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作好导入,激发兴趣;展示目标,有的放矢;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品味语言,含英咀华;系统练习,提高能力;重视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兴趣 目标 语感 语言 练习
新课标理念追求在快乐中学习,主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必须改变课堂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必须走出窠臼,大胆创新,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使课堂高效实用。我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作好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文言文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展示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最好背诵几首好诗或几篇文章以吸引学生。如背诵苏轼的《赤壁赋》、李密的《陈情表》、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等。教师背诵的时候,声音抑扬顿挫,把学生带入优美的语境中。这种导入我们称之为“整体导入”。每节课之前,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导入。如教学《论语》篇章,应由孔子的故事导入。如孔子与颜回的逸事,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等等。笔者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文言文课,教的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他的导入就很有特色,老师走进教室事先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幅对联:“刚直不阿,将留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学生们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在下面议论纷纷,课堂气氛积极而热烈。有说是屈原的,有说是司马迁的。最后老师说:“这幅对联写的是司马迁,他遭李陵之祸而受‘宫刑’,但他身残志坚,写成了历史巨著《史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记》的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上来了,学习的劲头也就大了,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二、展示目标,有的放矢。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在教学中我们不但需要制定目标,而且还应向学生展示目标。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推行“目标体验”教学模式,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目标展示。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把这个环节落实到实处。每教一个单元,要借助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德育目标、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每一篇课文应有独立的教学目标。如教贾谊的《过秦论》可确定以下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文的特殊语言现象:①通假字——从、景、倔;②一词多义——爱;③近义词——蒙、因、亡、遗、度;④使动用法——弱、愚、却。2.欣赏课文的重点段落,学习排比句。这样让学生在学每一篇课文之前都心里有数,这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在那里,每课有得,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确定目标以后,并不是教师一讲了事,而应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去自主学习,从中去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思想。发现教学法的创立者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学生在发现中获得的知识将受用终身。老师的点拨也应根据所制定的目标有针对性,一项一项落实基础和能力,不要无的放矢。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文言文,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所说的诵读,不是那种形式上的或走过场式的诵读,应该多读,读出文章的味道出来。刘国正先生有一段回忆他的语文老师的话值得深思:“他的教学方法很有意思。……除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处之外,他很少讲,话也不多。只是说,这句妙啊!妙在这个字,这篇妙啊!妙在这一笔,掀起绝大波澜。说‘妙啊’的时候,眉飞色舞,好象许多所以妙的道理尽在不言中了。但他喜欢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应该说刘国正先生的老师把文言课上到了最佳境界,体现了诵读的妙处。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朱自清先生也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的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看书。”可见,诵读、背诵是一种早已被证明的好方法。教师上课时,大可不必句句讲解,把课文上得支离破碎,可以让学生单独诵读,分组诵读,或者集体诵读,争取当堂背诵,诵读背诵多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也就加强了,课堂也真正活跃起来了。
四、品味语言,含英咀华。
这个环节有些教师往往重视不够,其实文学鉴赏可表现为两种心理状态,即“有我之悟”和“无我之醉”。我们学习文言文,对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句段应该仔细品味,要像刘国正先生的老师那样,多来几个“妙啊”,达到“无我之醉”的境界。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对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二句就应该仔细品读,问问它好在哪里。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想象,描绘出文句的意境:作者乘坐一叶小舟,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任意飘荡。这时,明月、江水、作者三者融为一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世间的一切烦恼顿然消失殆尽,仿佛要羽化飞升……品味到这里,学生将会被感染,得到心灵的愉悦,比那种纯粹的翻译文句的课堂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又如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对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就要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再现画面:秋水明净,天空高远,水天一色,傍晚太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一只野鸭飞起。画面动静结合,有形有声,充满诗意。通过反复诵读,咀嚼品味,学生就会发现语言的美妙之处。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一样可以获得许多教益和美好的感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五、系统练习,提高能力。
文言文练习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要特别注重实词虚词,加强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题目的时候,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中,不偏不怪,让学生跳起来可摘到果子。要让学生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而不是让学生背词典,背语法条条,专门去记什么是词名词作状语,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状语后置句,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等等。训练时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这种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围内。有时,我们还可以来一点仿写,在摹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摹仿。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尝到学习语言的甜头。
六、重视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强和补充。目前老师们指导学生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课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徒劳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言课外读物,如《孟子》、《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真正形成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总之,文言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进方法,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乳源高级中学。
【关键词】兴趣 目标 语感 语言 练习
新课标理念追求在快乐中学习,主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必须改变课堂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必须走出窠臼,大胆创新,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使课堂高效实用。我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作好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文言文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展示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最好背诵几首好诗或几篇文章以吸引学生。如背诵苏轼的《赤壁赋》、李密的《陈情表》、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等。教师背诵的时候,声音抑扬顿挫,把学生带入优美的语境中。这种导入我们称之为“整体导入”。每节课之前,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导入。如教学《论语》篇章,应由孔子的故事导入。如孔子与颜回的逸事,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等等。笔者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文言文课,教的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他的导入就很有特色,老师走进教室事先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幅对联:“刚直不阿,将留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学生们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在下面议论纷纷,课堂气氛积极而热烈。有说是屈原的,有说是司马迁的。最后老师说:“这幅对联写的是司马迁,他遭李陵之祸而受‘宫刑’,但他身残志坚,写成了历史巨著《史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记》的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上来了,学习的劲头也就大了,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二、展示目标,有的放矢。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在教学中我们不但需要制定目标,而且还应向学生展示目标。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推行“目标体验”教学模式,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目标展示。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把这个环节落实到实处。每教一个单元,要借助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德育目标、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每一篇课文应有独立的教学目标。如教贾谊的《过秦论》可确定以下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文的特殊语言现象:①通假字——从、景、倔;②一词多义——爱;③近义词——蒙、因、亡、遗、度;④使动用法——弱、愚、却。2.欣赏课文的重点段落,学习排比句。这样让学生在学每一篇课文之前都心里有数,这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在那里,每课有得,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确定目标以后,并不是教师一讲了事,而应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去自主学习,从中去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思想。发现教学法的创立者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学生在发现中获得的知识将受用终身。老师的点拨也应根据所制定的目标有针对性,一项一项落实基础和能力,不要无的放矢。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文言文,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所说的诵读,不是那种形式上的或走过场式的诵读,应该多读,读出文章的味道出来。刘国正先生有一段回忆他的语文老师的话值得深思:“他的教学方法很有意思。……除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处之外,他很少讲,话也不多。只是说,这句妙啊!妙在这个字,这篇妙啊!妙在这一笔,掀起绝大波澜。说‘妙啊’的时候,眉飞色舞,好象许多所以妙的道理尽在不言中了。但他喜欢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应该说刘国正先生的老师把文言课上到了最佳境界,体现了诵读的妙处。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朱自清先生也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的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看书。”可见,诵读、背诵是一种早已被证明的好方法。教师上课时,大可不必句句讲解,把课文上得支离破碎,可以让学生单独诵读,分组诵读,或者集体诵读,争取当堂背诵,诵读背诵多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也就加强了,课堂也真正活跃起来了。
四、品味语言,含英咀华。
这个环节有些教师往往重视不够,其实文学鉴赏可表现为两种心理状态,即“有我之悟”和“无我之醉”。我们学习文言文,对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句段应该仔细品味,要像刘国正先生的老师那样,多来几个“妙啊”,达到“无我之醉”的境界。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对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二句就应该仔细品读,问问它好在哪里。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想象,描绘出文句的意境:作者乘坐一叶小舟,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任意飘荡。这时,明月、江水、作者三者融为一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世间的一切烦恼顿然消失殆尽,仿佛要羽化飞升……品味到这里,学生将会被感染,得到心灵的愉悦,比那种纯粹的翻译文句的课堂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又如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对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就要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再现画面:秋水明净,天空高远,水天一色,傍晚太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一只野鸭飞起。画面动静结合,有形有声,充满诗意。通过反复诵读,咀嚼品味,学生就会发现语言的美妙之处。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一样可以获得许多教益和美好的感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五、系统练习,提高能力。
文言文练习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要特别注重实词虚词,加强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题目的时候,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中,不偏不怪,让学生跳起来可摘到果子。要让学生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而不是让学生背词典,背语法条条,专门去记什么是词名词作状语,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状语后置句,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等等。训练时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这种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围内。有时,我们还可以来一点仿写,在摹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摹仿。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尝到学习语言的甜头。
六、重视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强和补充。目前老师们指导学生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课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徒劳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言课外读物,如《孟子》、《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真正形成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总之,文言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进方法,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乳源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