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管理中通过采取分区管理并应用警示标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仅采取常规的输液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其静脉输液期间采用分区管理及警示标志。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投诉纠纷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在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管理中开展分区管理及警示标志有助于提高输液管理效果,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同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输液管理;分区管理;警示标志;门诊输液室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途径,具有给药迅速和快速起效等优势,然而输液期间任何一环节出现失误均有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输液管理质量关系着患者生命安全,加强门诊输液室管理至关重要[1]。本文旨在分析在门诊输液室中开展分区管理及警示标志对于提高输液管理水平的临床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抽取院内门诊输液室2018年3月起,到2019年3月行静脉输液的240例病人,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120例,男女性别比为67/53,年龄区间处于16~87岁,均值(40.6±1.4)岁。对照组:120例,男女性别比为64/56,年龄区间处于15~89岁,均值(41.2±1.1)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静脉输液期间仅采取常规的输液管理,即由接诊护士依据常规静脉输液流程进行护理和治疗并未分区,同时输液瓶未进行标识等;观察组患者在其静脉输液期间采取分区管理及警示标志,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将输液室内分为儿童输液区和成人输液区,其中成人输液区又分为1、2、3三个不同分区,分别应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警示标志在座位上进行区分和隔离。其中1区为头孢类、喹诺酮类、β酰胺类抗生素区,护理对象是静脉输注头孢类、喹诺酮类以及β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患者,并在该类患者的输液瓶上粘贴红色标志,同时座位也相应粘貼红色标识;2区患者为特殊护理对象,包括,病情危重、特殊用药,体弱不便、应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其中抗肿瘤药物在其输液瓶上粘贴黄色的三角形标志,其他输液瓶则粘贴黄色的四方形标志,同时患者的座位均粘贴相应的黄色标志;3区为普通区,也即除了1区和2区之外的全部患者,3区患者输液瓶粘贴蓝色标志,同时座位粘贴蓝色标志。在儿童区中利用卡通标志物依据上述方法实施分区,并由接诊护士根据患者的药物、病历以及处方等,同时结合其身体情况和用药情况等为其发放相应标志座位序号,对患者进行分流安置。由配液护士依据接诊护士收到治疗单上标有的标号实施配液,并对应的粘贴警示标志。由治疗护士将药物送至患者坐位前并在输液之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治疗的目的以及警示标志的作用和意义等,同时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总入量以及输液速度及时间等,确保患者能够对治疗药物有充分的认识,可对输液期间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1.3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投诉纠纷率和患者满意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s)描述,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静脉输液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投诉纠纷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常规的输液管理模式下,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其用药及治疗是由医护人员所决定,而患者则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同时加上门诊输液室内的环境较为嘈杂和混乱,容易诱发患者的不安情绪,进而对其输液效果产生影响。而通过对门诊输液室内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对服务设施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改善,成人和儿童特殊患者以及重症患者等进行区分管理,同时设立对应的警示标志,有助于减少患者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可确保门诊输液室内的秩序井井有条,并优化门诊输液室环境,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于门诊医疗服务的信赖感。同时护理人员也能够更好的给予特殊患者以及急重患者及时的治疗,更有目的性和重点性的加强巡视,也更加符合先急症后轻缓的医疗原则[2]-[3]。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投诉纠纷事件均少于对照组,并且该组的总体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采取门诊输液室的分区管理以及警示标志,有助于提高输液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在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管理中开展分区管理及警示标志,有助于提高输液管理效果,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同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莹,钟云蛟.分区输液在门诊输液室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2):204-205.
[2]卢莉,汤翠.分区管理模式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2):154-155.
[3]曾细玲,曾惠娥.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147-148.
关键词:输液管理;分区管理;警示标志;门诊输液室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途径,具有给药迅速和快速起效等优势,然而输液期间任何一环节出现失误均有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输液管理质量关系着患者生命安全,加强门诊输液室管理至关重要[1]。本文旨在分析在门诊输液室中开展分区管理及警示标志对于提高输液管理水平的临床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抽取院内门诊输液室2018年3月起,到2019年3月行静脉输液的240例病人,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120例,男女性别比为67/53,年龄区间处于16~87岁,均值(40.6±1.4)岁。对照组:120例,男女性别比为64/56,年龄区间处于15~89岁,均值(41.2±1.1)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静脉输液期间仅采取常规的输液管理,即由接诊护士依据常规静脉输液流程进行护理和治疗并未分区,同时输液瓶未进行标识等;观察组患者在其静脉输液期间采取分区管理及警示标志,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将输液室内分为儿童输液区和成人输液区,其中成人输液区又分为1、2、3三个不同分区,分别应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警示标志在座位上进行区分和隔离。其中1区为头孢类、喹诺酮类、β酰胺类抗生素区,护理对象是静脉输注头孢类、喹诺酮类以及β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患者,并在该类患者的输液瓶上粘贴红色标志,同时座位也相应粘貼红色标识;2区患者为特殊护理对象,包括,病情危重、特殊用药,体弱不便、应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其中抗肿瘤药物在其输液瓶上粘贴黄色的三角形标志,其他输液瓶则粘贴黄色的四方形标志,同时患者的座位均粘贴相应的黄色标志;3区为普通区,也即除了1区和2区之外的全部患者,3区患者输液瓶粘贴蓝色标志,同时座位粘贴蓝色标志。在儿童区中利用卡通标志物依据上述方法实施分区,并由接诊护士根据患者的药物、病历以及处方等,同时结合其身体情况和用药情况等为其发放相应标志座位序号,对患者进行分流安置。由配液护士依据接诊护士收到治疗单上标有的标号实施配液,并对应的粘贴警示标志。由治疗护士将药物送至患者坐位前并在输液之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治疗的目的以及警示标志的作用和意义等,同时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总入量以及输液速度及时间等,确保患者能够对治疗药物有充分的认识,可对输液期间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1.3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投诉纠纷率和患者满意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s)描述,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静脉输液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投诉纠纷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常规的输液管理模式下,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其用药及治疗是由医护人员所决定,而患者则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同时加上门诊输液室内的环境较为嘈杂和混乱,容易诱发患者的不安情绪,进而对其输液效果产生影响。而通过对门诊输液室内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对服务设施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改善,成人和儿童特殊患者以及重症患者等进行区分管理,同时设立对应的警示标志,有助于减少患者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可确保门诊输液室内的秩序井井有条,并优化门诊输液室环境,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于门诊医疗服务的信赖感。同时护理人员也能够更好的给予特殊患者以及急重患者及时的治疗,更有目的性和重点性的加强巡视,也更加符合先急症后轻缓的医疗原则[2]-[3]。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投诉纠纷事件均少于对照组,并且该组的总体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采取门诊输液室的分区管理以及警示标志,有助于提高输液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在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管理中开展分区管理及警示标志,有助于提高输液管理效果,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同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莹,钟云蛟.分区输液在门诊输液室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2):204-205.
[2]卢莉,汤翠.分区管理模式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2):154-155.
[3]曾细玲,曾惠娥.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