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闻一多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讲义》中对《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诗经·唐风·有杖之杜》中对“施”字的训释方法进行分析,并参照历来学者对《诗经》中的“施”、“食”二字的训释,对两篇诗歌的“施”、“食”二字加以浅探。
关键词:《诗经》;“施”、“食”;训释
闻一多先生认为“将其来施施”一句应校正为“将其来施”,此处不仅与前后的句式相同,而且在行文上与上句中的“将其来食”的“食”字的象征意义相符。古书常说“天施地生”、“阳施阴化(化生)”,从此可知“施”之意义,以为生命乃由“阳”施与的。再如《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行’、‘施’同义”。《韩诗外传》“十六精通而后能施化。”扬雄《太玄》:“无雄有雌,终末受施。”……由上诸例,可知“施”之意。道学先生不能讲,于是加上一“施”字来历,于清朝嘉兴马瑞辰讲《诗经训诂》时己考知应为“施”。……“食”,亦作“饭食”解,这可以讲通。但我们参照《诗经》中一切相类诗篇与别的诗,可知不应作“施与玉石”之“施”的解释。而“食”则是象征的意义,即与《有杖之杜》中“曷饮食之”的“食”同义。
而在《诗经讲义》一书中,闻一多先生对《唐风·有杖之杜》中的“食”字是这样解释的:与“食”相对的《周南·汝坟》“怒如调饥”的“饥”并不是指口腹之“饥”而是指情欲之“饥”。所以“食”应该用以象征性欲之满足行为。这里的“饥”应如唐人小说《隋遗录》:“炀帝每倚帘视绛仙,移时不去。顾内谒者云:‘古人言秀色可餐(陆机诗云:‘秀色可餐’);若绛仙者,真可疗饥也。’”
结合马瑞辰的考训与从《诗经》中所常用的“兴“的修辞手法中常用的四字句式来看,“施施”有可能的确作为“施”,但这里的“施施”是否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是因为封建士大夫为了改变诗中所蕴含之难登大雅之堂的意思而故意加上一个“施”字以改变句意呢。
个人认为未必出于此因。此处的“施施”二字有可能因古本中重文符号使用的重复,而导致衍文的出现,其例子就如同《毛传》中“忧心有忡”(《邶风·击鼓》)以“冲冲”释之,而“硕人其颀”(《卫风·硕人》)以“颀颀”释之:二则是,“施”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也作“歧”这个“施”的异体字“读与‘施’同,本义为敷布,铺陈。”虽则据杨树达先生《释歧》一文中按:“《说文》“支”字训小击,故凡从支之字皆含用力动作之意……从也者,“也”《说文》训女阴,象形,据形求义,也支当为人於女阴有所动作,盖男子御女之义。”确实可能有“男子御女”之意。
而闻一多先生所解释的与“施”相类的“食”字是否在《诗经·唐风·有杖之杜》中取其象征义以表示满足性欲之“饥”呢。个人依然觉得是应该商榷的。原因如下:
其一,在《王风·丘中有麻》中的“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的起兴中,是按照时节推移作为叙事的,如果第一处的“施”如程俊英、蒋见元所著《诗经注析》解释的为“帮助”,那么接下来以“请食麦子”、“赠之佩玖”作为报答及定情在文意上是说得通的。而且在《说文》中,“食”字的本意是:张嘴吃饭。此处所用未必是其引申之义“满足”、“享受”;
其二,在陈子展所著《诗经直解》与周振甫所著《诗经注译》皆援用《毛诗序》之言:“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肯求贤以白辅焉。”如是,则此处的“曷饮食之”应取“款待贤者以求用之”之义。但同时也不排除一种说法,《毛诗正义》对于“食”的解释是与“饮”结合在一起解释的“何但饮食而已,当尽礼极欢而待之,则贤者自至矣。”如若此事确是指男女之事,则此处可解释为以“食”去“饥”,而确为“性之度语”。但如果是以之怨刺晋武公,则此处为希望劝谏君王以极厚礼仪尽欢以待贤者而已,所用依旧为“宴饮吃食”之义。
所以综合上述分析,《王风·丘中有麻》、《唐风·有杖之杜》中的“施”、“食”二字存在着多种的训释,是否代表着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性欲之度语”仍有待进一步考究与探讨。而如周振甫先生在其所著《诗经译注》中在对《王风·丘中有麻》注释的那样:“一是《毛诗序》:“《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此诗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周衰,贤人放废,或越在他邦,或尚留本国,故互相召集,退处丘园以自乐”;“有三女以三位情人来幽会,与《桑中》相同”。此三种说法所言之诗歌之意不同,故具体字义也不同。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食”字虽有“满足性欲”之意不假,但对在《丘中有麻》一诗中是否为“性欲之度语”,并不敢苟同。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按照当时诗歌编辑者的标准即诗歌要具有“美刺教化”的功能,这种诗歌根本不可能入选《诗经·王风》。《王风》是一组东周王畿洛邑的民,是周天子統治下的“风土之音”。《王风》中的情诗,从整体上来看,反映的男女爱情生活都是比较质朴、纯真的,如《采葛》、《大车》篇等,形容女子放荡的诗根本不可能入选《王风》。”所以《丘中有麻》处“施”释为“施展才能以帮助”,而如果“施”做此解释的话,那么“食”则在此事中用其本义“食用、宴饮”更妥当。
关键词:《诗经》;“施”、“食”;训释
闻一多先生认为“将其来施施”一句应校正为“将其来施”,此处不仅与前后的句式相同,而且在行文上与上句中的“将其来食”的“食”字的象征意义相符。古书常说“天施地生”、“阳施阴化(化生)”,从此可知“施”之意义,以为生命乃由“阳”施与的。再如《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行’、‘施’同义”。《韩诗外传》“十六精通而后能施化。”扬雄《太玄》:“无雄有雌,终末受施。”……由上诸例,可知“施”之意。道学先生不能讲,于是加上一“施”字来历,于清朝嘉兴马瑞辰讲《诗经训诂》时己考知应为“施”。……“食”,亦作“饭食”解,这可以讲通。但我们参照《诗经》中一切相类诗篇与别的诗,可知不应作“施与玉石”之“施”的解释。而“食”则是象征的意义,即与《有杖之杜》中“曷饮食之”的“食”同义。
而在《诗经讲义》一书中,闻一多先生对《唐风·有杖之杜》中的“食”字是这样解释的:与“食”相对的《周南·汝坟》“怒如调饥”的“饥”并不是指口腹之“饥”而是指情欲之“饥”。所以“食”应该用以象征性欲之满足行为。这里的“饥”应如唐人小说《隋遗录》:“炀帝每倚帘视绛仙,移时不去。顾内谒者云:‘古人言秀色可餐(陆机诗云:‘秀色可餐’);若绛仙者,真可疗饥也。’”
结合马瑞辰的考训与从《诗经》中所常用的“兴“的修辞手法中常用的四字句式来看,“施施”有可能的确作为“施”,但这里的“施施”是否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是因为封建士大夫为了改变诗中所蕴含之难登大雅之堂的意思而故意加上一个“施”字以改变句意呢。
个人认为未必出于此因。此处的“施施”二字有可能因古本中重文符号使用的重复,而导致衍文的出现,其例子就如同《毛传》中“忧心有忡”(《邶风·击鼓》)以“冲冲”释之,而“硕人其颀”(《卫风·硕人》)以“颀颀”释之:二则是,“施”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也作“歧”这个“施”的异体字“读与‘施’同,本义为敷布,铺陈。”虽则据杨树达先生《释歧》一文中按:“《说文》“支”字训小击,故凡从支之字皆含用力动作之意……从也者,“也”《说文》训女阴,象形,据形求义,也支当为人於女阴有所动作,盖男子御女之义。”确实可能有“男子御女”之意。
而闻一多先生所解释的与“施”相类的“食”字是否在《诗经·唐风·有杖之杜》中取其象征义以表示满足性欲之“饥”呢。个人依然觉得是应该商榷的。原因如下:
其一,在《王风·丘中有麻》中的“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的起兴中,是按照时节推移作为叙事的,如果第一处的“施”如程俊英、蒋见元所著《诗经注析》解释的为“帮助”,那么接下来以“请食麦子”、“赠之佩玖”作为报答及定情在文意上是说得通的。而且在《说文》中,“食”字的本意是:张嘴吃饭。此处所用未必是其引申之义“满足”、“享受”;
其二,在陈子展所著《诗经直解》与周振甫所著《诗经注译》皆援用《毛诗序》之言:“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肯求贤以白辅焉。”如是,则此处的“曷饮食之”应取“款待贤者以求用之”之义。但同时也不排除一种说法,《毛诗正义》对于“食”的解释是与“饮”结合在一起解释的“何但饮食而已,当尽礼极欢而待之,则贤者自至矣。”如若此事确是指男女之事,则此处可解释为以“食”去“饥”,而确为“性之度语”。但如果是以之怨刺晋武公,则此处为希望劝谏君王以极厚礼仪尽欢以待贤者而已,所用依旧为“宴饮吃食”之义。
所以综合上述分析,《王风·丘中有麻》、《唐风·有杖之杜》中的“施”、“食”二字存在着多种的训释,是否代表着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性欲之度语”仍有待进一步考究与探讨。而如周振甫先生在其所著《诗经译注》中在对《王风·丘中有麻》注释的那样:“一是《毛诗序》:“《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此诗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周衰,贤人放废,或越在他邦,或尚留本国,故互相召集,退处丘园以自乐”;“有三女以三位情人来幽会,与《桑中》相同”。此三种说法所言之诗歌之意不同,故具体字义也不同。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食”字虽有“满足性欲”之意不假,但对在《丘中有麻》一诗中是否为“性欲之度语”,并不敢苟同。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按照当时诗歌编辑者的标准即诗歌要具有“美刺教化”的功能,这种诗歌根本不可能入选《诗经·王风》。《王风》是一组东周王畿洛邑的民,是周天子統治下的“风土之音”。《王风》中的情诗,从整体上来看,反映的男女爱情生活都是比较质朴、纯真的,如《采葛》、《大车》篇等,形容女子放荡的诗根本不可能入选《王风》。”所以《丘中有麻》处“施”释为“施展才能以帮助”,而如果“施”做此解释的话,那么“食”则在此事中用其本义“食用、宴饮”更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