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中大学生志愿者的长效就业机制探析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y_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的举措之一,“西部计划”吸纳了众多大学生到西部建功立业。然而,志愿者服务期满以后,却要面临第二次职业选择,这给西部计划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让优秀人才继续服务西部,让他们扎根西部从而为西部大开发做长期贡献,就需要在西部计划中考虑志愿者就业的长效机制,为他们构建长效的职业发展通道。
  【关键词】西部计划;志愿者;长效就业;职业发展
  
  为了合理配置人才以及缓解西部人才紧缺的社会问题,国家从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5年来已经累计招募几万名应届毕业生到我国西部众多贫困地区从事各类志愿服务,他们为西部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计划实施之初,其目标是支持西部建设,并通过鼓励志愿者扎根西部、就业基层。然而,大部分志愿者期满后却还要进行第二次择业,去向问题成为志愿者最大的困惑。许多志愿者离开西部回到原籍,这就造成了志愿者人才流失,不利于西部大开发的人才总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许多的志愿者很想留在西部继续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但却得不到政策上的支持,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此看来,创造一种机制和条件解决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下的需要。这种机制可以让愿意留下来、当地又需要的志愿者能够留下来。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为西部地区稳定了人才。因此,实施西部计划必须考虑到大学生志愿者长效就业机制的建设问题。[1]
  
  1.西部计划志愿者长效就业机制建设的现实需要性
  
  西部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人才短缺的矛盾,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服务。“西部计划”就是根据需要而实施国家政策,这项工作需要有高层次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后续力量持续补充。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制定一整套相关的政策和有效的保障措施,保障志愿者能扎根西部,长期为西部建设添砖加瓦。“西部计划”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服务、就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既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健康成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此,无论国家还是西部省区,以及中东部省区和高校,都应从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建立长效机制使此项工作得以健康、有效地坚持下去,使缺乏人才的基层和广大西部地区能得到有效的人才补充,使基层和广大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有效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中东部地区的差别,进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建立起长效机制,首先国家应尽早制定出具有全局性、统一性、实用性、规范性、前瞻性和连续性的政策,号召、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去服务和就业。既要有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也需要有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强对毕业生后期使用和流向的监督,规范,统筹规划大学生“西进”工作的实施。同时,应进一步加大“西部计划”宣传力度,扩大影响面,使大学生“西进”政策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认可、支持、执行和保证,使大学生扎根、立足于西部的经济建设。
  
  2.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存在的问题
  
  西部计划虽然实施了近6年的时间,但是还处于工作的初期阶段,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后期志愿者管理工作的缺失,就导致了志愿者二次就业的困难和盲目。与志愿者招募“入口”相比,其“出口”——就业却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志愿者的择业成为了西部计划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
  志愿者服务结束后,就业风险全部要让他们个人去承担,这对西部计划的长期实施是不利的。西部计划的目标是支持西部建设,并通过鼓励志愿者扎根西部、就业基层,或自主择业、流动就业以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志愿者的去向安排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问题最集中的环节。但是,扎根西部的志愿者只是极少一部分,最终留下的是其中更少一部分。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西部计划中,国家还没有考虑到志愿者岗位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政策上还缺乏对志愿者常驻机制的思考。大部分志愿者服务期满后,仍然要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共同和毕业生们去竞争岗位。一年的志愿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增添了一些人生阅历,很多用人单位也并不认可志愿者。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虽说志愿者考研究生可以加分、考公务员可以加分,但是面对一年的时间流逝,他们与其他的人的差距就变得更大。他们奉献过,为西部的工作努力着,而得到的却是失去了一年、两年的青春和毫无意义的“优秀志愿者”证书。[2]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新困难。首先是总量持续上升,已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64万人。而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二是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三是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部分高校不能根据市场调整专业建设。四是部分家长及社会上的落后就业观念影响大批毕业生及时做出就业选择。可以看出,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在短期内不会奏效,大学生区域就业观念存在很大的偏见。究其原因,首先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西部计划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缺少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即使有留下的意向也因为制度性障碍而苦恼。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平台,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这种结构性失衡,最终实现“西部计划”与大学生长效就业机制的一体化,实现大学生就业与西部地区人才储备双赢的局面便显得尤为紧迫。
  
  3.建立西部计划志愿者长效就业机制的具体举措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与大学生长期就业不是一个分割的关系,并不是说,西部计划的实施是吸引大学去体验一下西部的生活,也不能将西部看成志愿者一个临时驿站或短暂的收容所,西部计划工作与大学生就业有着诸多的联系和渊源。因此可以说,西部计划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志愿者大学生提供工作岗位。首先,作为学生工作,二者有着共同的组织基础。其次,从实质上说都是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出路问题,二者的目的是一样的;第三,西部计划工作的主题与就业工作的形势都需要在大学生当中树立“面向基层”的理念,二者的思想基础是共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看作是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600万人,求职人数的增多,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更高的关注。这种情况下,西部计划无疑是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好举措。让更多的志愿者进驻西部,让他们扎根西部且无二次择业的后顾之忧。为此,我们必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认真做好工作,在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就业问题上建立起长效、稳定的机制。
  3.1 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西部就业
  “西部计划”出台伊始,国家便出台众多优惠政策,鼓励志愿者投奔西部。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服务期间志愿者享受600元/月的生活补贴;服务期间计算工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志愿者,考研究生加10分,考西部的公务员加5分,且“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另外,“西部计划的组织者将尽力为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就业服务”。[3]然而,据调查显示,这些政策大多还存在被悬在半空中的嫌疑,并没有被很好的落实。如此一来,大学生西部就业参与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国家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国家至今尚未制定出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随着志愿者人数的不断扩大,尽管就业市场的压力暂时会有所缓解,但这无疑是风险积累的过程。因此必须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以保证志愿者有较好的收益。此外,也不能忽视由于志愿者无法找到工作而导致的其他社会风险,例如社会不稳定、未来报名参加志愿者的人数骤减等。如果未来要扩大志愿者数量,吸引大学生西部长期就业,那么这些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否则,中央财政的投人将得不偿失。因此,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3.2 要进一步营造创业氛围,转变志愿者的就业观念,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各类数据显示,志愿者在择业观念上依旧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到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狭窄;三是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不足。可以说,观念仍然是影响志愿者西部择业就业创业进而形成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首先要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要让“投身西部、投身基层,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的就业观念和“行行出状元”的敬业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根据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青少年中心组织的邓希泉等人近几年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调查显示,服务期满后,志愿者选择继续读书的最多占34.8%;留在西部就业和发展的只占21.7%;有15.1%的人选择离开西部到发达地区去寻求发展;考虑尚未成熟的占28.3%;选择在西部创业的基本上没有。[4]另外,志愿者对读书深造和进入公务员队伍情有独钟,相当多数志愿者的职业发展观念还没有真正融入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志愿计划的理念;还不是很吃苦、很耐劳;还没有真正树立扎根西部、献身西部、发展西部的精神理念;还不是很愿意到最基层、不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在西部创业。这样,无疑会影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的效果,无疑会影响西部的经济社会尽快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
  3.3 开拓思路,创建“两项平台”,发挥平台的积极作用
  首先是高校为志愿者创造的平台:一是拓宽就业信息平台。[5]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上级团组织和兄弟系统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往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在西部和基层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利用团学组织原有的各类报刊、橱窗、网站等宣传阵地,通报各项志愿活动开展情况,宣传优秀青年志愿者,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二是创新实践平台。高校团组织应努力拓展社会实践的功能和领域,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将有潜在就业机会的实践基地逐渐建设为大学生实习基地,并不失时机地将就业实习基地转变为实际就业渠道。高校团组织还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实践舞台,积极开展“就业见习计划”;三是完善创业平台。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渠道,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高校团组织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科技创新园区、社会企业界的沟通和联系,为学生从“计划”创业转化为实际创业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到广阔的西部和基层创业发展。同时高校团组织还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政策、资金、场地等的支持。这些举措,在西部计划中要有所体现,以便更进一步深入开展计划的各项举措。
  其次是受援单位创建的平台。要坚持“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和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大胆地使用志愿者,让他们到最基层、最需要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6]大学生志愿者尽量安排在乡镇及以下的单位工作,并担任一定的职务,以求在第一线发挥作用。受援单位在接受大学生志愿者后,要进行岗前培训。要针对性地开展对志愿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明他们的发展方向,明确他们的发展路径,增强他们服务西部、扎根基层的决定和信心。
  3.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现志愿者择业与就业体系的并轨,使人力资源由短期性转移向长期性转移过度
  西部计划实行的1-2 年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属于短期性的人力资源转移,难以彻底根除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面临的长期性短缺和结构失衡性问题。国家必须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解决当前志愿者有意向留下却难以留下的尴尬问题。很多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受援单位想留,志愿者本人也愿留,但由于缺少相关政策支持,最终多方遗憾。志愿服务期满后,如果不能让相当部分志愿者留在西部,对西部地区来说无疑是种遗憾,就有可能使之成为人才磨合的训练场,这显然是不符合“西部计划”的本意的;志愿者回到东部仍然需要就业,对于国家而言又是徒增不必要的负担。加强和改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引导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改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有效途径,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于期满的志愿者,我们可以创造多种渠道,为他们设计职业领域自我认知、成长、发展和晋升的道路。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既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志愿者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更是要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胜任工作,服务西部,并通过建立有关的考核、录用条件和程序,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职业发展施加影响,使大学生志愿者的职业目标与设计有利于满足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让他们逐步走上各级领导和管理岗位,走专业技术发展之路,走技术和管理并举的双通道发展之路,走企业管理和职业经理人之路。
  
  4.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五年来,给西部建设提供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带动了西部的快速发展,另外,从形式上开辟了大学生就业新渠道,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西部计划在志愿者就业问题上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进一步创新,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各级组织、各个受援单位本着把大学生志愿者个人发展同西部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构筑施展才能的平台,与他们一起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多方位、多渠道地构建职业发展通道。为志愿者建立长期就业机制,让大学生志愿者在西部、在基层扎根,真正为西部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
  
  参考文献
  [1]王处辉,张倩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践效果与建议[J].江苏高教,2008,(04):99.
  [2]巴玉玺.论引导大学生为西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政策激励与措施保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17.
  [3]王媛,马蕴华.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尚存问题的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2005,(9):80.
  [4]臧小林等.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职业发展通道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49.
  [5]白鑫刚.“西部计划”与大学生就业体系并轨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60.
  [6]李乔飞.大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育,2007,(7):
  17.
  
  作者简介:陈汉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
其他文献
对于企业来说,饱含魅力的企业文化是支撑员工坚守岗位、不断奉献的坚实后盾,这种情况在以劳动密集著称的纺织行业更是突出。河北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以西部大开发与经济法理念的契合点为分析基点,阐明经济法制度是西部大开发法治保障的核心制度,并探讨了这一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高度体现出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双重维度,因而陪都重庆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战时典范,拥有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国性中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This Law is en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r
【摘要】倡导毕业生文明离校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它对于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倡导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对策,进一步说明毕业生文明离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文明;离校    大学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毕业生离校前夕, 一些高校存在着部分毕业生聚众哄闹、酗酒、破坏校园公物、打架斗殴等较为严重的违纪行为,
全过程造价管理实际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为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性资金修缮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发展状况,可知其中依然存在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生产实习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基础课、专业课以后,去有关企业进行验证、充实、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参加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