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发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表现形武,是直接推动学习者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内部状态,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严重缺失,为使数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有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降低课程难度,精选教学内容,3,改变教学方法,创设成功机会,4,政变评价方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习困难;动机;激发
  
  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行为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发展价值的人类行为,同样需要动机的激发,具体地说,这种动机就是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直接推动学习者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内部状态。
  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学习数学的动机严重缺失,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全面开展专业技术教育,二是直接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标志是专业设置,因为职业教育是通过设置的专业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并因之与社会上的职业岗位相对应,满足各种职业对人才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里的从属地位,而当学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数学这门课更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初中时的学习困难生,学习困难也称“学习失能”(Learning 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是由美国学者柯克(s.Kiflk)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国内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式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多数对数学有学习障碍,在初中乃至在小学就放弃了数学。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不学数学没有问题,一上数学课,各种不良现象纷至沓来,诸如漫不经心、懒散、多动、厌倦甚至公然在课堂上睡觉,等等,其实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的主要问题往往是学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动机,甚至无学习动机。
  针对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是否就意味着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数学课无足轻重?或者说学生学好,学坏,是否要学都无须加以重视?其实不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确立我国新时期(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所包含的主要内涵之一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的智育即智能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众所周知,数学教育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此外,国家教委于1990年印发的《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规定,职业高中在智育与专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说明了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奠基石,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学生接受继续教育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更由于数学这门课程对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形成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好必需的数学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学好它,常常是因不喜欢某位任课教师而放弃该学科的,尤其是职校学生,由于在初中时的学习经验,使得他本能地对数学乃至数学老师没有多少好感,又由于他较少能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肯定,所以更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和信任,作为职校数学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一点:即使是那些看似丧失了学习动机的学生,也可以重新获得这种先天的能力,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加强和改善师生之间的交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次数,同时从学生言谈及目光交流中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以改善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和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要小心地绕过学生对师生关系不安全的信念、情绪和行为,关心尊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真诚的赞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降低课程难度。精选教学内容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名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针对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原有的认知水平,有必要降低课程难度,精选教学内容,虽然同为高中学生,但普高数学教材显然不适合全部用于职高,可以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初期,补上一些衔接教材,比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些内容的选择不仅可以起到一个过渡铺垫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不至于一开始就彻底放弃数学然后,针对各专业实际,选择高中教材中大多数学生能掌握的必须的内容,删除高中教材中相对难一些的内容,如不等式只要求简单计算,删去不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部分只要求角的概念的推广以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计算,对二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可以不作要求;向量只讲授向量的概念、数乘向量、向量的线性运算;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空间几何部分,可以只讲直观的空间几何体,而对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删除不讲,等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三、改变教学策略,创设成功机会
  
  学习动机理论中有一种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人既有趋向成功的需要,也有避免失败的需要,对 高成就需要的学生而言,失败会增加他们的动机,成功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动机;避免失败需要的学生则相反,成功会增加他们的动机,而失败会降低他们的动机,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因为个体的动机是建立在他先前形成的对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信念基础上的,学生在开始某个学习活动前,首先会建立对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在这一信念基础上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试想,对于一个在初中时屡考屡败的学生,怎么可能会有积极的情绪来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策略,比如,针对中职学生大多计算能力低下这一特点,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使用计数器来辅助计算,而且应教给学生使用计数器的方法,这样做至少可以避免学生因对计算没有信心而放弃解题;又如,针对中职学生大多概念不清、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轻形式,多用直觉猜想少用演绎推理,等等;再如,针对班级中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应及时把握住学生在问题回答中的正确信息,并加以有力的肯定,当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肯定,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时,必定会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四、注重学习过程。改变评价模式
  
  学生自进入学校就必须经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而我国的考试又具有太强的比较和淘汰功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从中考中被淘汰出来的学生,因此,中职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考试有一种惧怕和排斥心理,如果教师仍然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无疑绝对不利于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卜的发展,又由于职高教育不是升学教育,而是就业准备教育,故职高数学教学评价就不应以甄别、选拔为主,而应以激励、发展为主,因此,有必要改变评价模式,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的数学评价应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为主转为形成性评价,将学习过程列入评价系统并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给的评分总要包括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包含着对好几种劳动的评定——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以及实际作业……这样,学生也明白,他的任何活动都逃不出我的注意,”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把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都置于评价、反馈、矫正和调控的视野中,这种评价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出勤、纪律、课堂参与情况、作业上交及质量一并记入期末总评,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日常积累,完成得好的加分,否则扣分,占期末总评的40%,另外,单元小测验与期末考试各占30%,实验证明,这样做不仅便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家管仲曾经告诫:“一年之计,莫若树符;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百年之计,莫若树人,”教育是长期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对待数学学习困难的中职学生来说,更需如此,他们如晚熟的果实,只要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去等待,就必定会有醉人的芬芳!
其他文献
【摘要】 丰富的探究活动为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锻炼机会并促进了学生自发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发现、探究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创造的喜悦.   【关键词】 初中数学;参与    一、着眼学科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初中数学不仅是学生对于概念、定理、公理的学习与巩固的过程,也是对数学这门思维科学的认知与热爱的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举措,努
【摘要】數学教师必须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方案.设计数学课内探究活动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在课堂上实施;要有明确的指向性,通过活动掌握数学知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一定的趣味性;课内探究活动还应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方案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去创造性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上好习题课,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习题课可对原来学过的内容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对原来学过的方法能更灵活、更巧妙地应用,可使学生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宽,  [关键词]学生;习题课;学习;高等数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提
“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
【摘要】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复习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将知识点系统化和条理化,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巧记妙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复习教学的效率,真正达到减压减负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复习;教学方法     复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呢?笔者认为,一节数学复习课应大体上包含如下几个环节:  一、注重以课本为主  复习的第一
【摘要】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让学生在“做”中求发展,在“做”中求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更明确地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相并列的学习领域.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实践活动;潜能    数学实践活动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新課程改革提出在高中数学课堂应该注重构建,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我发现、探索中,总结数学规律,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新的教材内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与同学一起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将数学问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拓展解题思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下文中,将针对《用二分
感受了太多的所谓有“数学味”的课堂深陷在从抽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之中,形象成了没有数学味的代名词,这是数学教学的另一种怪圈.   亚里士多德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可能思考. 诺贝尔奖项中有生物奖、化学奖、物理奖等,单单没有数学奖,据说诺贝尔生前认为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没有实用价值,所以没有设置数学奖. 古人有“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文以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事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