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是很出名的小镇上,有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就受到一种很严格、很特别的家庭教育。父亲始终向她灌输一个理念:“无论做什么事、干什么活,都要力争一流,做在别人的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哪怕是坐在课堂上或是挤在公共汽车上,你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的严厉教育,在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深深烙上了争强好胜的印记。即便是在山穷水尽的境地,父亲总是不允许她说“我不能” “我不行” 或“太难了”之类的言语。渐渐地,培养了她积极向上、永争第一的信心和决心。在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成长道路上,她时常不忘父亲的教诲,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践行着 “永远坐在前排”的父训,让“永远坐在前排”的信念根深蒂固。
几十年的打拼,玛格丽特这位姑娘变得睿智和成熟。40多年后的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州政坛上一颗闪耀的“政坛明星”,被世界政坛所瞩目,誉为世界政坛“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秉承了父亲“永远坐在前排”的理念,无疑给人们更多的深思和启迪,不“好高”怎可“骛远”?
无独有偶,一位造诣颇深的教授曾做过这样的试验。10年前,教授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一个宽敞的学校大礼堂,随便找个座位坐下来听课。在数次听课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在前排,有的学生对座位很随意,有的很茫然,有的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细心的教授一一记下了那些学生的名字。10年后,教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走入社会后,这些习惯于坐在前排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几类学生很多。后来,教授受托一些公司的人才招聘,教授总是让那些应聘者莫名其妙地选择座位,那些坐在前排的应聘者格外受到教授的青睐。
其实,应该说那些应聘者的知识实力相差无几,能力水平也没太大落差,但教授用选择座位的方法来选择人才,不失为近距离选择人才最捷径的方法。不过,话说回来,不是说一定非要抢坐前排,但应聘者呈现出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至关重要,让人一目了然。没有“想坐在前排” “永远坐在前排”的勇气和精神,就没有“努力向上、永争第一”的目标和志向,那怎么会有动力、激情和信心呢?不“好高”,肯定不会“骛远”!
也许人们一说到“好高骛远”这个成语,无疑加上了浓浓的贬义色彩。千百年来,“好高骛远”一直被人们所唾弃,普遍认为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应该说,“好高骛远”这个成语的本义解释并没有错,但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后人如何换一个角度去理解,看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你的心态是积极的,“好高骛远”让你看到的就是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你的人生、工作、人际关系及周围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
不可否认,生活中真正的“好高骛远”者大有人在。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没有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缺乏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生存价值。简单地把成功寄托于一些不可能发生的荒唐想法上,整天幻想有高人指点、帮忙一鸣惊人。盼望与某大明星结婚,或希望自己的父亲是大人物,或幻想突然有一天出现某人或某个失踪多年的远房亲戚叫自己继承巨额遗产……经常在这种“幼稚”的心态下生活,必然加重“侥幸”的心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掩饰内心的空虚、脆弱和恐慌,处心积虑贪图虚荣,暂时麻醉自己,最后干什么都是一事无成,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倘若换一种思维去超越,换一种观念去扬弃,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好高骛远”又何尝不是走向成功的至理名言?
试想一个连“好高”目标都没有的人,怎会有“鹜远”的梦想呢? “好高”可以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可以激发你内在的热情和动力,可以培养你争创一流的精神;“骛远”挖掘你自身的巨大潜力,始终对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并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让你的目标和理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殊不知,生活中“好高”的人很多,但能够“鹜远”的人却很少。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有些人把“好高”仅仅作为一种人生理想,过分理想化。不是紧紧咬住“鹜远”的目标,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有的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原地踏足;有的凭一时的热情,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有的一旦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迅速放弃自己原有的努力,无限放大困难,一屁股坐下来等待上天的拯救。甚至偃旗息鼓,一蹶不振。毋庸置疑,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好高”,才能“骛远”。只有“好高”的昂扬心态,才会常思进取,不断进步,达到“骛远”的高峰。
很显然, “好高骛远”就必须要把多读书、读好书、充好电作为 “好高”的前提,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作为“骛远”的根本,用正确的心态,理性地对待人生路上的磕磕碰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超前谋划,超前思考,未雨绸缪,从而鞭策自己、警示自己,串起璀璨斑斓的人生。诚如斯,将“好高骛远”理解为人生旅程的一种超越、一种胸怀、一种升华吧!
父亲的严厉教育,在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深深烙上了争强好胜的印记。即便是在山穷水尽的境地,父亲总是不允许她说“我不能” “我不行” 或“太难了”之类的言语。渐渐地,培养了她积极向上、永争第一的信心和决心。在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成长道路上,她时常不忘父亲的教诲,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践行着 “永远坐在前排”的父训,让“永远坐在前排”的信念根深蒂固。
几十年的打拼,玛格丽特这位姑娘变得睿智和成熟。40多年后的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州政坛上一颗闪耀的“政坛明星”,被世界政坛所瞩目,誉为世界政坛“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秉承了父亲“永远坐在前排”的理念,无疑给人们更多的深思和启迪,不“好高”怎可“骛远”?
无独有偶,一位造诣颇深的教授曾做过这样的试验。10年前,教授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一个宽敞的学校大礼堂,随便找个座位坐下来听课。在数次听课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在前排,有的学生对座位很随意,有的很茫然,有的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细心的教授一一记下了那些学生的名字。10年后,教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走入社会后,这些习惯于坐在前排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几类学生很多。后来,教授受托一些公司的人才招聘,教授总是让那些应聘者莫名其妙地选择座位,那些坐在前排的应聘者格外受到教授的青睐。
其实,应该说那些应聘者的知识实力相差无几,能力水平也没太大落差,但教授用选择座位的方法来选择人才,不失为近距离选择人才最捷径的方法。不过,话说回来,不是说一定非要抢坐前排,但应聘者呈现出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至关重要,让人一目了然。没有“想坐在前排” “永远坐在前排”的勇气和精神,就没有“努力向上、永争第一”的目标和志向,那怎么会有动力、激情和信心呢?不“好高”,肯定不会“骛远”!
也许人们一说到“好高骛远”这个成语,无疑加上了浓浓的贬义色彩。千百年来,“好高骛远”一直被人们所唾弃,普遍认为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应该说,“好高骛远”这个成语的本义解释并没有错,但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后人如何换一个角度去理解,看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你的心态是积极的,“好高骛远”让你看到的就是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你的人生、工作、人际关系及周围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
不可否认,生活中真正的“好高骛远”者大有人在。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没有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缺乏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生存价值。简单地把成功寄托于一些不可能发生的荒唐想法上,整天幻想有高人指点、帮忙一鸣惊人。盼望与某大明星结婚,或希望自己的父亲是大人物,或幻想突然有一天出现某人或某个失踪多年的远房亲戚叫自己继承巨额遗产……经常在这种“幼稚”的心态下生活,必然加重“侥幸”的心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掩饰内心的空虚、脆弱和恐慌,处心积虑贪图虚荣,暂时麻醉自己,最后干什么都是一事无成,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倘若换一种思维去超越,换一种观念去扬弃,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好高骛远”又何尝不是走向成功的至理名言?
试想一个连“好高”目标都没有的人,怎会有“鹜远”的梦想呢? “好高”可以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可以激发你内在的热情和动力,可以培养你争创一流的精神;“骛远”挖掘你自身的巨大潜力,始终对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并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让你的目标和理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殊不知,生活中“好高”的人很多,但能够“鹜远”的人却很少。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有些人把“好高”仅仅作为一种人生理想,过分理想化。不是紧紧咬住“鹜远”的目标,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有的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原地踏足;有的凭一时的热情,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有的一旦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迅速放弃自己原有的努力,无限放大困难,一屁股坐下来等待上天的拯救。甚至偃旗息鼓,一蹶不振。毋庸置疑,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好高”,才能“骛远”。只有“好高”的昂扬心态,才会常思进取,不断进步,达到“骛远”的高峰。
很显然, “好高骛远”就必须要把多读书、读好书、充好电作为 “好高”的前提,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作为“骛远”的根本,用正确的心态,理性地对待人生路上的磕磕碰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超前谋划,超前思考,未雨绸缪,从而鞭策自己、警示自己,串起璀璨斑斓的人生。诚如斯,将“好高骛远”理解为人生旅程的一种超越、一种胸怀、一种升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