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师德建设是教育领域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只要有教育,就必然有师德素养的客观要求。因为作为教师,其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和保证条件。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素养 问题
师德建设是教育领域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只要有教育,就必然有师德素养的客观要求。因为作为教师,其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和保证条件。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要调节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德建设一直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受到高度重视。可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的道德威信却一直是教育上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存在着学生知识质量不错,但品德不好的现象。
在文革“十年初乱”中,学校普遍存在智育、德育两废的现象,“四人帮”在批判师道尊严的名义下,把教师威信被破坏到声名狼藉的程度。以上令人长叹现象的出现,固然不可以认为教师该负主要责任,但总能从侧面证明不少教师不重视德育,本身尚缺乏道德威信,还没有具备“人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这种种现象延续到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的体制转变时期,似乎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观。相反,由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消极文化的强烈冲击,再加上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改善力度微弱,致使教师的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陷入一种令人忧虑的低迷状态。随着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们更认识到教育的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要坚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时代赋予我们任务,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规律和指导方针深入调查研究,解决面临的师德建设的新课题。
一、教师师德素养出现的问题
有的教师产生思想困惑,奉献精神趋于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动摇了;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采取得过且过和应付了事的态度,热衷于搞第二职业,个别教师甚至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向学生推销不必要的教学资料及商品;有的上课留一手,课后热衷于搞有偿辅导或家教;有的乱办班,乱收费;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辱骂、体罚学生的违纪行为等。教师心态的这种失衡,一方面,是社会精神迷乱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人格人量疲软无力的外部显露。因此,目前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重塑教师形象,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二、几点感悟
1.教师要有为人师表的崇高品质,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除此之外,必须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能自觉以身作则,威信就高,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就缺乏效果。我们调研的某乡中心小学,有300余名学生,教师有16名,其中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语文、数学4名科任教师教法得当,能够以身作则,非常爱护学生,学生学习成绩都在80分以上,学生、家长满意度100%,有2名教师满意度在50%以下。
2.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未来社会观点。教育的长效性决定了教育不仅要为当前的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所以,教师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全面发展观念,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我们调研的10所小学中,有4所小学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学生的精神外貌特征拘谨,思维反映较其它6所小学的学生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学校的优劣,不能只看一项指标,只看文化考试的分数高低,而是要看综合指标,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真正全面的发展。全民素质观念。教师要有实际工作中,不但要对特殊才能的学生认真加以培养。更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3.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重视得分高,守纪律的“好学生”,对那些“调皮”学生也应该看到他们的优美和长处。经常深入细致研究分析他们的兴趣和特点。用适合的方法去耐心启发诱导他们,使他们也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以期成为有用的人才。
4.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其民主性、平等性、和谐性、教育性等,是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创造性的重要教育指导意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点,不应该用传统的老眼光去看待学生,经常感叹学生素质“今不如昔”。其次,对学生要持全面而辩证的态度,即要肯定他们的发展主流,正视他们成长的不足。再次,要正确估计和掌握教育的作用,既要重视教育的促进塑造功能,又要克服教育决定一切的片面认识。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在发展性,满怀信心和热情地做好其教育引导工作。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素养 问题
师德建设是教育领域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只要有教育,就必然有师德素养的客观要求。因为作为教师,其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和保证条件。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要调节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德建设一直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受到高度重视。可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的道德威信却一直是教育上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存在着学生知识质量不错,但品德不好的现象。
在文革“十年初乱”中,学校普遍存在智育、德育两废的现象,“四人帮”在批判师道尊严的名义下,把教师威信被破坏到声名狼藉的程度。以上令人长叹现象的出现,固然不可以认为教师该负主要责任,但总能从侧面证明不少教师不重视德育,本身尚缺乏道德威信,还没有具备“人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这种种现象延续到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的体制转变时期,似乎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观。相反,由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消极文化的强烈冲击,再加上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改善力度微弱,致使教师的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陷入一种令人忧虑的低迷状态。随着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们更认识到教育的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要坚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时代赋予我们任务,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规律和指导方针深入调查研究,解决面临的师德建设的新课题。
一、教师师德素养出现的问题
有的教师产生思想困惑,奉献精神趋于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动摇了;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采取得过且过和应付了事的态度,热衷于搞第二职业,个别教师甚至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向学生推销不必要的教学资料及商品;有的上课留一手,课后热衷于搞有偿辅导或家教;有的乱办班,乱收费;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辱骂、体罚学生的违纪行为等。教师心态的这种失衡,一方面,是社会精神迷乱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人格人量疲软无力的外部显露。因此,目前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重塑教师形象,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二、几点感悟
1.教师要有为人师表的崇高品质,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除此之外,必须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能自觉以身作则,威信就高,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就缺乏效果。我们调研的某乡中心小学,有300余名学生,教师有16名,其中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语文、数学4名科任教师教法得当,能够以身作则,非常爱护学生,学生学习成绩都在80分以上,学生、家长满意度100%,有2名教师满意度在50%以下。
2.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未来社会观点。教育的长效性决定了教育不仅要为当前的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所以,教师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全面发展观念,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我们调研的10所小学中,有4所小学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学生的精神外貌特征拘谨,思维反映较其它6所小学的学生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学校的优劣,不能只看一项指标,只看文化考试的分数高低,而是要看综合指标,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真正全面的发展。全民素质观念。教师要有实际工作中,不但要对特殊才能的学生认真加以培养。更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3.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重视得分高,守纪律的“好学生”,对那些“调皮”学生也应该看到他们的优美和长处。经常深入细致研究分析他们的兴趣和特点。用适合的方法去耐心启发诱导他们,使他们也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以期成为有用的人才。
4.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其民主性、平等性、和谐性、教育性等,是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创造性的重要教育指导意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点,不应该用传统的老眼光去看待学生,经常感叹学生素质“今不如昔”。其次,对学生要持全面而辩证的态度,即要肯定他们的发展主流,正视他们成长的不足。再次,要正确估计和掌握教育的作用,既要重视教育的促进塑造功能,又要克服教育决定一切的片面认识。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在发展性,满怀信心和热情地做好其教育引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