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很久以前,第一批流离失所的人来到这里,因为下雨而停下。雨水一连下了三个月,直到人们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很快第二批背井离乡的人来到这个下雨的地方。渐渐地,这里就成了一个城镇,因为经常下雨而得名雨城。
雨城的雨水充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在下雨,剩下的六十五天等待下雨。下雨的时候这个城市分外润泽和干净。每一条街都因为雨水洗刷而透亮,人们都被赶进了屋子里,听着雨点打在屋顶的瓦片或者竹片。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时人们就知道,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成年人默守着某种古老的规矩,从来不在雨城母亲跳舞时站在窗口观看,只有小孩子不忌讳这个,他们会很痴迷地看着舞蹈,然后对雨城说,雨城,你妈妈又跳舞了。
并不是每一场下雨都会有祈雨的舞蹈,只有祈雨娘拥有祈雨的灵感。当她觉得需要这么进行祈雨的仪式,她就会走到雨中,从一名美丽的女性变成和自然力量沟通的使者。也许在更多人看来,祈雨娘就是来自古代的女巫。不过和所有女巫不同的是,她祈求的不是晴天,不是来年的丰收,不是抚慰已死的人,不是诅咒也不是预言。她所祈求的,是雨水本身。
雨城是所有人里最先感觉到祈雨开始的人。她默默抬起头,一动不动地凝视着雨幕,脸色比平时更加苍白,她的四肢有小幅的摆动,就像风吹过了她身体的湖面。但在人们察觉到之前,她已经控制住自己,收回了望向窗外的视线,把头深深埋在课本里。这时我们才发现祈雨娘出现在雨中。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祈雨娘的祈雨舞蹈,是平庸生活中少见的美妙事物。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外地来雨城的人往往对雨城的妈妈感到吃惊。有个上海来的书记员说,比我们上海的姑娘还要漂亮。雨城人对上海书记员的话嗤之以鼻。废话,这是我们的祈雨娘。在雨城人看来,雨城的母亲当然是最美丽的女人,每一代的祈雨娘都是。
我的妈妈常常在家里说,她年轻时以为自己能成为祈雨娘,可是祈雨的使命却没有降临到她身上,雨神选择了雨城的妈妈,甚至不管她是一个嫁去外镇的女人。祈雨的能力是天然继承的,无法后天学习,有点像是喇嘛的灵童转世。不能当祈雨娘,对我妈妈而言简直是毕生的遗憾。我没有从上天那里继承祈雨的能力,妈妈对我说,所以我只能当你的娘,而不能当祈雨娘。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这是个常年下雨的地方,所以这里出产的雨具远近闻名。我爸爸是附近几条街手艺最好的修伞匠,不但修伞,也自己造伞。他用青色的竹子做成伞骨,用质量上乘的月白色油布做成伞面。有人为了买他的竹伞,从河的下游坐了七天的船来到这个小城。不过也有人说那个来买伞的人其实是为了看祈雨娘。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我以为她是来买我家的竹伞。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我在无聊和茫然中看着一个瘦小苗条的女孩走向这里,一直走到我面前。
“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不过她拿来修的伞不是一般的雨伞,那是一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三年青的第一支青竹,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这把伞也就成为除厄伞,在狂风暴雨的天气,祈雨娘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竹伞每每被暴雨摧垮,然后由我爸爸修复。现在这把伞已经修好了,用《光明日报》的报纸包了起来,放在桌子下面。我找到竹伞,交给雨城。她像抱一个布娃娃那样抱着很大的竹伞,有点可怜的样子。为了抵消这种感觉,我打开饼干盒捧在手上。饼干盒里有御寒除湿的姜糖。她看了看我,垂下目光,然后默默地抓了一片糖,放进嘴里。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来修伞的时候几乎都会遇到急雨,于是就留在铺子里一会儿,喝茶或者吃糖。我们在学校里从来不说话,只有修伞时像一般的朋友那样交谈。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来的时候,祈雨娘说了,今天会有急雨,但是在我喝了三口茶以后,雨就会停下。”
她捧起茶碗,喝了三口茶。我看着外面的雨像是忽然断了气,一下子没了。
“我不是我妈妈。”
她放下茶碗摇了摇头,好看地笑了笑,抱着伞走了。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回去了山上,大人说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還俗后当老师的人生。那天微雨,焚香的烟气在雨芒中上升,仿佛仙人的魂灵,一直融入到山后的清透天光,消失不见。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我们小学差不多毕业了,然后在同一个教室等待中学的开始。夏天雨多且急,是卖伞的好季节。可是书本却容易沤烂。
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新的先生更喜欢干爽。他皮肤因为湿润的雨气都皱了起来,骨节颜色发白。有时候他在上课时也会抱怨,然后我们都嘻嘻而笑。
我们重新回到学校后雨水连绵了十天。在第十一天,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他望了一会儿,干脆直接走到屋檐下,望着远处的祈雨娘,衬衫都被打湿了。
祈雨娘赤足走进雨里。她跟着雨点的节奏,有时快,有时慢,有时静止地立在那儿,慢慢地旋转身体。通常她都穿着干净的白布长裙,在雨中湿透以后,如同披了一匹干净的水裙衫,像是昆曲里女旦的素衣。从雨城有了第一个祈雨娘开始,雨中的白裙就没有改变。有时候雨城人会觉得,这个雨中跳舞的,从来都是同一个少女。 祈雨娘在雨中驾驭着自己的身体,有的时候下的是小雨,有的时候下的是瓢泼大雨,有的时候雨水细密如丝。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她的动作如果细慢,雨就温柔。她如果绵密,雨就屏蔽了天地。最癫狂的舞蹈会召唤来最癫狂的雨。如同天上的雨神都凭依着这个跳舞女人的心意。
先生打开自己的伞想去帮祈雨娘遮雨。祈雨时是不能被打扰的,祈雨娘不需要遮雨。我们只好告诉他。先生如果不信,可以问雨城。雨城是祈雨娘的女儿。
“她是你妈妈?”先生问雨城。雨城慢慢点了点头。
雨城的祈雨娘和日本的扫晴娘很像呢。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他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個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不这样,就把你的头割下。”
最后一句有点吓人。大家不约而同看了看雨城。
雨城脸色一白,目光就低垂了下去。
没有人觉得先生会永远留在这个学校。他不是雨城人,也不像老先生是个下山还俗的老道。雨城说,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冬天有冬天的雨水,春天有春天的湿润,夏天有夏天的潮气,秋天有秋天的霜雨。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
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雨水从天上下到地面,汇聚成河流的源头。这些河流一路向东,滋润着流经的所有土地。雨城是周围世界的雨眼,而祈雨娘,则在雨眼中舞蹈。
先生看了三年时间。到了第三年,我们这一班孩子的学业已经到了尾声。在领了初中毕业证后,有的足够年龄去当兵,有的会去外镇的工厂做学徒工,有的会成为河流上漂泊的年轻的渔民。女孩子会帮家里做事。很少有人会去下游的中学继续读书。有人说,祈雨娘的女儿是下一个祈雨娘。我学会了制作竹伞的手艺,并且做出了人生第一把青色的竹伞。在她离开修伞铺的时候,我把这把单薄的竹伞送给她。她会用它来遮雨,不管她在哪里。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现在她的个子已经和祈雨娘差不多高。她上了船,打开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我看着那把青色的竹伞,由船载着渐渐远去,融入了雨雾里。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祈雨娘只有最美好的岁月才能祈雨。不再是祈雨娘的女人,会褪去某种光彩,从此消失在平常街巷中,成为某户人家的普通妇人。人们并不因为她过去的身份而过多在意。事实上人们很快就会忘记上一代祈雨娘的模样。人们记得雨城母亲,因为她是雨城最后一个祈雨娘。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然后,她就不用在雨中跳舞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听说在河的下游筑起了发电的大坝,有一些像我们一样古老的城镇都搬空了。外来的施工队改变了雨城,他们架桥铺路,建造高楼。这些改变在几年时间里渐渐发生。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一定是雨神发怒了。那一年连续下了半年的暴雨,冲垮了山路和河道。但暴雨无法阻止那些人,更多外城来的人出现在了雨城。于是,雨城的雨水就渐渐消失不见了。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和山里的竹林一起枯萎的,是我家的竹伞。我的父母关掉了修伞铺,把铺面转给了外来的商户。那些外来的商户用雨城的店面,开商场、发廊和卡拉OK厅。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办法留在这个城市。于是我和很多伙伴一起,从外镇坐船,去了下游的河城,再坐火车,到更繁华的城市。更繁华的城市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我们能够提供廉价的力气。
我在工厂的流水线做过计件工,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头,也扛过桶装的饮用水。待过的几个城市毫无例外的很少下雨。我的皮肤因为失去水分而干裂,粗糙的外表让我显得比实际年龄老了很多。只要有条件我一天可以洗三次澡,好让身体湿润一些,有几次因为这个被包工头赶走。半夜我睡在澡堂里,身边有同样皮肤干裂的女孩。
自从我们离开以后,雨城已经多年没有下雨。没有了雨水,雨城就不能住人了,那些外地人纷纷走了。留下一个破败和残缺的小城。没有了雨,就没有了祈雨娘。祈雨作为一种仪式已经消失。这已经无关紧要,听说河流的上游建造了大坝,这个地方会沉到水底。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的中学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她的母亲出生在那个总是下雨的地方,她在童年时曾经梦想成为那个在雨中跳舞的人,雨城人叫这个跳舞者为祈雨娘。小城街头到处有卖用白布、炭木和稻草做出来的祈雨娘布偶,让人想起东瀛的晴天娃娃。不过这里是雨城,雨城的祈雨娘是独一无二的,“我想起的我的妈妈,”叫雨城的女孩说,“我常常记起她在雨中舞蹈的样子。”
你妈妈的名字?我问。
我和别人一样,叫她祈雨娘。雨城说。
“祈雨娘说,就要下雨了。”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很久以前,第一批流离失所的人来到这里,因为下雨而停下。雨水一连下了三个月,直到人们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很快第二批背井离乡的人来到这个下雨的地方。渐渐地,这里就成了一个城镇,因为经常下雨而得名雨城。
雨城的雨水充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在下雨,剩下的六十五天等待下雨。下雨的时候这个城市分外润泽和干净。每一条街都因为雨水洗刷而透亮,人们都被赶进了屋子里,听着雨点打在屋顶的瓦片或者竹片。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时人们就知道,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成年人默守着某种古老的规矩,从来不在雨城母亲跳舞时站在窗口观看,只有小孩子不忌讳这个,他们会很痴迷地看着舞蹈,然后对雨城说,雨城,你妈妈又跳舞了。
并不是每一场下雨都会有祈雨的舞蹈,只有祈雨娘拥有祈雨的灵感。当她觉得需要这么进行祈雨的仪式,她就会走到雨中,从一名美丽的女性变成和自然力量沟通的使者。也许在更多人看来,祈雨娘就是来自古代的女巫。不过和所有女巫不同的是,她祈求的不是晴天,不是来年的丰收,不是抚慰已死的人,不是诅咒也不是预言。她所祈求的,是雨水本身。
雨城是所有人里最先感觉到祈雨开始的人。她默默抬起头,一动不动地凝视着雨幕,脸色比平时更加苍白,她的四肢有小幅的摆动,就像风吹过了她身体的湖面。但在人们察觉到之前,她已经控制住自己,收回了望向窗外的视线,把头深深埋在课本里。这时我们才发现祈雨娘出现在雨中。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祈雨娘的祈雨舞蹈,是平庸生活中少见的美妙事物。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外地来雨城的人往往对雨城的妈妈感到吃惊。有个上海来的书记员说,比我们上海的姑娘还要漂亮。雨城人对上海书记员的话嗤之以鼻。废话,这是我们的祈雨娘。在雨城人看来,雨城的母亲当然是最美丽的女人,每一代的祈雨娘都是。
我的妈妈常常在家里说,她年轻时以为自己能成为祈雨娘,可是祈雨的使命却没有降临到她身上,雨神选择了雨城的妈妈,甚至不管她是一个嫁去外镇的女人。祈雨的能力是天然继承的,无法后天学习,有点像是喇嘛的灵童转世。不能当祈雨娘,对我妈妈而言简直是毕生的遗憾。我没有从上天那里继承祈雨的能力,妈妈对我说,所以我只能当你的娘,而不能当祈雨娘。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这是个常年下雨的地方,所以这里出产的雨具远近闻名。我爸爸是附近几条街手艺最好的修伞匠,不但修伞,也自己造伞。他用青色的竹子做成伞骨,用质量上乘的月白色油布做成伞面。有人为了买他的竹伞,从河的下游坐了七天的船来到这个小城。不过也有人说那个来买伞的人其实是为了看祈雨娘。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我以为她是来买我家的竹伞。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我在无聊和茫然中看着一个瘦小苗条的女孩走向这里,一直走到我面前。
“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不过她拿来修的伞不是一般的雨伞,那是一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三年青的第一支青竹,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这把伞也就成为除厄伞,在狂风暴雨的天气,祈雨娘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竹伞每每被暴雨摧垮,然后由我爸爸修复。现在这把伞已经修好了,用《光明日报》的报纸包了起来,放在桌子下面。我找到竹伞,交给雨城。她像抱一个布娃娃那样抱着很大的竹伞,有点可怜的样子。为了抵消这种感觉,我打开饼干盒捧在手上。饼干盒里有御寒除湿的姜糖。她看了看我,垂下目光,然后默默地抓了一片糖,放进嘴里。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来修伞的时候几乎都会遇到急雨,于是就留在铺子里一会儿,喝茶或者吃糖。我们在学校里从来不说话,只有修伞时像一般的朋友那样交谈。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来的时候,祈雨娘说了,今天会有急雨,但是在我喝了三口茶以后,雨就会停下。”
她捧起茶碗,喝了三口茶。我看着外面的雨像是忽然断了气,一下子没了。
“我不是我妈妈。”
她放下茶碗摇了摇头,好看地笑了笑,抱着伞走了。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回去了山上,大人说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還俗后当老师的人生。那天微雨,焚香的烟气在雨芒中上升,仿佛仙人的魂灵,一直融入到山后的清透天光,消失不见。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我们小学差不多毕业了,然后在同一个教室等待中学的开始。夏天雨多且急,是卖伞的好季节。可是书本却容易沤烂。
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新的先生更喜欢干爽。他皮肤因为湿润的雨气都皱了起来,骨节颜色发白。有时候他在上课时也会抱怨,然后我们都嘻嘻而笑。
我们重新回到学校后雨水连绵了十天。在第十一天,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他望了一会儿,干脆直接走到屋檐下,望着远处的祈雨娘,衬衫都被打湿了。
祈雨娘赤足走进雨里。她跟着雨点的节奏,有时快,有时慢,有时静止地立在那儿,慢慢地旋转身体。通常她都穿着干净的白布长裙,在雨中湿透以后,如同披了一匹干净的水裙衫,像是昆曲里女旦的素衣。从雨城有了第一个祈雨娘开始,雨中的白裙就没有改变。有时候雨城人会觉得,这个雨中跳舞的,从来都是同一个少女。 祈雨娘在雨中驾驭着自己的身体,有的时候下的是小雨,有的时候下的是瓢泼大雨,有的时候雨水细密如丝。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她的动作如果细慢,雨就温柔。她如果绵密,雨就屏蔽了天地。最癫狂的舞蹈会召唤来最癫狂的雨。如同天上的雨神都凭依着这个跳舞女人的心意。
先生打开自己的伞想去帮祈雨娘遮雨。祈雨时是不能被打扰的,祈雨娘不需要遮雨。我们只好告诉他。先生如果不信,可以问雨城。雨城是祈雨娘的女儿。
“她是你妈妈?”先生问雨城。雨城慢慢点了点头。
雨城的祈雨娘和日本的扫晴娘很像呢。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他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個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不这样,就把你的头割下。”
最后一句有点吓人。大家不约而同看了看雨城。
雨城脸色一白,目光就低垂了下去。
没有人觉得先生会永远留在这个学校。他不是雨城人,也不像老先生是个下山还俗的老道。雨城说,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冬天有冬天的雨水,春天有春天的湿润,夏天有夏天的潮气,秋天有秋天的霜雨。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
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雨水从天上下到地面,汇聚成河流的源头。这些河流一路向东,滋润着流经的所有土地。雨城是周围世界的雨眼,而祈雨娘,则在雨眼中舞蹈。
先生看了三年时间。到了第三年,我们这一班孩子的学业已经到了尾声。在领了初中毕业证后,有的足够年龄去当兵,有的会去外镇的工厂做学徒工,有的会成为河流上漂泊的年轻的渔民。女孩子会帮家里做事。很少有人会去下游的中学继续读书。有人说,祈雨娘的女儿是下一个祈雨娘。我学会了制作竹伞的手艺,并且做出了人生第一把青色的竹伞。在她离开修伞铺的时候,我把这把单薄的竹伞送给她。她会用它来遮雨,不管她在哪里。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现在她的个子已经和祈雨娘差不多高。她上了船,打开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我看着那把青色的竹伞,由船载着渐渐远去,融入了雨雾里。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祈雨娘只有最美好的岁月才能祈雨。不再是祈雨娘的女人,会褪去某种光彩,从此消失在平常街巷中,成为某户人家的普通妇人。人们并不因为她过去的身份而过多在意。事实上人们很快就会忘记上一代祈雨娘的模样。人们记得雨城母亲,因为她是雨城最后一个祈雨娘。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然后,她就不用在雨中跳舞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听说在河的下游筑起了发电的大坝,有一些像我们一样古老的城镇都搬空了。外来的施工队改变了雨城,他们架桥铺路,建造高楼。这些改变在几年时间里渐渐发生。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一定是雨神发怒了。那一年连续下了半年的暴雨,冲垮了山路和河道。但暴雨无法阻止那些人,更多外城来的人出现在了雨城。于是,雨城的雨水就渐渐消失不见了。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和山里的竹林一起枯萎的,是我家的竹伞。我的父母关掉了修伞铺,把铺面转给了外来的商户。那些外来的商户用雨城的店面,开商场、发廊和卡拉OK厅。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办法留在这个城市。于是我和很多伙伴一起,从外镇坐船,去了下游的河城,再坐火车,到更繁华的城市。更繁华的城市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我们能够提供廉价的力气。
我在工厂的流水线做过计件工,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头,也扛过桶装的饮用水。待过的几个城市毫无例外的很少下雨。我的皮肤因为失去水分而干裂,粗糙的外表让我显得比实际年龄老了很多。只要有条件我一天可以洗三次澡,好让身体湿润一些,有几次因为这个被包工头赶走。半夜我睡在澡堂里,身边有同样皮肤干裂的女孩。
自从我们离开以后,雨城已经多年没有下雨。没有了雨水,雨城就不能住人了,那些外地人纷纷走了。留下一个破败和残缺的小城。没有了雨,就没有了祈雨娘。祈雨作为一种仪式已经消失。这已经无关紧要,听说河流的上游建造了大坝,这个地方会沉到水底。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的中学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她的母亲出生在那个总是下雨的地方,她在童年时曾经梦想成为那个在雨中跳舞的人,雨城人叫这个跳舞者为祈雨娘。小城街头到处有卖用白布、炭木和稻草做出来的祈雨娘布偶,让人想起东瀛的晴天娃娃。不过这里是雨城,雨城的祈雨娘是独一无二的,“我想起的我的妈妈,”叫雨城的女孩说,“我常常记起她在雨中舞蹈的样子。”
你妈妈的名字?我问。
我和别人一样,叫她祈雨娘。雨城说。
“祈雨娘说,就要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