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剧演出都离不开舞台美术的烘托,舞台美术与表演者共同构成舞台上的和谐图景,赋予观众心灵美的感受。舞台设计又必须在具体情景中,通过事件与人物关系的契合来实现“人”与“景”的契合。所以舞台上设计元素的相互关系和整体色调要不断地对戏剧内容进行参照,根据自己对剧作的理解,对人物内心的体念,为角色创造情感符号。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磨合,而更像格洛托夫斯基所言“戏剧就是对峙”,舞台设计是如何与演员一起和观众进行交流的问题。
关键词:戏剧舞台;色彩;作用
什么是色调?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色调是指颜色的明度、纯度、色相这三个要素中,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使作品发生色彩倾向,我们就称之为某种色调。一幅作品或舞台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倾向,是亮调子或暗调子,是偏暖或偏冷等。这种颜色上的倾向就是一幅作品或舞台的色调。所以我们可以从色相、明度、冷暖、纯度四个方面来定义色彩的倾向。
色调或称调子,它来源于生活。旭日东升,大地沐浴在金黄的暖色调中;明月之夜,大地沉浸在暗绿的冷色调中;阴雨绵绵,银灰色调又笼罩一切。色调,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色调从来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依附于一定的场景、物体,起着渲染烘托的作用。由于色調的这些特点,在舞台设计作品中运用它掌握它,显然比掌握有形之物体困难得多。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色调变化的规律,便容易克服这一困难。
色调是色彩的基本倾向,在画面中当一种色彩占到画面一半以上,画面即表现为某色彩的倾向。色调又是产生于光和色光,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光的强弱和照幅的大小,对物象调子的明暗程度起决定性作用,我们称之为明度和纯度。受光强的物象呈亮调子,反之则是暗调子;光源较弱而均匀,则呈灰调子(如阴、雨时刻) 。另一方面,色彩学研究中,把所有的色彩分为两大类——暖色调与冷色调:接近太阳与火的颜色为暖色调,红色、橙色、黄色等为暖色调,接近天空、海洋和夜晚的颜色为冷色调,绿色、蓝色、黑色等为冷色调,灰色、金色、白色等为中间色调。冷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冷。灯光暖,月光冷,太阳光在早、午、晚都不相同,一般早晨和黄昏呈暖或较暖的倾向,中午时倾向较弱,呈现不同冷暖的色调。所以说光和色光是产生自然界色调的根源。
然而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光和色光全是决定色调的唯一因素,物象的固有色也有其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当光源色的倾向较弱时(如在白光之下) ,物象的色调则取决于物象固有色的总体倾向。例如辽宁省本溪市的枫树林,每年到秋季时分枫树的叶片就呈现出黄、橙、红等颜色,鲜艳夺目,满山遍野显得如此绯红而温暖,连深秋乍寒都充满了暖意,整个空间都笼罩在暖色调子里;在夏季和冬季却呈现出中绿或暗绿色的冷调子。由于一般室外正午的光色倾向较弱,所以物象的固有色便成为决定调子的主要因素了。
我们说调子存在于生活的任何场景中,并不是说任何场景中的色彩调子都是统一的,全是有组织的、美的和有典型意义的。实际生活中情况往往非常复杂,物象常常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光色的影响。如在阳光下,物体亮面受阳光的影响,而阴影则受无光或周围物体的反光影响,加以物体固有色的作用,因而物象色调有时就很不统一,杂乱无章,互相干扰。作为优秀的艺术家就是要善于把自然生活错综杂陈的色调加以组织、提炼、加工,使之统一并服从于表现戏剧内容的需要。
如果在舞台上,色调不统一,而且颜色面积大小均等的话,就会使观众视觉产生混乱。画面主次不分明,杂乱而无章,常常会破坏舞台的色彩整体感,不能集中观众的视线把观众引入观演的氛围中。色调的统一,有单色调的统一与多色调的统一。所谓单色调的统一,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只要在所有的颜色中全加入另外一种色素就可以了,因而在冷色调中不能有暖色,暖色调中也不能有冷色。
多色调的统一,是把两种以上的色调组织在一起,有主有次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一般写实性舞台美术多属此类,而装饰性的舞台美术对色调的运用与处理,则不是直接采用生活中的天然色调,而主要是通过色块组合的方式构成统一的色调。我国的传统戏曲舞台设计多运用此方式。在戏曲演出中舞台的布景和道具注重装饰性,色彩运用强烈而丰富,人物的脸谱、服饰鲜明突出,单是这些对比强烈而丰富的色彩元素就能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官上的刺激。因此在舞台设计上,首先是要减弱色光的作用,以突出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并对固有色色块加以组织,以求色调的统一。所以一般在这类作品中,多采取“正面白光”而不是侧光。照亮整个舞台,减弱舞台上的光影。使舞台的每个空间和演员的每一个神态表情都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因此这类作品色调的冷暖主要取决于画面(舞台面) 色块组合的总倾向。而色块组合的总倾向又依赖于每种色块的冷暖、明暗和大小。以一般古装京剧为例,装饰性的衬景和道具以及演员的服装都是构成画面总色调的因素。比如《贵妃醉酒》,背景色黄色,桌围椅垫是黄色,宫女的服饰和高、斐二太监的服装是黄色,杨贵妃的服饰也是黄色。虽然都是黄色,却不单调,这主要是由于服装上各色花纹的作用。从每个人的服装来看,红、绿、蓝、紫等各色花纹,虽然全是极其强烈的纯色,鲜艳夺目,但色块面积细碎,而且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线分割开,就使得所有这些鲜艳的色块很巧妙地统一在黄色锦袍上。就全台来看,锦袍上花纹色块的不同,使人感到丰富有变化;各个锦袍上花纹色块的近似,产生了互相联系彼此呼应的效果,使所有的人物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在金光闪闪的暖色调之中。这种由于许多固有色块组成的统一色调,是一切装饰美术在色彩上特点。
一般写实手法的艺术作品,多是通过自然色调与写实布景的统一来表现一定的气氛、情调和意境。
假如说,前一过场是以含蓄的色调,减弱台面的色感,妙处在“虚”,那么,后一过场则以鲜明的色调突出色感,妙处在“突”。二者在色调处理上,以一暗一明、一冷一暖、一虚一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造成感人的威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很好地体现了色调在烘托舞台气氛时所起的作用。在装饰性较强的舞台美术中,往往很难用写实布景(因为不协调) ,而多采取象征性布景,或根本不用布景,因而它对气氛、意境、情感的表达,除了靠人物表演外,只有由画面色块的色调来表达。当然色调本身是无所谓情绪的,但在生活中一定的色调常常与一定的情调发生联系,因而造成人们的一些习惯看法。如看到红色联想到太阳、火焰、鲜花、红旗等,当然也会联想到战争与流血,我们称之为具体联想。有的我们称之为抽象联想,如黄色表示尊贵,蓝色表示崇高,红色表示热情,黑色表示恐怖,白色表示纯洁等等。但也有的人把这些抽象联想规定为完全相反的公式,如黄色是叛变的象征,红色是危险的信号,白色具有悲哀的表情,蓝色带有严肃的色彩等。从这两种矛盾的看法中,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把某一颜色和某种抽象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是要有生活根源的。以白色为例:中国人以前的丧事“穿孝”用白色,长期以来自然就造成悲哀的印象,但在生活中白色又是明度最强最不耐脏的颜色,故医院和食堂的工作人员多著白衣,又给人以纯洁的感觉。所以,在装饰性较强的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色调表达情绪时,必须首先要深入和广泛地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区域、环境、民族感情,并结合具体作品内容灵活处理,唤起人们的生活联想,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达到通过色调恰当表达情绪的目的。前面所举的京剧《贵妃醉酒》正是这样,舞台上虽没有亭台楼阁,而金色的暖调子,就给人以辉煌豪华的感觉,恰当地表达出宫廷的气氛。
关键词:戏剧舞台;色彩;作用
什么是色调?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色调是指颜色的明度、纯度、色相这三个要素中,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使作品发生色彩倾向,我们就称之为某种色调。一幅作品或舞台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倾向,是亮调子或暗调子,是偏暖或偏冷等。这种颜色上的倾向就是一幅作品或舞台的色调。所以我们可以从色相、明度、冷暖、纯度四个方面来定义色彩的倾向。
色调或称调子,它来源于生活。旭日东升,大地沐浴在金黄的暖色调中;明月之夜,大地沉浸在暗绿的冷色调中;阴雨绵绵,银灰色调又笼罩一切。色调,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色调从来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依附于一定的场景、物体,起着渲染烘托的作用。由于色調的这些特点,在舞台设计作品中运用它掌握它,显然比掌握有形之物体困难得多。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色调变化的规律,便容易克服这一困难。
色调是色彩的基本倾向,在画面中当一种色彩占到画面一半以上,画面即表现为某色彩的倾向。色调又是产生于光和色光,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光的强弱和照幅的大小,对物象调子的明暗程度起决定性作用,我们称之为明度和纯度。受光强的物象呈亮调子,反之则是暗调子;光源较弱而均匀,则呈灰调子(如阴、雨时刻) 。另一方面,色彩学研究中,把所有的色彩分为两大类——暖色调与冷色调:接近太阳与火的颜色为暖色调,红色、橙色、黄色等为暖色调,接近天空、海洋和夜晚的颜色为冷色调,绿色、蓝色、黑色等为冷色调,灰色、金色、白色等为中间色调。冷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冷。灯光暖,月光冷,太阳光在早、午、晚都不相同,一般早晨和黄昏呈暖或较暖的倾向,中午时倾向较弱,呈现不同冷暖的色调。所以说光和色光是产生自然界色调的根源。
然而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光和色光全是决定色调的唯一因素,物象的固有色也有其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当光源色的倾向较弱时(如在白光之下) ,物象的色调则取决于物象固有色的总体倾向。例如辽宁省本溪市的枫树林,每年到秋季时分枫树的叶片就呈现出黄、橙、红等颜色,鲜艳夺目,满山遍野显得如此绯红而温暖,连深秋乍寒都充满了暖意,整个空间都笼罩在暖色调子里;在夏季和冬季却呈现出中绿或暗绿色的冷调子。由于一般室外正午的光色倾向较弱,所以物象的固有色便成为决定调子的主要因素了。
我们说调子存在于生活的任何场景中,并不是说任何场景中的色彩调子都是统一的,全是有组织的、美的和有典型意义的。实际生活中情况往往非常复杂,物象常常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光色的影响。如在阳光下,物体亮面受阳光的影响,而阴影则受无光或周围物体的反光影响,加以物体固有色的作用,因而物象色调有时就很不统一,杂乱无章,互相干扰。作为优秀的艺术家就是要善于把自然生活错综杂陈的色调加以组织、提炼、加工,使之统一并服从于表现戏剧内容的需要。
如果在舞台上,色调不统一,而且颜色面积大小均等的话,就会使观众视觉产生混乱。画面主次不分明,杂乱而无章,常常会破坏舞台的色彩整体感,不能集中观众的视线把观众引入观演的氛围中。色调的统一,有单色调的统一与多色调的统一。所谓单色调的统一,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只要在所有的颜色中全加入另外一种色素就可以了,因而在冷色调中不能有暖色,暖色调中也不能有冷色。
多色调的统一,是把两种以上的色调组织在一起,有主有次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一般写实性舞台美术多属此类,而装饰性的舞台美术对色调的运用与处理,则不是直接采用生活中的天然色调,而主要是通过色块组合的方式构成统一的色调。我国的传统戏曲舞台设计多运用此方式。在戏曲演出中舞台的布景和道具注重装饰性,色彩运用强烈而丰富,人物的脸谱、服饰鲜明突出,单是这些对比强烈而丰富的色彩元素就能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官上的刺激。因此在舞台设计上,首先是要减弱色光的作用,以突出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并对固有色色块加以组织,以求色调的统一。所以一般在这类作品中,多采取“正面白光”而不是侧光。照亮整个舞台,减弱舞台上的光影。使舞台的每个空间和演员的每一个神态表情都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因此这类作品色调的冷暖主要取决于画面(舞台面) 色块组合的总倾向。而色块组合的总倾向又依赖于每种色块的冷暖、明暗和大小。以一般古装京剧为例,装饰性的衬景和道具以及演员的服装都是构成画面总色调的因素。比如《贵妃醉酒》,背景色黄色,桌围椅垫是黄色,宫女的服饰和高、斐二太监的服装是黄色,杨贵妃的服饰也是黄色。虽然都是黄色,却不单调,这主要是由于服装上各色花纹的作用。从每个人的服装来看,红、绿、蓝、紫等各色花纹,虽然全是极其强烈的纯色,鲜艳夺目,但色块面积细碎,而且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线分割开,就使得所有这些鲜艳的色块很巧妙地统一在黄色锦袍上。就全台来看,锦袍上花纹色块的不同,使人感到丰富有变化;各个锦袍上花纹色块的近似,产生了互相联系彼此呼应的效果,使所有的人物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在金光闪闪的暖色调之中。这种由于许多固有色块组成的统一色调,是一切装饰美术在色彩上特点。
一般写实手法的艺术作品,多是通过自然色调与写实布景的统一来表现一定的气氛、情调和意境。
假如说,前一过场是以含蓄的色调,减弱台面的色感,妙处在“虚”,那么,后一过场则以鲜明的色调突出色感,妙处在“突”。二者在色调处理上,以一暗一明、一冷一暖、一虚一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造成感人的威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很好地体现了色调在烘托舞台气氛时所起的作用。在装饰性较强的舞台美术中,往往很难用写实布景(因为不协调) ,而多采取象征性布景,或根本不用布景,因而它对气氛、意境、情感的表达,除了靠人物表演外,只有由画面色块的色调来表达。当然色调本身是无所谓情绪的,但在生活中一定的色调常常与一定的情调发生联系,因而造成人们的一些习惯看法。如看到红色联想到太阳、火焰、鲜花、红旗等,当然也会联想到战争与流血,我们称之为具体联想。有的我们称之为抽象联想,如黄色表示尊贵,蓝色表示崇高,红色表示热情,黑色表示恐怖,白色表示纯洁等等。但也有的人把这些抽象联想规定为完全相反的公式,如黄色是叛变的象征,红色是危险的信号,白色具有悲哀的表情,蓝色带有严肃的色彩等。从这两种矛盾的看法中,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把某一颜色和某种抽象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是要有生活根源的。以白色为例:中国人以前的丧事“穿孝”用白色,长期以来自然就造成悲哀的印象,但在生活中白色又是明度最强最不耐脏的颜色,故医院和食堂的工作人员多著白衣,又给人以纯洁的感觉。所以,在装饰性较强的舞台美术设计中运用色调表达情绪时,必须首先要深入和广泛地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区域、环境、民族感情,并结合具体作品内容灵活处理,唤起人们的生活联想,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达到通过色调恰当表达情绪的目的。前面所举的京剧《贵妃醉酒》正是这样,舞台上虽没有亭台楼阁,而金色的暖调子,就给人以辉煌豪华的感觉,恰当地表达出宫廷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