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中,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教学,但掩卷之余,常有所思:教师有没有真正投好自己的“一石”,预设好自己的提问?“随意的提问,模糊的提问,机械的提问,琐碎的提问”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比比皆是,可谓是乱抛“石头”!我们的课堂究竟需要怎样的高效提问——“一石”呢?换言之,怎样的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与思考: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与课堂教学中的一般的“碎问”相比,主问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惊喜阅读课文与精细思考教学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先后是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各自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一定的作用,它不具有随意性。
3.主问题有内在的牵引力,一是能“一线穿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那样转瞬即逝。
二、主问题的设计角度
主问题的设计方式是多样的,先介绍三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1.从关键处突破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懈探究的能力。如在教授《背影》一课时,我抓住了文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起主导支撑作用的话作为切入点,相机提出主问题,本应常见不新的父亲的背影,为何却是最难忘的?这时学生又从那段纯白描的背影其实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的角度,理解“父亲”对儿子的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的“父亲”还是千千万万父亲的形象代表等。分析至此,学生们不但理解了全文内容,也早已解读了父子间的那份深情。由此可见,“点一睛而或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恰是主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的效果体现。
2.从学生角度切入
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是设计主问题前必须考虑的。难度过高、过低或过于宽泛,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情将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转化为有梯度的浅出问题。
如在教授《都市精灵》一文时,基于这篇文章有感于某些现代化都市连鸟却也少见甚至不见的事实情况,提出都市中人应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要优化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当然这一主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可以轻松地理解,如果教学止步于此,说明教师没有充分地“吃透”教材。其实仔细品读钻研,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主动反省意识,从而体会到作者创作文本是想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度思考,重新审视人类的灵魂意识。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有了深度,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跳起来去摘高处的“桃子”了。
由此,我认为,使学生与作者一道经历一段生命的历程才算是对文本的解读有深度,所以我为《都市精灵》这一课确定了“人类树立怎样的现代意识问题”的主题,让学生审视人类的意识问题。希望这个主问题能提升学生思考的层面,使学生们的心灵有所震撼。
三、巧设句式解决主问题
一篇文章的主问题确定后,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训练来落实主问题的解决。这里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设定的句式来使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更明确。
以下句式经常运用在课堂中,对课堂主问题的解决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句式一:我从中感受到(读出)。句式二:我认为(句、词、段)好,好在。句式三: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懂得)了。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句式设置都应昄依于文本本身,着眼于课堂主问题的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课堂上真正投好那“一石”,主问题的正确确立是重要因素。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合情合理,科学有效的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才是一节有效的语文课。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与课堂教学中的一般的“碎问”相比,主问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惊喜阅读课文与精细思考教学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先后是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各自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一定的作用,它不具有随意性。
3.主问题有内在的牵引力,一是能“一线穿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那样转瞬即逝。
二、主问题的设计角度
主问题的设计方式是多样的,先介绍三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1.从关键处突破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懈探究的能力。如在教授《背影》一课时,我抓住了文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起主导支撑作用的话作为切入点,相机提出主问题,本应常见不新的父亲的背影,为何却是最难忘的?这时学生又从那段纯白描的背影其实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的角度,理解“父亲”对儿子的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的“父亲”还是千千万万父亲的形象代表等。分析至此,学生们不但理解了全文内容,也早已解读了父子间的那份深情。由此可见,“点一睛而或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恰是主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的效果体现。
2.从学生角度切入
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是设计主问题前必须考虑的。难度过高、过低或过于宽泛,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情将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转化为有梯度的浅出问题。
如在教授《都市精灵》一文时,基于这篇文章有感于某些现代化都市连鸟却也少见甚至不见的事实情况,提出都市中人应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要优化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当然这一主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可以轻松地理解,如果教学止步于此,说明教师没有充分地“吃透”教材。其实仔细品读钻研,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主动反省意识,从而体会到作者创作文本是想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度思考,重新审视人类的灵魂意识。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有了深度,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跳起来去摘高处的“桃子”了。
由此,我认为,使学生与作者一道经历一段生命的历程才算是对文本的解读有深度,所以我为《都市精灵》这一课确定了“人类树立怎样的现代意识问题”的主题,让学生审视人类的意识问题。希望这个主问题能提升学生思考的层面,使学生们的心灵有所震撼。
三、巧设句式解决主问题
一篇文章的主问题确定后,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训练来落实主问题的解决。这里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设定的句式来使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更明确。
以下句式经常运用在课堂中,对课堂主问题的解决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句式一:我从中感受到(读出)。句式二:我认为(句、词、段)好,好在。句式三: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懂得)了。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句式设置都应昄依于文本本身,着眼于课堂主问题的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课堂上真正投好那“一石”,主问题的正确确立是重要因素。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合情合理,科学有效的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才是一节有效的语文课。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