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贸合作关系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密切相连,并随着政治外交关系的起伏呈现出巨大变化。70年来,中俄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也促使目前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回顾历史,中俄经贸合作经历了苏联时期的波动和俄罗斯独立后的调整与发展阶段。
中苏贸易从无到有,历经起伏。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1950年2月2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年4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首个政府间贸易协定。此间,得益于两国良好的外交关系,中苏贸易实现快速发展。1959年,中苏贸易额达到18.9亿新卢布(20.9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8%。
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恶化,双边经贸关系跌入低谷。70年代后,伴随中苏政治外交关系逐渐回暖两国经贸合作得以缓慢恢复。80年代初,中国政府颁布了扩大北部五省区对外开放的鼓励政策,极大地带动了中苏边境贸易的发展并促进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全面回升。1980年双边贸易额接近5亿美元,198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6.7亿美元。两国经贸合作领域逐渐拓展,涵盖了经济技术、科学技术、建筑以及工业项目改造等。
中俄贸易历经调整进入快速发展期。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992年12月,中俄签署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互相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在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持续改善的背景下,双边贸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1999至2018年是中俄经贸关系史上发展最快的20年,两国政府加强合作,签署了一系列法律协定并建立了多层级合作机制,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2018年,在两国政界和商界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已连续8年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1070.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增幅达到27.1%。
中俄两国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领域亮点频现,中方对俄直接投资稳步推进,两国在战略性大项目领域的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两国边境地方合作快速推进。
展望未来,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后,中俄经贸合作站到了新起点上,也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中俄双方以开放、创新、共享的理念,以联动发展模式助力双边经贸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创造条件。
(本报道撰文者系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回顾历史,中俄经贸合作经历了苏联时期的波动和俄罗斯独立后的调整与发展阶段。
中苏贸易从无到有,历经起伏。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1950年2月2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年4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首个政府间贸易协定。此间,得益于两国良好的外交关系,中苏贸易实现快速发展。1959年,中苏贸易额达到18.9亿新卢布(20.9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8%。
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恶化,双边经贸关系跌入低谷。70年代后,伴随中苏政治外交关系逐渐回暖两国经贸合作得以缓慢恢复。80年代初,中国政府颁布了扩大北部五省区对外开放的鼓励政策,极大地带动了中苏边境贸易的发展并促进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全面回升。1980年双边贸易额接近5亿美元,198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6.7亿美元。两国经贸合作领域逐渐拓展,涵盖了经济技术、科学技术、建筑以及工业项目改造等。
中俄贸易历经调整进入快速发展期。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992年12月,中俄签署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互相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在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持续改善的背景下,双边贸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1999至2018年是中俄经贸关系史上发展最快的20年,两国政府加强合作,签署了一系列法律协定并建立了多层级合作机制,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2018年,在两国政界和商界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已连续8年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1070.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增幅达到27.1%。
中俄两国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领域亮点频现,中方对俄直接投资稳步推进,两国在战略性大项目领域的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两国边境地方合作快速推进。
展望未来,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后,中俄经贸合作站到了新起点上,也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中俄双方以开放、创新、共享的理念,以联动发展模式助力双边经贸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创造条件。
(本报道撰文者系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