性评价的固有功能。考试评价有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之分。但传统的考试评价混淆了它们之间的界线,不论是期末考试卷,还是单元测试卷,都是由基础知识(字、词、句、标点)、阅读、写作等内容组成,而且在分值权重分布上,基础知识往往比阅读、写作大,年级越低,基础知识分值越大。这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误以为基础知识比阅读、写作重要得多,只要拼命训练基础知识,就能得高分。这就是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其实,会阅读、会写作才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是语文学习的终极性目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充其量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目标。作为以考查语文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终结性考试不能像形成性或诊断性考试那样,字、词、句、段、篇、习作面面俱到,而应以“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为考试重点,从而显示出终结性评价的固有功能。像本份试卷,阅读、习作与基础知识的比例为5:2,就较好地体现了终结性评价的本质要求,这样编制考试试题,才能真正发挥终结性评价固有的评价功能。也才能准确而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2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维。众所周知。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份以“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为重点的终结性试卷,传递的信息就是语文综合能力才是终结性考试的主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轻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说基础知识的测试也可通过阅读文章来体现,而且所占的比例很小(目的为弥补学生的回生现象),考查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创新意识方面的内容则占较大比例。这种基础知识成绩无法左右语文成绩的试卷编制思想。就会促使教师从原来的重字词句段篇的单项训练、轻阅读作文能力培养。转向关注整体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对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无疑功莫大焉。
3 必须注重试题类型的丰富多样。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试卷评定往往带有较多的主观性成分。因评定者不同而产生差异,这将影响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在以分数定胜负的当代社会。甚至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重要影响。本测验除了作文题之外的所有测题均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并模仿标准化测试采取涂答题卡的方法,在有利于快速评卷的同时。也有益于减少评分误差。但是选择题也使卷面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灵动性,这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尤为不适合。其实,语文测验试题种类有许多。仅就客观性试题来说,就有判断题、选择题、配合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一份试卷不能只有选择题这一张面孔。必须增加简答、赏析类试题,这样才有利于考查学生个性理解、自主感悟、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能力。
4 必须增加试卷设计的生活情趣。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语文试卷不能机械呆板、枯燥乏味,而应生动活泼。以此审视本份试题,显然在情趣性、生动性上乏善可陈。我们认为,在编制小学生试卷时,应在试卷的趣味性和激励性上下功夫,如进行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强化新奇活泼的构思,使用“勇敢、聪明、真棒”等激励性提示语,在试题中插入学生喜欢的动物、植物、几何图形、表格、图像以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画面等。使试卷赏心悦目,具有亲和力,让学生一拿到试卷,顿时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责任编辑 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