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重庆相关论文
地方的法律法规是理解一个地方发展状况的途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最重要和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它一方面既是地方社会为处理地方现......
别司令的选举 南阳曾有一个李靖之,民国时当过《前锋报》的总编辑。《前锋报》偏安于南阳,在民国新闻史上却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完全......
抗战时期(1937-1949)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篆刻艺术也在这个特殊时期获得重大发展。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篆刻艺术不......
这个标题其实是“剽窃”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的一篇文章.rn张恨水先生在抗战期间,曾经旅居陪都重庆,并且写下了......
试论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两维度,Two Aspect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as Alternate Capital Policy-related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高度体现出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双重维度,因而陪都重庆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战时典......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民族战争大后方的主要基地,无论兵源、粮源都居全国之冠。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全国战时军事、......
摘 要 抗日战争中,太虚大师在重庆组织的僧侣救护队宣传抗日,参加救护的事迹。 关键词 陪都重庆 太虚大师 僧侣救护队 1937年7......
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在陪都重庆,闲暇时喜欢到街头走走。有一次,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只造型古朴的青铜老虎,便随手拿起来观看,不想这铜老......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在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吃过蒋介石“款待”的800元一桌的宴席,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却仅仅吃到两毛钱的......
重庆大轰炸是指中国抗战期间,从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
“二流堂”的来历rn1941年春,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日子,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万......
1938年8月,60岁的陈独秀和夫人潘兰珍随着一大批难民由东向西后撤,来到陪都重庆近郊江津县城。他们在先期到此的老乡或朋友所属的......
1941年9月6日,《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病逝后,其继任者王芸生(1901—1980年)主持言论大权。王芸生与张季鸾相比较,与国民党的关系......
1940年,美国《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42岁的福尔曼受命来到中国,他一直滞留在战时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作为一名在国际上享有名望的......
1938年,抗日名将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西迁到陪都重庆。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与委员长蒋介石的关系非常复杂。蒋介......
[重庆十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发加急专电]陪都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协进会、民主建国会等20余团体,定今晨9时在较场广场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
艾青(1910—1996), 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直到5岁才回到家中。......
陪都重庆的报告文学书写在趋向文学化的战时过程之中,通过不断消解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个人审美距离,以便能够从不同角度与则面呈现出......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现实主义论辩,从前期展开"新现实主义"的传统辨析,转向后期出现"现实主义在今天"的道路选择,从而显现出中国现实主......
笔者为撰写《胡秋原全传》采访传主时,台湾知名爱国学者胡秋原曾亲口告诉我:“我在上中学时,就开始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使......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朱主任对我国科技做了很多有分量的工作......
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从国内走向国际,中国人由此登上世界大舞台。 地处偏远的延安,在战争期间的......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侵华日军对中华民国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一次长达五年之久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战略轰炸,其历时之长、......
1942年3月21日,抗战陪都重庆《大公报》上发表《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一文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包括国共两党相关人士都对......
1942年4月初,距离“皖南事变”发生不过15个月,郭沫若创作的历史话剧《屈原》便在战时陪都重庆首次公演,造成巨大的轰动效应。至今回......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从1938年1月轰炸成都开始,到1944年12月投弹成都、万县和梁平,前后对四川狂轰滥炸计六年有余。其中又......
抗战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由于新闻事业落后,当时的中国了解世界和国际上了解中国,都必须经过外国通讯社的驻华机构,甚至于......
抗战时期,由于中国防空力量薄弱,陪都重庆屡遭日军飞机轰炸。1941年6月5日,日机突然飞临重庆上空,对重庆市区进行狂轰滥炸。位于市中心......
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促进了重庆现代诗歌进入多样化的发展新阶段,不仅以诗歌的个人创造展现出重庆形象,而且以诗......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以其特殊的地缘条件和政治战略优势,成为国家的临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殊的情势条件下,聚集了大批的文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陪都重庆确定了收复台湾的目标和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设立了四个对台工作机构,加强了对台湾革命团体的领导和支持......
<正>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曾两次在陪都重庆展出,地点都是在两浮支路中央图书馆(展厅即今两路口重庆图书馆外文资......
概述抗战时期图书馆机构和图书馆界名人在陪都地区的广泛活动,揭示战时陪都地区图书馆事业一度成为战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中心,领导和......
陪都重庆的“民族文学运动”,一开始就遭到政治性批评,而缺乏学术性考察,这就需要进行历史还原,通过文本解读以还其本来面目,从而......
陪都重庆的“新现实主义”论辩,始于来自苏联文坛的政治影响,终于反省这一政治影响。由此,必须更新现实主义传统,在战时坚持批判现......
抗战时期(1937-1949)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篆刻艺术也在这个特殊时期获得重大发展。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篆刻艺术不仅......
流亡儿童的慈母赵君陶王明友1939年春,在周恩来多次过问下在成都找到了赵君陶母子三人,并把她们接到陪都重庆,经邓颖超介绍,赵君陶担任了直......
地方的法律法规是理解一个地方发展状况的途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最重要和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它一方面既是地方社会为处理地方现实......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篆刻艺术在中国近现代篆刻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意义。曾经活跃于此的众多篆刻家无疑是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的......
<正>南京陷落后,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贵州成了陪都重庆的屏障。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使贵州的交通区位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