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题为一道地理模拟试题:
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09年1月12日16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震中(北纬18°30′,西经72°30′)距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海地发生强烈地震时,北京时间为( )
A.2009年1月11日15时53分 B.2009年1月13日5时53分
C.2009年1月12日9时53分 D.2009年1月13日2时53分
答案:B
区时与地方时计算问题一直是考试命题的焦点问题,由于考查依托新情境,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高,故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通过调研,发现学生临场答题主要选择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①:海地位于西5区,区时为12日16时53分。与所求东8区相差13个时区,即区时相差13小时;根据“遇东则加”,在东5区区时的基础上累加13小时,则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②:海地位于西5区,区时为12日16时53分。与所求东8区相差〔(12-8)+(12-5)〕=11个时区,即区时相差11小时;根据“遇西则减”,在西5区区时的基础上减去11小时,则北京时间为5时53分,另外,由于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故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③:海地发生地震时,所给当地时间为海地所在的西5区区时,即中央经线75°W的地方时为12日16时53分,所求北京时间即为东8区的中央经线120°E。120°E在75°W的东方,且经度差为195°,地方时相差13小时,根据“遇东则加”知,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评价:
考场答题是向时间要效率,向思维要质量的过程。它记录学生真实的体验。上面呈现的学生答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同学即使最终做对题,但却花费了大量时间;有的同学由于思维混乱,计算出错,导致前攻尽弃;有的同学没用多少时间就选出了答案。比较三种方法,选择方法①的同学思路更清晰,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题目;选择方法②的同学,因为在换算时区差或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变更时,增加了思维量,计算时间较长,易出现错误,同时也增加了心理负担;方法③,需要转换试题中的区时、时区信息,需要利用经度差计算地方时,但较方法②更容易做对题目。
在考场上“时间就是分数”。选择正确的方法,不仅能节省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准确率。区时与地方时计算问题,能够实现地理时间与空间的定位,并关注学生思维质量的检测。应对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有:
1.在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考场答题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答题思维的质量。有的考生由于在心理上惧怕,没读完题就开始紧张,思维受到限制,不能沉着冷静对待。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源自平时测试的心理体验和不扎实的学习态度。
2.全面解读信息,把握基本概念
新情境试题的特点是将时区(区时)、经度(地方时)信息隐含在创新材料中,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材料,找出对应的时间与空间信息。解答区时与地方时计算问题,首先要分析材料中提供的时间信息,到底是地方时信息还是区时信息,我们依托此来选择解题方法。一般说来,“当地时间”指该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地方时信息一般会标有“地方时”的文字说明。
3.掌握基本方法,学会准确估算
区时与地方时计算问题实质是四变量求值问题,两个位置信息即两经线经度或两时区,两时间信息即两经线对应的地方时或两时区的区时,已知任意三个变量,可求第四变量。
(1)利用经度差进行地方时计算
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地方先看到太阳,故位置靠东地点地方时刻要早,在地方时计算时遵循“遇东则加,遇西则减”的原则。
(2)利用时区差进行区时计算
全球共有24个时区,每15°1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同一时区区时相同。位置靠东的时区区时要早于位置靠西的时区,故在区时计算时遵循“遇东则加,遇西则减”的原则。
4.解题时应熟知的答题技巧
(1)试题在信息呈现方面,通常会出现地方时与区时信息、经度与时区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需要区时与地方时的相互转化。一般根据“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所在时区的区时”进行转化,如西五区的区时为10时,即中央经线75°W的地方时为10时。
(2)涉及到日期变更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地方时计算得到的地方时数值大于24时,则直接减去24,得到地方时对应日期加1天;或者不够减时需要从前一天借,相应日期要减去1天。二是在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时,日期要变更,其方法是“东越减,西越加”。
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09年1月12日16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震中(北纬18°30′,西经72°30′)距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海地发生强烈地震时,北京时间为( )
A.2009年1月11日15时53分 B.2009年1月13日5时53分
C.2009年1月12日9时53分 D.2009年1月13日2时53分
答案:B
区时与地方时计算问题一直是考试命题的焦点问题,由于考查依托新情境,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高,故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通过调研,发现学生临场答题主要选择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①:海地位于西5区,区时为12日16时53分。与所求东8区相差13个时区,即区时相差13小时;根据“遇东则加”,在东5区区时的基础上累加13小时,则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②:海地位于西5区,区时为12日16时53分。与所求东8区相差〔(12-8)+(12-5)〕=11个时区,即区时相差11小时;根据“遇西则减”,在西5区区时的基础上减去11小时,则北京时间为5时53分,另外,由于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故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③:海地发生地震时,所给当地时间为海地所在的西5区区时,即中央经线75°W的地方时为12日16时53分,所求北京时间即为东8区的中央经线120°E。120°E在75°W的东方,且经度差为195°,地方时相差13小时,根据“遇东则加”知,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评价:
考场答题是向时间要效率,向思维要质量的过程。它记录学生真实的体验。上面呈现的学生答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同学即使最终做对题,但却花费了大量时间;有的同学由于思维混乱,计算出错,导致前攻尽弃;有的同学没用多少时间就选出了答案。比较三种方法,选择方法①的同学思路更清晰,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题目;选择方法②的同学,因为在换算时区差或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变更时,增加了思维量,计算时间较长,易出现错误,同时也增加了心理负担;方法③,需要转换试题中的区时、时区信息,需要利用经度差计算地方时,但较方法②更容易做对题目。
在考场上“时间就是分数”。选择正确的方法,不仅能节省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准确率。区时与地方时计算问题,能够实现地理时间与空间的定位,并关注学生思维质量的检测。应对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有:
1.在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考场答题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答题思维的质量。有的考生由于在心理上惧怕,没读完题就开始紧张,思维受到限制,不能沉着冷静对待。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源自平时测试的心理体验和不扎实的学习态度。
2.全面解读信息,把握基本概念
新情境试题的特点是将时区(区时)、经度(地方时)信息隐含在创新材料中,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材料,找出对应的时间与空间信息。解答区时与地方时计算问题,首先要分析材料中提供的时间信息,到底是地方时信息还是区时信息,我们依托此来选择解题方法。一般说来,“当地时间”指该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地方时信息一般会标有“地方时”的文字说明。
3.掌握基本方法,学会准确估算
区时与地方时计算问题实质是四变量求值问题,两个位置信息即两经线经度或两时区,两时间信息即两经线对应的地方时或两时区的区时,已知任意三个变量,可求第四变量。
(1)利用经度差进行地方时计算
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地方先看到太阳,故位置靠东地点地方时刻要早,在地方时计算时遵循“遇东则加,遇西则减”的原则。
(2)利用时区差进行区时计算
全球共有24个时区,每15°1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同一时区区时相同。位置靠东的时区区时要早于位置靠西的时区,故在区时计算时遵循“遇东则加,遇西则减”的原则。
4.解题时应熟知的答题技巧
(1)试题在信息呈现方面,通常会出现地方时与区时信息、经度与时区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需要区时与地方时的相互转化。一般根据“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所在时区的区时”进行转化,如西五区的区时为10时,即中央经线75°W的地方时为10时。
(2)涉及到日期变更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地方时计算得到的地方时数值大于24时,则直接减去24,得到地方时对应日期加1天;或者不够减时需要从前一天借,相应日期要减去1天。二是在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时,日期要变更,其方法是“东越减,西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