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吴嗣会又开始忙活。
作为梁平县金带镇石燕村的“坝坝筵”大厨,吴嗣会每年冬天都会接到大量业务。
可是,对来自本村1组到3组的“订单”,她却面露难色。
“1组到3组的公路窄、路况差,进出很麻烦。”她说。
为这条路,乡亲们闹了三五年,问题却没解决。
为何?
“干部办事不实在!”群众纷纷反映。
不“实”之弊
三个月后,梁平县委。
关于石燕村公路问题的信访件,送到了县委书记蒋宜茂手里。
一同送到他手里的,还有全县群众关心的其他600余个问题。
看着这些问题,蒋宜茂皱起了眉头。
其时,全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区县推开。
和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相比,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是什么?
对此,市委书记孙政才强调,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梁平的干部群体,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足够?
为找到答案,梁平县全体市管领导干部来到基层,问计于民。
一个月后,大约600余个问题汇集到县委。
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类,通通指向一个“实”字——
“有的干部服务观念不强,遇事推诿、工作被动;有的干部服务能力不够,民生难点工作久攻不克——这是干部队伍素质不‘实’。”
“一些乡镇和窗口部门受理程序冗繁,审批手续繁复,导致群众来回跑、事情办不了——这是服务制度不‘实’。”
“一些基层党组织和职能部门缺乏政策和财力等资源保障,在处理群众关心的重难点问题时无能为力——这是服务保障不‘实’。”
三大难题横亘,导致服务群众工作“不实在”。
“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观念’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蒋宜茂说。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条主线,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着力点,做实服务群众工作。”蒋宜茂说。
让服务队伍“实”起来
2014年3月17日,梁平县委党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带头人培训班”第三期开班。
“做群众工作,既要讲政策,更要懂计策。”主席台上,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干部马善祥口若悬河。
主席台下,石燕村党总支书记陈显均听入了迷。
“听了马老师的课,我觉得心里亮堂了。”他笑了。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蒲继承也笑了。
“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能力偏弱,怎么办?”蒲继承说,针对这个问题,县委打出了两记“重拳”。
一是打破资历、地域、行业界限,选拔群众观念强、有服务群众本领的干部担当大任——通过建立村(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库等制度,有序引导基层各类“能人”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引导大学生“村官”、县管后备干部、“改非”领导干部参与“两委”主要负责人选举;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担任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直接列为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逐步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二是建立基层服务带头人培训制度——组织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培训力量,针对群众工作重难点问题举办全脱产培训。
“重拳”之下,基层干部队伍逐渐改变。
从县委党校培训回来,陈显均觉得浑身是劲。
“老一辈的村干部,通过学习培训见了‘世面’;在县委组织部指导下,村党总支又补充选举了两名年轻干部——我们现在兵强马壮了!”他说。
让服务制度“实”起来
2014年3月的一天,金带镇党委办公楼。
这天是星期六,轮到镇党委书记蒋明号值班。
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
上午9点,又一位老乡迈进门,咨询“农转非”相关事宜。
“同志,星期六都不休息?”办了事,老乡问。
“今天我值班。”蒋明号回答。
“辛苦。”老乡竖起了大拇指。
在群众的赞扬声中,梁平的基层服务创新体系渐显威力。
“以前,群众找乡镇和职能部门办事有三难——一是不少乡镇干部搞‘走读’,群众办事找不到人;二是部分行政办理和审批事项程序冗繁,导致群众办事来回跑;三是群众办事必须‘上门求人’,导致残疾、老年群众办事不便。”蒲继承说。
针对“三难”,梁平县委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服务对象特点,建立了惠民服务三级体系——
在县级领导班子层面,县领导班子“划片”对接乡镇和县直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群众关注事项划定责任、领头督办。
在县级部门和乡镇层面,以乡镇公共服务中心、部门行政服务大厅为主要平台,建立领导干部周末值班、重点民生事项限时督办、公共服务部门现场办公等制度,实现“全天候”服务群众。
在村和社区层面,在全县建立集民政、公安、卫生、就业、社保、计生、党务、群团等多种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同时,推行全程代理制度,把公共服务平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打造“党员义工”等服务品牌,面向孤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对象提供“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时针指向中午12点。
接待了12名群众后,蒋明号合上了“值班记事本”。
“有了值班制度,我们不再‘走读’,服务群众的效率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也提高了。”他说。
让服务保障“实”起来
2014年春节前夕,梁平县梁山街道东明村。
村民文明安笑了——他收到了来自村委会的3000元分红。
他的一些邻居也在笑。
同一天,东明村的全体“五保”、孤残人员也收到了“红包”。
“东明村哪来的钱?”消息一出,不少人猜测。
“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东明村村委会主任曾祖鹏自豪地说。
东明村的自豪,源于梁平对基层服务的强力保障。
“由于可用资源有限,不少基层党组织在服务过程中常感‘乏力’——由于工作经费有限,在帮扶困难群众、资助村级公共建设等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行政权限和政策资源有限,在处理一些重难点民生问题时也无能为力。”蒲继承说。
为此,梁平设计了两项创新制度——
第一项创新是赋予基层“财权”,增强基层服务自我造血能力,即以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名义注册建立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定社员(股东)和村(社区)收入分配比例,所获利润满足分红需求后,剩余部分注入村(社区)账户,作为公共服务专项基金。
东明村就尝到了这项制度的甜头。
“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村级公共服务基金已经积累到上百万元。”曾祖鹏说。
第二项创新是利用群众工作网络,建立群众反映问题的村(社区)—乡镇(街道)—县行政服务中心联动响应和处理体系。
石燕村很快从中受益。
2014年3月18日,石燕村1组。
这天上午,吴嗣会又接到一个订单——1组一户村民想摆酒席。
她立即动身。
来到1组,她愣住了。
那条狭窄泥泞的公路上,一大群工人拿着铁铲正在施工。
公路改建工程开始了!
“以前,公路改建问题就靠村支‘两委’协调——村支‘两委’资源有限,问题迟迟不能解决。”陈显均说,“今年,县委推出了民生问题联动处理制度——县交通局赶来助阵,问题迎刃而解。”
有了“钱”和“权”,梁平县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更“硬气”了。
至此,基层服务三大难题全部消弭。
作为梁平县金带镇石燕村的“坝坝筵”大厨,吴嗣会每年冬天都会接到大量业务。
可是,对来自本村1组到3组的“订单”,她却面露难色。
“1组到3组的公路窄、路况差,进出很麻烦。”她说。
为这条路,乡亲们闹了三五年,问题却没解决。
为何?
“干部办事不实在!”群众纷纷反映。
不“实”之弊
三个月后,梁平县委。
关于石燕村公路问题的信访件,送到了县委书记蒋宜茂手里。
一同送到他手里的,还有全县群众关心的其他600余个问题。
看着这些问题,蒋宜茂皱起了眉头。
其时,全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区县推开。
和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相比,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是什么?
对此,市委书记孙政才强调,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梁平的干部群体,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足够?
为找到答案,梁平县全体市管领导干部来到基层,问计于民。
一个月后,大约600余个问题汇集到县委。
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类,通通指向一个“实”字——
“有的干部服务观念不强,遇事推诿、工作被动;有的干部服务能力不够,民生难点工作久攻不克——这是干部队伍素质不‘实’。”
“一些乡镇和窗口部门受理程序冗繁,审批手续繁复,导致群众来回跑、事情办不了——这是服务制度不‘实’。”
“一些基层党组织和职能部门缺乏政策和财力等资源保障,在处理群众关心的重难点问题时无能为力——这是服务保障不‘实’。”
三大难题横亘,导致服务群众工作“不实在”。
“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观念’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蒋宜茂说。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条主线,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着力点,做实服务群众工作。”蒋宜茂说。
让服务队伍“实”起来
2014年3月17日,梁平县委党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带头人培训班”第三期开班。
“做群众工作,既要讲政策,更要懂计策。”主席台上,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干部马善祥口若悬河。
主席台下,石燕村党总支书记陈显均听入了迷。
“听了马老师的课,我觉得心里亮堂了。”他笑了。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蒲继承也笑了。
“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能力偏弱,怎么办?”蒲继承说,针对这个问题,县委打出了两记“重拳”。
一是打破资历、地域、行业界限,选拔群众观念强、有服务群众本领的干部担当大任——通过建立村(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库等制度,有序引导基层各类“能人”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引导大学生“村官”、县管后备干部、“改非”领导干部参与“两委”主要负责人选举;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担任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直接列为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逐步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二是建立基层服务带头人培训制度——组织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培训力量,针对群众工作重难点问题举办全脱产培训。
“重拳”之下,基层干部队伍逐渐改变。
从县委党校培训回来,陈显均觉得浑身是劲。
“老一辈的村干部,通过学习培训见了‘世面’;在县委组织部指导下,村党总支又补充选举了两名年轻干部——我们现在兵强马壮了!”他说。
让服务制度“实”起来
2014年3月的一天,金带镇党委办公楼。
这天是星期六,轮到镇党委书记蒋明号值班。
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
上午9点,又一位老乡迈进门,咨询“农转非”相关事宜。
“同志,星期六都不休息?”办了事,老乡问。
“今天我值班。”蒋明号回答。
“辛苦。”老乡竖起了大拇指。
在群众的赞扬声中,梁平的基层服务创新体系渐显威力。
“以前,群众找乡镇和职能部门办事有三难——一是不少乡镇干部搞‘走读’,群众办事找不到人;二是部分行政办理和审批事项程序冗繁,导致群众办事来回跑;三是群众办事必须‘上门求人’,导致残疾、老年群众办事不便。”蒲继承说。
针对“三难”,梁平县委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服务对象特点,建立了惠民服务三级体系——
在县级领导班子层面,县领导班子“划片”对接乡镇和县直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群众关注事项划定责任、领头督办。
在县级部门和乡镇层面,以乡镇公共服务中心、部门行政服务大厅为主要平台,建立领导干部周末值班、重点民生事项限时督办、公共服务部门现场办公等制度,实现“全天候”服务群众。
在村和社区层面,在全县建立集民政、公安、卫生、就业、社保、计生、党务、群团等多种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同时,推行全程代理制度,把公共服务平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打造“党员义工”等服务品牌,面向孤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对象提供“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时针指向中午12点。
接待了12名群众后,蒋明号合上了“值班记事本”。
“有了值班制度,我们不再‘走读’,服务群众的效率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也提高了。”他说。
让服务保障“实”起来
2014年春节前夕,梁平县梁山街道东明村。
村民文明安笑了——他收到了来自村委会的3000元分红。
他的一些邻居也在笑。
同一天,东明村的全体“五保”、孤残人员也收到了“红包”。
“东明村哪来的钱?”消息一出,不少人猜测。
“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东明村村委会主任曾祖鹏自豪地说。
东明村的自豪,源于梁平对基层服务的强力保障。
“由于可用资源有限,不少基层党组织在服务过程中常感‘乏力’——由于工作经费有限,在帮扶困难群众、资助村级公共建设等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行政权限和政策资源有限,在处理一些重难点民生问题时也无能为力。”蒲继承说。
为此,梁平设计了两项创新制度——
第一项创新是赋予基层“财权”,增强基层服务自我造血能力,即以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名义注册建立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定社员(股东)和村(社区)收入分配比例,所获利润满足分红需求后,剩余部分注入村(社区)账户,作为公共服务专项基金。
东明村就尝到了这项制度的甜头。
“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村级公共服务基金已经积累到上百万元。”曾祖鹏说。
第二项创新是利用群众工作网络,建立群众反映问题的村(社区)—乡镇(街道)—县行政服务中心联动响应和处理体系。
石燕村很快从中受益。
2014年3月18日,石燕村1组。
这天上午,吴嗣会又接到一个订单——1组一户村民想摆酒席。
她立即动身。
来到1组,她愣住了。
那条狭窄泥泞的公路上,一大群工人拿着铁铲正在施工。
公路改建工程开始了!
“以前,公路改建问题就靠村支‘两委’协调——村支‘两委’资源有限,问题迟迟不能解决。”陈显均说,“今年,县委推出了民生问题联动处理制度——县交通局赶来助阵,问题迎刃而解。”
有了“钱”和“权”,梁平县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更“硬气”了。
至此,基层服务三大难题全部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