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级中学的数学新教材中,增设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如“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这十分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加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上“活”数学课,以达到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的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教材中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七年级)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又如为配合学生阅读“用不规则的四边形边角余料来铺地板,可以不留空隙” (七年级),我收集并剪贴了一些建筑装潢的地板图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的图案(同时也要求学生收集),用以激发兴趣,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边形,并在课桌面上拼一拼,通过实践活动验证教材中的结论,进而让学生想一想: “用一些不等边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铺成无空隙的地板?”
二、利用“做一做”,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了。“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充分使用教材中“做一做”等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例如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的旗竿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并说出哪一种方法误差最大以及如何造成的。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三、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的教材编排有“版式活泼、图文并茂”的特点,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的“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四、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这些问题是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要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课标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的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教材中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七年级)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又如为配合学生阅读“用不规则的四边形边角余料来铺地板,可以不留空隙” (七年级),我收集并剪贴了一些建筑装潢的地板图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的图案(同时也要求学生收集),用以激发兴趣,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边形,并在课桌面上拼一拼,通过实践活动验证教材中的结论,进而让学生想一想: “用一些不等边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铺成无空隙的地板?”
二、利用“做一做”,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了。“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充分使用教材中“做一做”等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例如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的旗竿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并说出哪一种方法误差最大以及如何造成的。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三、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的教材编排有“版式活泼、图文并茂”的特点,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的“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四、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这些问题是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要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课标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