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的动力来自孩子的需要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你能运用手里的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学生画)
  师: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用作业本上的格子线来画的(演示)
  生2:我是用橡皮的一组对边来画的(演示)
  生3:我是用直尺的一组对边来画的(演示)
  生4:我是用尺上的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来画的(演示)
  生5:我是用一把直尺,先画一条直线,用直尺的一条边贴住这条直线再往下移(演示)
  师:同学们都能利用手中现有的工具来画出平行线,你们觉得这样画可以吗?
  生:可以,因为我们都画的是平行线,
  (出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画一画,
  (生开始画,一会儿开始窃窃私语)
  生:老师,宽度不够,无法画了
  师:看来,我们刚才画平行线的方法受到已有工具的限制,不能随意地拉开两条直线的距离,那你们有没有办法突破这个限制呢?
  生5:老师,我行的,用直尺的一条边贴住这条直线再往下移,就可以画了(演示)
  (大家都赞同)
  师:请你们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画一画
  (生齐画)
  生:老师,我发现这样画的时候,如果手稍微动一下,直尺移歪了就不平行了。
  很多同学点头。
  师:看来,(用三角板演示)这样画,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不受限制了,可是尺起移来容易移歪,画出来的两条直线也就不能保证一定平行,那怎么办呢?
  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间想不出好的方法。
  (师出示木工在用角尺画平行线的动画)
  师:看了以后你们有没有什么启发?
  生:老师,我知道了,只要把一边同定住,然后再移动三角板就行了!(一位同学抢着说)
  师:是吗,愿不愿自己再来试一试?
  (生齐说好)
  四人小组讨论,画平行线。
  生上来演示画平行线。
  生: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贴住已知直线,再把米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条边,移动三角板。
  师:这样行吗?(移动三角板)
  生:行的。
  (学生独立演示,教师通过提问适时纠正,强调把直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条边,而不是靠在三角板的一个角上)
  师:你能在自备本上随意画一条直线,再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
  (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对智慧没有挑战,会使学生对学习无动于衷,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心向,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观察、操作、猜想、思考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并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本案例中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一开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工具画平行线,画完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画法,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发现用刚才的方法再画无法画出来,这时该怎么办?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还是让学生再自己想办法,学生发现用移的方法,可以解决前面老师的问题,可是在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虽然解决了宽度的问题,但又碰到了麻烦,如果手稍微动一下,就会画歪,画出的也不是平行线,又有了问题,之后,教师又为学生铺设了一座桥梁,让学生看木工画平行线的过程,给学生以启发,帮助学生解决怎样移才不容易移歪的问题,学生最终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发现了如何准确地画平行线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带着疑问,带着一颗解决问题的心,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接受智慧的挑战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一切聪明才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气与乐趣、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其他文献
“在砻市一见面,就深深感到毛主席思想的伟大”  1928年的朱毛会师,是毛泽东与朱德合作的开端。两支部队会师的联系人之一为何长工,是留法勤工俭学归来的,参加过秋收起义,他后来称朱毛会师为“伟大的会师”。  朱毛井冈山会师,不像历史上的义军一派投靠另一派,也不是军队一方招降另一方,而是毛泽东与朱德两人相互倾慕、互相走近的结果。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部进军井冈山。据何长工回忆:一
旭日东升,朝霞满天,光芒四射的太阳为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在它的照耀下,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人类诞生,地球得以变成一颗“智慧星球”。不止人类,地球上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它,生命便无从谈起。早在3 500年前,古埃及人写出这样一首赞美诗:“永生的太阳啊!你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是多么美丽呀!你从东方升起,你用自己的美充盈着世界。你美,你伟大,你光明,你高悬于大地之上,你的光辉覆盖了你所创造的一切。你远,但你
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是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当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例
新课程标准指出,“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一直以来,职业高中数学是许多老师与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的学科,认为数学很难教也很难学好. 笔者以为,进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要切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实施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困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正确认识差异,合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之路。1961年4月12日,苏联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并在距地181千米的轨道上环绕一图后安全返回地面,为载人航天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范围从原有的陆地、海洋、地球大气层拓展到了宇宙空间。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宇宙航行联合会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陆地、海洋、地球大气层和宇宙
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侧面,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摄取,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会学,下面就在注重教的优化的同时,怎样指导学的优化谈一点粗浅体会。    一、激
1940年8月,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聂荣臻亲自率领中央纵队,重点进攻日军很重视的井陉煤矿。在井陉煤矿的战斗中,日军为了阻止八路军前进,使用了夹杂着燃烧弹的排炮,矿区顷刻间变成一片火海。  激战时,浓烟烈火之中传来两个小女孩的哭叫声,八路军战士沖进火海救出了她们。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才发现这两个小女孩是日本人,一个是4岁的美穗子,另一个是美穗子的妹妹,她们的父母已经死了。
电传操作飞行  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员,主要依靠推拉驾驶杆和蹬踏方向舵脚蹬驱动液压动作筒来控制飞机。而在电传操作系统中,飞行员的动作变成电信号被输入机载计算机,由计算机来控制飞行。高科技武器  幻影2000战斗机可在机翼和机身下方混合挂载各种武器,其中包括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的导弹,以及能沿着激光束命中目标的激光制导炸弹。雷達  幻影2000战斗机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电信号。进行远
在普通人看来,80岁的柯克伦的人生轨迹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像许多正常人一样,上学、读书、考试,然后工作,娶妻生子,经营自己的事业。  但是,谁也想不到,柯克伦从小到大都不识字,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即便如此,他还是一路读到了大学,甚至当了17年的大学老师……“隐形的问题学生”  柯克伦1939年出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他和他的5个兄弟姐妹一样,都在父母“爱的教育”之下快乐长大,柯克伦的父母认为,应
一  我和依达在十六岁以前,读同一所学校,住在同一条街上。  每天早上,我准时爬上三楼敲她家的门,那时依达的妈妈便会笑眯眯地将依达送出门,再递给我们一人一份三明治早餐。  “下课要直接回家喔!”依达的妈妈总是这么交代。  “如果没迷路的话。”依达装出不负责任的表情。  “你不是有手链吗?”她笑着瞪了依达一眼,“这下再也找不到借口了!”  “手链?”我被她们母女俩给搞迷糊了。  依达把手举高,亮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