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忠诚有价
二 吼
有时候,人和动物一样,当猎物送到嘴边时,没有谁会一笑而过的。
2005年7月5日,32岁的维埃里带着满腔抱负从国际米兰队跳槽到AC米兰时,挑剔的球迷并没有用“流浪”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他的“改嫁”,所有人都以为这回他会披着红黑战袍“白头到老”。但189天后,维埃里等到的消息却是他可以卷铺盖走人了,《米兰体育报》甚至嘲笑,“波波还在蜜月旅游呢。”幸好摩纳哥人给他提前预定了下一个归宿,接近5007欧元的高额年薪,还有充足的上场时间保证他的竞技状态,然后挤进国家队大门能参加世界杯,最重要是摩纳哥美女如云,这是维埃里心仪已久的。
从1995年意大利的亚特兰大队开始,维埃里10年间换了7个东家,其中有4个队他分别只呆了一年。值得注意的是,维埃里的每一次跳槽都能在经济上给他带来数倍回报.在国际米兰的6年时间里,他一共破费了莫拉蒂先生3500多万欧元。作为回报,维埃里只带给东家一个“最佳射手”的称号。
被AC米兰扫地出门后,有人建议维埃里应该像巴乔学习,去意甲的中小球队一样可以保持状态,一样可以打出一片新天地。但那些道义上的说教显然不如摩纳哥人的支票动人,背负“足球娼妓”恶名的维埃里还是拿到了他想要的,关键是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多的“冤大头”要主动送上门来供他消遣。
“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终归是生意)。NBA的这句名言放在足球场上也一样。在这个忠诚有价的时代里,维埃里只是充分理解了游戏规则,因此请别再用“波波告别米兰悲情岁月”这样的标题给读者添堵了。
穆祥雄,你在哪里?
吴锡成
1959年,年仅18岁的我当时从报纸上知道,中国游泳运动员穆祥雄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纪录,当时怀着极其崇拜的心情给他写了信,要求成为朋友,彼此以兄弟相称。令人激动的是,穆祥雄立即给我回了信,从此我们开始了通讯联系。
最难忘的是1961年12月穆祥雄出差来上海,我们第一次见面,并合影作纪念。没想到短暂的相识之后,由于“文革”千年动乱,我与他中断了联系。1975年,在《新体育》帮助下我们又恢复通信。当时我在悦来农机厂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又失去了联系。这一别已近30年,但我心中却时刻惦记着他。今年我已64岁,穆老也近70岁了,人到老年,思念之情更是与日俱增。
我看《新体育》
佚 名
作为一个体育迷,《新体育》早就成了我亲密的朋友。
平时我也会看其他的体育杂志,但看《新体育》是花费时间最多的。因为它有漂亮的封面,简明清新的版式和深入浅出的访谈类文章。
美中不足的是,《新体育》的瑕疵也是显而易见。杂志中评论性文章不太多,总觉得缺少一种味道,如果能加入幽默、犀利、视角独特的评论,我想它的成色就更足了。当然,文中的图片也应该增多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图片往往可以让读者把某些经典的比赛深深地印在心里。另外,杂志的厚度似乎不太够,老给人一顿饭不够吃的感觉。
谢谢你们能把这封信看完,我的字真的写得很糟糕,教室里没有暖气,手好冷,但心是热的。
城东旧事(三)
闫 旭
1998年工体一个氤氲的下午,看了一场糟糕的北京队比赛之后,我终于忍受不了那支叫做“国安”的球队。此后,我再也不去工体,哪怕是关于工体的球赛转播也甚少关注。
父亲却一直对国内足球一往情深,他不会去工体,但在电视机前他守候着任何一场转播的比赛。输赢对他情绪的影响是短暂的,有时他会抨击那些球员蹩脚的动作,也会为他们的一次灵光闪现而叫好。他经常讥讽李毅若是放在他那今年代,连替补都不配;他也时常感叹郝海东的速度真快,就是脚下活儿有点糙;现在他最喜欢孙继海,因为孙在边路能突破、能防守,对足球的感觉很好。
2004年的亚洲杯决赛是工体盛大的节日,一个记者朋友给我预留了两张稀罕的决赛球票,我曾希望和父亲一起去,但他谢绝了。他说很多年不去工体现场看球,已经习惯了,还是在电视上看得清楚。不知为何,父亲的情绪感染了我,我把票转给了朋友,和父亲在家一起看电视转播。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失败对电视前的父子来说,轻得像烟。输球的夜晚,对我们而言,平静极了。
现在每次路过工体北门,看到夜幕中,橙黄的灯光下,球迷鱼贯而出,泻入刚刚还空寂无人的空间,狭长街道一下子变得热闹拥挤,周围的空气似乎都被球迷给温暖了。突然记起1995年的商业比赛,北京队赢了罗马里奥领衔的弗拉门戈队,散场后街上充满了震天动地的口号声,许多人到了二环边搭乘地铁回家,那个时间,地铁空荡,相识与不相识的球迷在各奔两条线路分别之时,仍然相互挥动着手臂,喊着“北京队,真棒”。
数年再未去过工体,每当在二环乘地铁路过东四十条站的时候,我的耳畔隐约会响起老狼的《虎口脱险》:爱你的每个瞬间,像飞驰而过的地铁……(完)
投稿信箱erhouma@hotmail.com
责编/马玉星
二 吼
有时候,人和动物一样,当猎物送到嘴边时,没有谁会一笑而过的。
2005年7月5日,32岁的维埃里带着满腔抱负从国际米兰队跳槽到AC米兰时,挑剔的球迷并没有用“流浪”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他的“改嫁”,所有人都以为这回他会披着红黑战袍“白头到老”。但189天后,维埃里等到的消息却是他可以卷铺盖走人了,《米兰体育报》甚至嘲笑,“波波还在蜜月旅游呢。”幸好摩纳哥人给他提前预定了下一个归宿,接近5007欧元的高额年薪,还有充足的上场时间保证他的竞技状态,然后挤进国家队大门能参加世界杯,最重要是摩纳哥美女如云,这是维埃里心仪已久的。
从1995年意大利的亚特兰大队开始,维埃里10年间换了7个东家,其中有4个队他分别只呆了一年。值得注意的是,维埃里的每一次跳槽都能在经济上给他带来数倍回报.在国际米兰的6年时间里,他一共破费了莫拉蒂先生3500多万欧元。作为回报,维埃里只带给东家一个“最佳射手”的称号。
被AC米兰扫地出门后,有人建议维埃里应该像巴乔学习,去意甲的中小球队一样可以保持状态,一样可以打出一片新天地。但那些道义上的说教显然不如摩纳哥人的支票动人,背负“足球娼妓”恶名的维埃里还是拿到了他想要的,关键是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多的“冤大头”要主动送上门来供他消遣。
“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终归是生意)。NBA的这句名言放在足球场上也一样。在这个忠诚有价的时代里,维埃里只是充分理解了游戏规则,因此请别再用“波波告别米兰悲情岁月”这样的标题给读者添堵了。
穆祥雄,你在哪里?
吴锡成
1959年,年仅18岁的我当时从报纸上知道,中国游泳运动员穆祥雄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纪录,当时怀着极其崇拜的心情给他写了信,要求成为朋友,彼此以兄弟相称。令人激动的是,穆祥雄立即给我回了信,从此我们开始了通讯联系。
最难忘的是1961年12月穆祥雄出差来上海,我们第一次见面,并合影作纪念。没想到短暂的相识之后,由于“文革”千年动乱,我与他中断了联系。1975年,在《新体育》帮助下我们又恢复通信。当时我在悦来农机厂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又失去了联系。这一别已近30年,但我心中却时刻惦记着他。今年我已64岁,穆老也近70岁了,人到老年,思念之情更是与日俱增。
我看《新体育》
佚 名
作为一个体育迷,《新体育》早就成了我亲密的朋友。
平时我也会看其他的体育杂志,但看《新体育》是花费时间最多的。因为它有漂亮的封面,简明清新的版式和深入浅出的访谈类文章。
美中不足的是,《新体育》的瑕疵也是显而易见。杂志中评论性文章不太多,总觉得缺少一种味道,如果能加入幽默、犀利、视角独特的评论,我想它的成色就更足了。当然,文中的图片也应该增多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图片往往可以让读者把某些经典的比赛深深地印在心里。另外,杂志的厚度似乎不太够,老给人一顿饭不够吃的感觉。
谢谢你们能把这封信看完,我的字真的写得很糟糕,教室里没有暖气,手好冷,但心是热的。
城东旧事(三)
闫 旭
1998年工体一个氤氲的下午,看了一场糟糕的北京队比赛之后,我终于忍受不了那支叫做“国安”的球队。此后,我再也不去工体,哪怕是关于工体的球赛转播也甚少关注。
父亲却一直对国内足球一往情深,他不会去工体,但在电视机前他守候着任何一场转播的比赛。输赢对他情绪的影响是短暂的,有时他会抨击那些球员蹩脚的动作,也会为他们的一次灵光闪现而叫好。他经常讥讽李毅若是放在他那今年代,连替补都不配;他也时常感叹郝海东的速度真快,就是脚下活儿有点糙;现在他最喜欢孙继海,因为孙在边路能突破、能防守,对足球的感觉很好。
2004年的亚洲杯决赛是工体盛大的节日,一个记者朋友给我预留了两张稀罕的决赛球票,我曾希望和父亲一起去,但他谢绝了。他说很多年不去工体现场看球,已经习惯了,还是在电视上看得清楚。不知为何,父亲的情绪感染了我,我把票转给了朋友,和父亲在家一起看电视转播。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失败对电视前的父子来说,轻得像烟。输球的夜晚,对我们而言,平静极了。
现在每次路过工体北门,看到夜幕中,橙黄的灯光下,球迷鱼贯而出,泻入刚刚还空寂无人的空间,狭长街道一下子变得热闹拥挤,周围的空气似乎都被球迷给温暖了。突然记起1995年的商业比赛,北京队赢了罗马里奥领衔的弗拉门戈队,散场后街上充满了震天动地的口号声,许多人到了二环边搭乘地铁回家,那个时间,地铁空荡,相识与不相识的球迷在各奔两条线路分别之时,仍然相互挥动着手臂,喊着“北京队,真棒”。
数年再未去过工体,每当在二环乘地铁路过东四十条站的时候,我的耳畔隐约会响起老狼的《虎口脱险》:爱你的每个瞬间,像飞驰而过的地铁……(完)
投稿信箱erhouma@hotmail.com
责编/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