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圈圈儿里的一个“拆”字,着实地够京城里的人们忙乎的。
官员们忙着听汇报,审规划;建筑师忙着跑现场,做设计;建筑工人忙着绑钢筋,灌水泥;住户们忙着寻住处,搬家具;农民工忙着砸砖墙,扒木头;拾荒的忙着收旧货,拣砖头;房产商们忙着推项目,算利润……;还有的人忙着用笔、用相机、用责任、用思想在记录。邱阳先生《流年》的第二辑《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仅时隔半年,就和人们见面了,说的就是咱老北京要消失的胡同。
老派的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刘伯温们建造的北京城原本是由皇宫、王公府、大小官邸、大宅门、四合院以及大杂院组成的,他们公共的出入空间呢,就叫街巷和胡同。早年间,不知是哪根儿筋使得末代皇帝溥仪恋上了自行车,这紫禁城里的大大小小的门槛儿就都给锯了。现时今,又时兴四个轱辘的,那275万辆车要停、要跑,这北京城里5000条胡同也就变成了工地上的尘埃。
胡同在消失,人们记下了胡同故事。
花市、砖塔、前门、珠市口、南小街、北小街……
胡同故事记载了久远的从前:
——在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你家住在那里?”梅香回答说:“你去那砖塔儿胡同来找我。”
胡同故事记录了不远的过去:
巧,还是砖塔胡同。在那些个年月,84号院住的鲁迅先生和95号院张恨水先生的邻里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胡同故事讲述了屈辱的历史:
——源于明清,盛于民国时期,花市大街有从事生产的绢花纸花数千家作坊,以“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的说法举世闻名,是怎样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走向衰落?以造“避瘟散”起家,富得买得起“前门楼子”的长春堂,又是如何离奇地在与日本的“人丹”竞争中失败的?
胡同故事诉说着昨日的今天:
——1998—2000年的时间里,那么多社会知名人士为保护美术馆后街22号,怎么最后落得败诉的前前后后。
胡同故事也让人们听到一些并非古怪的事情:
——北京人有钱,宝贝儿似的收藏着明清的家具古董,却把价值连城的古建筑、院落和胡同,当成是废报纸、易拉罐都不如的瓦砾。可是,拆掉的永定门,又把它建了起来;前几年想留也留不下来的曹雪芹故居,拆了,本来是“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可这两年,又有人想要恢复,重建。
住惯了“大杂院”,这张家的奶奶,刘家的大爷,更不论谁家的孩子,谁家来的客人,过得都像一家人似的。搬进了单元,找个说话人的都没有。现在流行网上聊,不过您得记着:不能和陌生人说实话。这可让北京人犯难了,“不说实话,我说话干什么?!”
胡同是建筑,是民俗,是文化,是咱北京给这世界留下的念想儿呀。
新中国的北京人都是读老舍先生的“小羊圈儿”、“龙须沟”长大的。用不了多少年,凭着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更多的人们会写出更多的篇章。
胡同是京城的根儿,是老北京人的魂儿。
借着晚秋的落日余辉,没有愁人的秋雨,没有萧瑟的秋风,几分落寞,几分惆怅,几分感慨,几分遐想,我们读《消失的胡同》。
(《流年: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消失的胡同》,邱阳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25.00元)
官员们忙着听汇报,审规划;建筑师忙着跑现场,做设计;建筑工人忙着绑钢筋,灌水泥;住户们忙着寻住处,搬家具;农民工忙着砸砖墙,扒木头;拾荒的忙着收旧货,拣砖头;房产商们忙着推项目,算利润……;还有的人忙着用笔、用相机、用责任、用思想在记录。邱阳先生《流年》的第二辑《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仅时隔半年,就和人们见面了,说的就是咱老北京要消失的胡同。
老派的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刘伯温们建造的北京城原本是由皇宫、王公府、大小官邸、大宅门、四合院以及大杂院组成的,他们公共的出入空间呢,就叫街巷和胡同。早年间,不知是哪根儿筋使得末代皇帝溥仪恋上了自行车,这紫禁城里的大大小小的门槛儿就都给锯了。现时今,又时兴四个轱辘的,那275万辆车要停、要跑,这北京城里5000条胡同也就变成了工地上的尘埃。
胡同在消失,人们记下了胡同故事。
花市、砖塔、前门、珠市口、南小街、北小街……
胡同故事记载了久远的从前:
——在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你家住在那里?”梅香回答说:“你去那砖塔儿胡同来找我。”
胡同故事记录了不远的过去:
巧,还是砖塔胡同。在那些个年月,84号院住的鲁迅先生和95号院张恨水先生的邻里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胡同故事讲述了屈辱的历史:
——源于明清,盛于民国时期,花市大街有从事生产的绢花纸花数千家作坊,以“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的说法举世闻名,是怎样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走向衰落?以造“避瘟散”起家,富得买得起“前门楼子”的长春堂,又是如何离奇地在与日本的“人丹”竞争中失败的?
胡同故事诉说着昨日的今天:
——1998—2000年的时间里,那么多社会知名人士为保护美术馆后街22号,怎么最后落得败诉的前前后后。
胡同故事也让人们听到一些并非古怪的事情:
——北京人有钱,宝贝儿似的收藏着明清的家具古董,却把价值连城的古建筑、院落和胡同,当成是废报纸、易拉罐都不如的瓦砾。可是,拆掉的永定门,又把它建了起来;前几年想留也留不下来的曹雪芹故居,拆了,本来是“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可这两年,又有人想要恢复,重建。
住惯了“大杂院”,这张家的奶奶,刘家的大爷,更不论谁家的孩子,谁家来的客人,过得都像一家人似的。搬进了单元,找个说话人的都没有。现在流行网上聊,不过您得记着:不能和陌生人说实话。这可让北京人犯难了,“不说实话,我说话干什么?!”
胡同是建筑,是民俗,是文化,是咱北京给这世界留下的念想儿呀。
新中国的北京人都是读老舍先生的“小羊圈儿”、“龙须沟”长大的。用不了多少年,凭着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更多的人们会写出更多的篇章。
胡同是京城的根儿,是老北京人的魂儿。
借着晚秋的落日余辉,没有愁人的秋雨,没有萧瑟的秋风,几分落寞,几分惆怅,几分感慨,几分遐想,我们读《消失的胡同》。
(《流年: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消失的胡同》,邱阳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