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危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对比两组营养支持后各项营养指标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比营养护理前高,并发症少,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护理方式并发症少,对营养指标改善好,更适合危重症患者临床应用。
【关键词】危重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6-01
营养供应是支持危重症患者机能恢复的重要部分,根据供应方式,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对哪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更适合危重症期患者有很大争论,我院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危重症病患中需营养支持的患者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21-77岁,平均51.2岁;包括慢阻肺14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急性脑梗死11例,意外事故致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11例,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16例,恶性肿瘤晚期19例。入选时已排除有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患者,上报护理护理后,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相同治疗,其它护理相同,配合不同的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组:餐前30min,注入硫糖铝药液[1]。操作为先将鼻胃管与肠内输注泵连接,营养液经此输注进入肠内。注意头抬高20?以上,营养液温度在37-42℃,浓度不宜大,要能自然流下无堵塞,输注速度控制在100ml/h以内,计算患者每天需要的总热量,首次输注热量的40%,以后每天递增20%,直至给予全量。肠外营养组热量计算方法与肠内营养组相同,营养液配制包括葡萄糖、脂肪乳剂,比例为(1-2):1,加入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天静脉输注[2]。两组营养支持时间2周,进行营养指标对比。
1.3评价指标 在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B)、转铁蛋白(TRF)等营养指标,观察腹泻、腹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营养指标用均数形式表示,用SPSS13.0分析,并发症用%形式表示,用卡方11.0分析,如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在营养支持前Hb、ALB、TB、TRF值均是(113.5±2.1)g/l、(29.8±3.4)g/l、(60.1±3.2)g/l、(2.3±0.7)g/l,肠内营养组支持后各值分别是(129.3±5.8)g/l、(38.4±3.4)g/l、(67.5±1.4)g/l、(2.8±1.6)g/l,肠外营养组支持后各值分别是(120.7±3.4)g/l、(31.3±1.7)g/l、(62.3±2.1)g/l、(2.3±0.9)g/l,肠内营养组改善更有优势,与肠外营养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并发症比较 肠内营养组腹泻1例,酸碱平衡失常1例,吸入性肺炎1例,糖代谢紊乱l例,并发症发生率11.43%。肠外营养组败血症1例,肺部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应激性溃疡1例和肝功能异常l例,并发症发生率22.86%。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危重症患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需要更多的营养维持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改善免疫能力,达到尽快恢复的目的,否则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和负氮反应[3],威胁生命。但此时患者身体虚弱,甚至丧失正常吞咽、咀嚼能力,不能正常经口进食,需要营养支持补充能量供给。本研究分别对患者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显示,两组提供热量相同,在营养支持前TP、ALB等指标值相同,营养支持后,肠内营养组营养指标升高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与肠外营养组差异显著。肠外营养使胃肠功能减退,正常的肠黏膜屏障被破坏,肠道更容易被细菌和毒素侵入,所以并发症较多。肠内营养输注营养液时要匀速,防污染,防输注困难引起反流,对温度、浓度和速度要求较高,不仅维持营养支持,还促进肠蠕动恢复,调动整个消化、免疫系统甚至全身各器官正常工作,提高免疫力,在营养以外发挥了辅助治疗作用。综上,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要求,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维持更有效,更适合没有禁忌症的急危重症患者。
参考文献
[1] 袁园,李建伟,吴桂深.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6):12-13.
[2] 吴艳.重症患者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8):38-39.
[3] 王傳湄,徐丽丹,江关芳,等.危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3):157-159.
【关键词】危重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6-01
营养供应是支持危重症患者机能恢复的重要部分,根据供应方式,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对哪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更适合危重症期患者有很大争论,我院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危重症病患中需营养支持的患者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21-77岁,平均51.2岁;包括慢阻肺14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急性脑梗死11例,意外事故致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11例,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16例,恶性肿瘤晚期19例。入选时已排除有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患者,上报护理护理后,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相同治疗,其它护理相同,配合不同的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组:餐前30min,注入硫糖铝药液[1]。操作为先将鼻胃管与肠内输注泵连接,营养液经此输注进入肠内。注意头抬高20?以上,营养液温度在37-42℃,浓度不宜大,要能自然流下无堵塞,输注速度控制在100ml/h以内,计算患者每天需要的总热量,首次输注热量的40%,以后每天递增20%,直至给予全量。肠外营养组热量计算方法与肠内营养组相同,营养液配制包括葡萄糖、脂肪乳剂,比例为(1-2):1,加入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天静脉输注[2]。两组营养支持时间2周,进行营养指标对比。
1.3评价指标 在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B)、转铁蛋白(TRF)等营养指标,观察腹泻、腹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营养指标用均数形式表示,用SPSS13.0分析,并发症用%形式表示,用卡方11.0分析,如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在营养支持前Hb、ALB、TB、TRF值均是(113.5±2.1)g/l、(29.8±3.4)g/l、(60.1±3.2)g/l、(2.3±0.7)g/l,肠内营养组支持后各值分别是(129.3±5.8)g/l、(38.4±3.4)g/l、(67.5±1.4)g/l、(2.8±1.6)g/l,肠外营养组支持后各值分别是(120.7±3.4)g/l、(31.3±1.7)g/l、(62.3±2.1)g/l、(2.3±0.9)g/l,肠内营养组改善更有优势,与肠外营养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并发症比较 肠内营养组腹泻1例,酸碱平衡失常1例,吸入性肺炎1例,糖代谢紊乱l例,并发症发生率11.43%。肠外营养组败血症1例,肺部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应激性溃疡1例和肝功能异常l例,并发症发生率22.86%。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危重症患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需要更多的营养维持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改善免疫能力,达到尽快恢复的目的,否则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和负氮反应[3],威胁生命。但此时患者身体虚弱,甚至丧失正常吞咽、咀嚼能力,不能正常经口进食,需要营养支持补充能量供给。本研究分别对患者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显示,两组提供热量相同,在营养支持前TP、ALB等指标值相同,营养支持后,肠内营养组营养指标升高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与肠外营养组差异显著。肠外营养使胃肠功能减退,正常的肠黏膜屏障被破坏,肠道更容易被细菌和毒素侵入,所以并发症较多。肠内营养输注营养液时要匀速,防污染,防输注困难引起反流,对温度、浓度和速度要求较高,不仅维持营养支持,还促进肠蠕动恢复,调动整个消化、免疫系统甚至全身各器官正常工作,提高免疫力,在营养以外发挥了辅助治疗作用。综上,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要求,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维持更有效,更适合没有禁忌症的急危重症患者。
参考文献
[1] 袁园,李建伟,吴桂深.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6):12-13.
[2] 吴艳.重症患者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8):38-39.
[3] 王傳湄,徐丽丹,江关芳,等.危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