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人格魅力、课堂话题的选择以及学生的进步体验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的方法。
关键词:情感因素;外语教学
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了两个主要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主要研究认知过程,在教育方面强调更多地关注课程教材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统一性问题,而忽视了情感与意志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关系变量的研究,突出情感与态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情感因素
学习者参与外语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要素;另一种是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意志等要素。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影响外语习得过程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因素至关重要。影响外语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因素,指的是学习者对外语学习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包括兴趣、动机、焦虑感等。二是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等。
二、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在目前的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是过于强调大脑的认知功能,并且极大地忽视了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近年来,我们虽然不断地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与合作,不断地呼吁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以“灌输知识”为标志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怪圈,情感因素的受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消除或抑制消极情感,不断促进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过程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情感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积极探究语言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外语学习动机是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良好的心理动机会衍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
焦虑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障碍,是由于失败感、内疚感和恐惧感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怕犯错等,外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有三种类型:课堂焦虑、交际焦虑和考试焦虑。
当然,课堂上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也相当重要,教师应在与学生的课堂交际中,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话题,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三、外语教学中激发情感因素的方法
外语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参与自信心,这对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激发情感因素的方法有很多种,笔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当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合理利用课件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过多地强调多媒体课件的利用,而忽视了板书、教案的作用,或者说,没有正确处理课件、板书和教案的关系。当前外语教学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就是,教师快速地播放课件,学生急速地抄写笔记,而没有专注于听讲、分析和记忆,这便导致了比传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更可怕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有时用于代替一些较大、较难带入课堂的教具,如山水画、实物图、各种工具和仪器等;有时则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如音乐、影视等。课件的作用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主要基调。
创设外语环境。外语教学可以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创设浓厚的外语学习环境,不断调动学生的“任务动机”,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使学生将其转化为对外语学习的持久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视听、互动和竞争三种方式创设外语学习环境,具体为:歌曲欣赏与听抄、电影片断欣赏与听抄,课堂报告、情景剧表演、简单口译训练,猜谜语、绕口令、单词接龙等活动,颇受学生欢迎,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相当高。关键是,通过经常性的外语训练活动,给学生铺设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生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增强了外语表达的能力和勇气。
课外任务驱动。课外自主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督促。比如,熟读课文后为自己录音以检查发音是否标准、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通过课外任务驱动和引入竞争机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之间出现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
(二)灵活选择课堂话题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马斯洛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内在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谛听自己内在感受能力的声音,可以使学生的自律性、自发性和创造性实现同时发展,反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就是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的统一。而外语课堂教学正是要紧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真正交际目的。因此,笔者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导入部分增加值日报告,鼓励学生用外语大胆讲述自己关心的某项内容,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解重要知识点时,会挑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新闻和故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和促进学生的轻松记忆;在组织各种课堂活动时,会随时有意引入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适时引入异域文化。认知学习理论专家Berlyne在研究“探索性学习”时指出,学习和自身的动机是结合在一起的,学习首要的任务是激发这一动机,而动机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好奇心方面,而能够引起好奇心的通常是那些新奇的、不寻常的、与个体现有知识和期望不完全吻合的情境。而与异域文化的接触恰恰属于这一情境。因此,学语言犹如谈恋爱,除了全身心地投入,还要理解和钟爱那门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异域文化的引入比课堂知识的讲解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三)赋予学生进步体验
目前,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勇气使用外语表达思想、缺乏自信参与课堂活动的现象随时可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焦虑感的产生;另一方面,枯燥的教学活动、单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忽视也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并尽量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引导其采取各种措施克服焦虑,多向其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为其提供更多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并进行不间断的表扬和鼓励,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它包括:亲切、事业心强、幽默感、思想开明等,当然,最重要的个人魅力是其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才能和学生之間创设出一种和谐融洽的相处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起始基础不是课程思想过程或其他智力资源,而是和睦的人际关系。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是促进者和服务者。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创造出一种促进学习的“接受”气氛,学生的学习依赖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接受程度。可见,提升教师自身人格魅力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应该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幽默亲切的良好性格、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不断融入学生中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始终把情感教育原则放在突出位置,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争取做到全面、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想方设法利用学生已有的优点帮助其建立自信,并引导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之,我们应该彻底打破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因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其能自愿、快乐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行有意义的自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梁镛. 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项茂英. 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3).
[5]祁虹,黎宏. 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6).
关键词:情感因素;外语教学
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了两个主要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主要研究认知过程,在教育方面强调更多地关注课程教材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统一性问题,而忽视了情感与意志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关系变量的研究,突出情感与态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情感因素
学习者参与外语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要素;另一种是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意志等要素。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影响外语习得过程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因素至关重要。影响外语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因素,指的是学习者对外语学习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包括兴趣、动机、焦虑感等。二是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等。
二、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在目前的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是过于强调大脑的认知功能,并且极大地忽视了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近年来,我们虽然不断地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与合作,不断地呼吁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以“灌输知识”为标志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怪圈,情感因素的受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消除或抑制消极情感,不断促进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过程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情感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积极探究语言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外语学习动机是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良好的心理动机会衍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
焦虑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障碍,是由于失败感、内疚感和恐惧感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怕犯错等,外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有三种类型:课堂焦虑、交际焦虑和考试焦虑。
当然,课堂上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也相当重要,教师应在与学生的课堂交际中,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话题,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三、外语教学中激发情感因素的方法
外语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参与自信心,这对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激发情感因素的方法有很多种,笔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当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合理利用课件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过多地强调多媒体课件的利用,而忽视了板书、教案的作用,或者说,没有正确处理课件、板书和教案的关系。当前外语教学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就是,教师快速地播放课件,学生急速地抄写笔记,而没有专注于听讲、分析和记忆,这便导致了比传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更可怕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有时用于代替一些较大、较难带入课堂的教具,如山水画、实物图、各种工具和仪器等;有时则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如音乐、影视等。课件的作用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主要基调。
创设外语环境。外语教学可以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创设浓厚的外语学习环境,不断调动学生的“任务动机”,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使学生将其转化为对外语学习的持久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视听、互动和竞争三种方式创设外语学习环境,具体为:歌曲欣赏与听抄、电影片断欣赏与听抄,课堂报告、情景剧表演、简单口译训练,猜谜语、绕口令、单词接龙等活动,颇受学生欢迎,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相当高。关键是,通过经常性的外语训练活动,给学生铺设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生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增强了外语表达的能力和勇气。
课外任务驱动。课外自主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督促。比如,熟读课文后为自己录音以检查发音是否标准、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通过课外任务驱动和引入竞争机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之间出现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
(二)灵活选择课堂话题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马斯洛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内在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谛听自己内在感受能力的声音,可以使学生的自律性、自发性和创造性实现同时发展,反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就是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的统一。而外语课堂教学正是要紧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真正交际目的。因此,笔者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导入部分增加值日报告,鼓励学生用外语大胆讲述自己关心的某项内容,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解重要知识点时,会挑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新闻和故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和促进学生的轻松记忆;在组织各种课堂活动时,会随时有意引入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适时引入异域文化。认知学习理论专家Berlyne在研究“探索性学习”时指出,学习和自身的动机是结合在一起的,学习首要的任务是激发这一动机,而动机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好奇心方面,而能够引起好奇心的通常是那些新奇的、不寻常的、与个体现有知识和期望不完全吻合的情境。而与异域文化的接触恰恰属于这一情境。因此,学语言犹如谈恋爱,除了全身心地投入,还要理解和钟爱那门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异域文化的引入比课堂知识的讲解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三)赋予学生进步体验
目前,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勇气使用外语表达思想、缺乏自信参与课堂活动的现象随时可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焦虑感的产生;另一方面,枯燥的教学活动、单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忽视也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并尽量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引导其采取各种措施克服焦虑,多向其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为其提供更多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并进行不间断的表扬和鼓励,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它包括:亲切、事业心强、幽默感、思想开明等,当然,最重要的个人魅力是其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才能和学生之間创设出一种和谐融洽的相处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起始基础不是课程思想过程或其他智力资源,而是和睦的人际关系。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是促进者和服务者。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创造出一种促进学习的“接受”气氛,学生的学习依赖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接受程度。可见,提升教师自身人格魅力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应该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幽默亲切的良好性格、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不断融入学生中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始终把情感教育原则放在突出位置,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争取做到全面、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想方设法利用学生已有的优点帮助其建立自信,并引导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之,我们应该彻底打破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因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其能自愿、快乐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行有意义的自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梁镛. 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项茂英. 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3).
[5]祁虹,黎宏. 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