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感性、理性材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对此作出具体体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能更加贴近学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效果也就越明显。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论衡》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名叫子路,未入孔门时,是“勇猛无礼”的,经过孔子的教育,“卒能政事”。针对文学的教育功用和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大纲还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认为: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看法:
一、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树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1.语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必须禁止:
(1)单纯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字课,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目的。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
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的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并制订学期德育计划。具体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有斧凿痕迹,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教师中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
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领会大纲精神,重点也在“渗透”上。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也正是这一点。比如我在上《驿路梨花》一文时,完全没有向学生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等问题。只在导课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老余和我都为小茅屋着想的动机是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正课,层层剥笋,水落石出,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们都是在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教育时就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招引学生的反感。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换得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
初中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随意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如给学生上《俭以养德》,边板书边扔粉笔,象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师中还是存在的。这里暂且不谈这对自己形象的损害,单是给学生间接的形成一个模仿的机会,对学生的危害也够大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说,要贯彻文道结合,首要的就是教师 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方面,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发觉他们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也准时多了。
三、加强语文的综合透视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灵活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操都有好处。
1.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节课由一个学生上台讲演三分钟,然后教师则针对其思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用时虽少,但它重在日积月累。积累起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无好处。
2.加强日记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求写周三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通过日记,你可以看到一扇扇敞 开的心灵窗口之内的喜怒哀乐。我钟情于日记,把它当作是一条联结师生情感的金色桥梁。通过写日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在作文活动中贯彻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育
“志当存高远。”三国时,诸葛亮在留给其后代子孙的著作中写下了这句话。的确,一个人如果连立志的念头都没有,他又怎么能摘到成功的果实呢?
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却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必然会碌碌无为地生活着。因此,为了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在初一学生进校伊始我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动中结合课文阅读教学举行各种理想教育的活动,如开展“我长大了想干什么”主题班会,举办“我的理想”演讲比赛……再汇总自己的所有资料写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认识到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也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只有克服困难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德育材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对此做出具体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会越来越好。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7-17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论衡》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名叫子路,未入孔门时,是“勇猛无礼”的,经过孔子的教育,“卒能政事”。针对文学的教育功用和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大纲还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认为: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看法:
一、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树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1.语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必须禁止:
(1)单纯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字课,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目的。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
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的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并制订学期德育计划。具体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有斧凿痕迹,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教师中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
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领会大纲精神,重点也在“渗透”上。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也正是这一点。比如我在上《驿路梨花》一文时,完全没有向学生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等问题。只在导课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老余和我都为小茅屋着想的动机是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正课,层层剥笋,水落石出,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们都是在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教育时就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招引学生的反感。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换得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
初中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随意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如给学生上《俭以养德》,边板书边扔粉笔,象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师中还是存在的。这里暂且不谈这对自己形象的损害,单是给学生间接的形成一个模仿的机会,对学生的危害也够大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说,要贯彻文道结合,首要的就是教师 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方面,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发觉他们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也准时多了。
三、加强语文的综合透视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灵活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操都有好处。
1.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节课由一个学生上台讲演三分钟,然后教师则针对其思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用时虽少,但它重在日积月累。积累起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无好处。
2.加强日记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求写周三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通过日记,你可以看到一扇扇敞 开的心灵窗口之内的喜怒哀乐。我钟情于日记,把它当作是一条联结师生情感的金色桥梁。通过写日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在作文活动中贯彻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育
“志当存高远。”三国时,诸葛亮在留给其后代子孙的著作中写下了这句话。的确,一个人如果连立志的念头都没有,他又怎么能摘到成功的果实呢?
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却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必然会碌碌无为地生活着。因此,为了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在初一学生进校伊始我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动中结合课文阅读教学举行各种理想教育的活动,如开展“我长大了想干什么”主题班会,举办“我的理想”演讲比赛……再汇总自己的所有资料写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认识到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也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只有克服困难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德育材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对此做出具体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会越来越好。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