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农村孩子。
小时候,对家里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的内容没有兴趣,却时常惦记着镇上百货商场旮旯里的几本小人书。为了得到一本小人书,我割猪草卖钱,几分几分地攒着,等攒够几毛钱的时候,跑到镇上去换回一本小人书。开心得跟过年似的。
就这样,我那会儿用卖猪草的钱,换回了《杨家将》《吕氏春秋》《三国演义》……从小人书里,打开了眼界,粗步地接触到了生活以外更广的世界,了解了历史、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传奇故事。
有一年,我们村里来了一帮由十几个大叔大妈组成的戏班子,他们演的都是古装戏,比如李隆基、杨玉环,项羽、虞姬,以及三国里的故事……星期天的下午,戏班子聚集在麦场的太阳下说戏,我也爱去旁听。说戏的老头是个麻子,还会拉京胡,他是这个戏班里读书最多的老先生。也许年龄大健忘的缘故吧,他有时给演员们讲述要表演的故事梗概时,突然会断片卡壳。于是我就会插嘴,帮他续上。一来二去的,他们夸我是小秀才,懂得真多。
人大多喜欢被夸奖、被赞扬,因为夸奖和赞扬,是一种鼓励和激发。越是被人夸懂得多,越是希望自己能像《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那样,无所不知、包罗万象。于是就会不停地渴求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来填充、拓展自己。而新的知识和事物,有的来源于生活,有的则来源于各种书籍的浏览、阅读。
书籍,似浩渺的海洋。而阅读,则是游历和发现。书籍里的各种知识,就像千奇百怪、缤纷旖旎的海底世界,吸引着“遨游”在里面的人,不断见识、不断探知又不断渴求……这个过程,酷似赏玩万花筒,美丽新奇得让人欲罢不能、痴迷沉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像每个长大后的孩子不再满足于动画片一样,跳过了小人书,开始阅读《红楼梦》《简爱》《小王子》……也许是因为读书的积累,从小学到初中,我的作文常常会被当成范文朗读,成为我小小的骄傲。
上师范中专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拿着一张盖着红邮戳的邀请函、一只空信封、一枚邮票和十几张蓝格子信笺交给我的同学,让她写一篇作文,代表班级参加区里举办的作文竞赛。不知为什么,站在一边闲看的我,竟心中一动,默默记下了邮寄地址。于是把自己在作文课上写好的一篇作文,誊抄了一遍,悄悄折好,一个人到镇上的邮局,买信封和邮票给寄了过去。然后,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也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有一天,班主任拿着一本大红的荣誉证书和一支黑色钢笔,来到教室,把我叫到跟前,问:“他们是不是搞错啦?我明明是让××同学参加的作文大赛。怎么这获奖证书上,写的是你的名字?难道……你也给他们寄了作品?”
我点点头。
班主任再次打开荣誉证书,仔细看了看,才满脸狐疑地递给我。我不管她的狐疑,却明白了一个道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参加工作后,单位里有图书室,阅读已成为我的习惯和爱好。但我对流行小说和现代畅销小说,却有着天然的排斥,只按自己的喜好涉猎古典名著、历史、诗词。我觉得,读书好比吃饭,喜欢的才会有兴趣!
那时候,没有电脑和“伊妹儿”。我虽然坚持阅读,却没有写作。走上写作之路,开始于网络上一次偶然的邂逅。那时我热衷于在聊天室用文字跟人耍贫嘴逗乐子,吸引了一波“粉丝”。
一个网友粉丝对我说:“我默默关注你几天了。你这么好的文采,每天浪费在这里不觉得可惜吗?听我的话,好好读点书,学着写点东西吧。你可以的!我相信自己的眼光。”我对他的“自作多情”不以为然,告诉他:“我自打离开学校,就没再动过笔、用过脑子写过作文。只怕想写也写不好。”
但他坚持说服我,给我两天时间写一篇千字作文给他看。我不想答应,但虚荣心的驱使,又不想被他看成是只“绣花枕头”。所以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最终逼着自己写成一篇“作文”,传到QQ上给他“批阅”,且紧张地等待着他的评判。
结果,他不但给予我肯定和赞扬,还帮我找来城市晚报的投稿邮箱,让我投递进去,并断言,这篇文章一定能发表,变成铅字!如果成真了,我从此必须每天写一篇文章。他做我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任编辑。
由此开始,我便不再去聊天室“墨迹”。每天写作之余,在电脑前,和他隔屏讨论林语堂、胡适、张爱玲的小说、散文……
大约二十多天后,邮递员忽然给我送来一张绿色的稿费单。我才想起那篇投出去的“处女作”,竟然真的发表了!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把好消息发给他,他竟一点也不意外,只是继续督促我读书、写作、投稿……
渐渐地,我的整个心思和爱好,都变成了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快发现,许多想要表达的元素,不能精准地用语言描述。那是因为自己阅历的浅陋和知识的浅薄。于是愈发将自己当成一块干涸的海绵,不断地阅读汲取、吸收……也因此越来越多地发表作品、收获稿费和快乐。
就这样,读书、买书、写作,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后,仍会继续。
著名演员秦海璐曾经说过:“吃苦,是优质人生的基础。”沙滩上不能建高楼,凡事不可一蹴而就,都必须经过一个累积的过程,才能厚积薄发。所以,写作,是一个慢慢积累沉淀再自然挥发的过程!
小时候,对家里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的内容没有兴趣,却时常惦记着镇上百货商场旮旯里的几本小人书。为了得到一本小人书,我割猪草卖钱,几分几分地攒着,等攒够几毛钱的时候,跑到镇上去换回一本小人书。开心得跟过年似的。
就这样,我那会儿用卖猪草的钱,换回了《杨家将》《吕氏春秋》《三国演义》……从小人书里,打开了眼界,粗步地接触到了生活以外更广的世界,了解了历史、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传奇故事。
有一年,我们村里来了一帮由十几个大叔大妈组成的戏班子,他们演的都是古装戏,比如李隆基、杨玉环,项羽、虞姬,以及三国里的故事……星期天的下午,戏班子聚集在麦场的太阳下说戏,我也爱去旁听。说戏的老头是个麻子,还会拉京胡,他是这个戏班里读书最多的老先生。也许年龄大健忘的缘故吧,他有时给演员们讲述要表演的故事梗概时,突然会断片卡壳。于是我就会插嘴,帮他续上。一来二去的,他们夸我是小秀才,懂得真多。
人大多喜欢被夸奖、被赞扬,因为夸奖和赞扬,是一种鼓励和激发。越是被人夸懂得多,越是希望自己能像《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那样,无所不知、包罗万象。于是就会不停地渴求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来填充、拓展自己。而新的知识和事物,有的来源于生活,有的则来源于各种书籍的浏览、阅读。
书籍,似浩渺的海洋。而阅读,则是游历和发现。书籍里的各种知识,就像千奇百怪、缤纷旖旎的海底世界,吸引着“遨游”在里面的人,不断见识、不断探知又不断渴求……这个过程,酷似赏玩万花筒,美丽新奇得让人欲罢不能、痴迷沉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像每个长大后的孩子不再满足于动画片一样,跳过了小人书,开始阅读《红楼梦》《简爱》《小王子》……也许是因为读书的积累,从小学到初中,我的作文常常会被当成范文朗读,成为我小小的骄傲。
上师范中专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拿着一张盖着红邮戳的邀请函、一只空信封、一枚邮票和十几张蓝格子信笺交给我的同学,让她写一篇作文,代表班级参加区里举办的作文竞赛。不知为什么,站在一边闲看的我,竟心中一动,默默记下了邮寄地址。于是把自己在作文课上写好的一篇作文,誊抄了一遍,悄悄折好,一个人到镇上的邮局,买信封和邮票给寄了过去。然后,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也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有一天,班主任拿着一本大红的荣誉证书和一支黑色钢笔,来到教室,把我叫到跟前,问:“他们是不是搞错啦?我明明是让××同学参加的作文大赛。怎么这获奖证书上,写的是你的名字?难道……你也给他们寄了作品?”
我点点头。
班主任再次打开荣誉证书,仔细看了看,才满脸狐疑地递给我。我不管她的狐疑,却明白了一个道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参加工作后,单位里有图书室,阅读已成为我的习惯和爱好。但我对流行小说和现代畅销小说,却有着天然的排斥,只按自己的喜好涉猎古典名著、历史、诗词。我觉得,读书好比吃饭,喜欢的才会有兴趣!
那时候,没有电脑和“伊妹儿”。我虽然坚持阅读,却没有写作。走上写作之路,开始于网络上一次偶然的邂逅。那时我热衷于在聊天室用文字跟人耍贫嘴逗乐子,吸引了一波“粉丝”。
一个网友粉丝对我说:“我默默关注你几天了。你这么好的文采,每天浪费在这里不觉得可惜吗?听我的话,好好读点书,学着写点东西吧。你可以的!我相信自己的眼光。”我对他的“自作多情”不以为然,告诉他:“我自打离开学校,就没再动过笔、用过脑子写过作文。只怕想写也写不好。”
但他坚持说服我,给我两天时间写一篇千字作文给他看。我不想答应,但虚荣心的驱使,又不想被他看成是只“绣花枕头”。所以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最终逼着自己写成一篇“作文”,传到QQ上给他“批阅”,且紧张地等待着他的评判。
结果,他不但给予我肯定和赞扬,还帮我找来城市晚报的投稿邮箱,让我投递进去,并断言,这篇文章一定能发表,变成铅字!如果成真了,我从此必须每天写一篇文章。他做我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任编辑。
由此开始,我便不再去聊天室“墨迹”。每天写作之余,在电脑前,和他隔屏讨论林语堂、胡适、张爱玲的小说、散文……
大约二十多天后,邮递员忽然给我送来一张绿色的稿费单。我才想起那篇投出去的“处女作”,竟然真的发表了!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把好消息发给他,他竟一点也不意外,只是继续督促我读书、写作、投稿……
渐渐地,我的整个心思和爱好,都变成了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快发现,许多想要表达的元素,不能精准地用语言描述。那是因为自己阅历的浅陋和知识的浅薄。于是愈发将自己当成一块干涸的海绵,不断地阅读汲取、吸收……也因此越来越多地发表作品、收获稿费和快乐。
就这样,读书、买书、写作,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后,仍会继续。
著名演员秦海璐曾经说过:“吃苦,是优质人生的基础。”沙滩上不能建高楼,凡事不可一蹴而就,都必须经过一个累积的过程,才能厚积薄发。所以,写作,是一个慢慢积累沉淀再自然挥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