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浪淘沙,淘出了一个郭川
他独自远航,历经138天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大风大浪,历经海上各种极端恶劣天气铺天压境,历经汪洋大海中一叶扁舟无尽的孤独,他回来了。
郭川成功了。独自一人,以40英尺的小型帆船,没有任何能源动力,纯靠自然风力,并且完全不接受岸上任何物资补给,138天连续在大海上航行不着陆。从青岛出发,穿越太平洋,横跨大西洋,北上印度洋,穿越台湾海峡,以消瘦憔悴、减了16斤的状态回到青岛,然而精神上显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环绕了地球整整一圈。这是人力的胜利,是人类重温自然力时代的伟大历程。
郭川,青岛人,1989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控制专业硕士毕业,随后到北京大学进修MBA,后任职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宇航部,参与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工作。
彼时的郭川,还是一个坐镇在卫星发射室里的一个科技人员。
他的冒险精神初现于1990年。当时,郭川开始迷上户外滑雪,并且一发不可收地开始迷上各种类型的冒险运动——滑雪,滑翔伞,滑水,到沙漠开飞机,到菲律宾潜水,到澳大利亚滑翔……
或许自小生于青岛,海的壮观让他早萌探险之心,或许因在北航读书时遥望茫茫星际感到宇宙的苍茫未知,郭川对于自然界冒险运动富有天分,心向往之。
2008年青岛举办奥帆赛,郭川再度与新的冒险运动结缘一远洋帆船。
中国海岸线漫长,延绵几万里,可是海上冒险精神似乎从来不是中国人的基因。因此即便在沿海大市青岛,在2008年以前,远洋帆船运动起点几乎为零。而郭川“听从心灵的呼唤”,走向大海,自然就成为了中国在这一项目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在法国自费接受专业训练、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郭川成了一名职业帆船手。看天识云,驾驭海浪,操控船只,海上生存能力炉火纯青。
2008年,郭川经历了最大的一道坎。在海上,他忽然精神全面崩溃,全身肌肉僵硬,不言语,失眠,自闭,趟在床上只想着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甚至整个人生,是否没有任何意义?
通过电话沟通,私人医生告诉他,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建议必须立即终止比赛,上岸治疗。
不过郭川在隐隐之中感到,如果这一刻放弃,将导致今后长期的心理阴影,永难克服。凭着意念,他居然坚持了下来,硬是撑到岸边。
经过这道坎,郭川焕然新生,内心无比强大,对于海洋的恐惧也完全克服。
2012年10月4日,郭川乘坐帆船抵达钓鱼岛海域,日本海上保安厅出动6艘巡逻船和多艘直升飞机企图进行包抄夹击,关键时刻,郭川得到中国渔政船“舟山号”和“201号”的接应,顺利地离开了钓鱼岛海域。
2012年11月18日,郭川正式从青岛出发,开始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向世界纪录发起挑战。
重温人类先祖的岁月
人类在现代都市生活太久了。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手起家,忘记了早期人类面对伟大自然力感到茫然无助却依然奋起抗争。
不过,有时人们也会尝试着以各种方式重温那个年代。比如写小说,18世纪英国一篇脍炙人口的探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让安定的人们涌起对探险的激动。实际上从15到18世纪,整个西方都在“漂,流”当中,在“漂流”中,他们发现了美洲,发现了澳大利亚,发现了黄金和矿藏,锻造出强大的科学技术能力。因此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海洋精神”归入西方民族的核心价值,区别于老成持重的东方文化。
当海洋的时代到来,中国是否应当重新思索东方保守内陆文化所带来的局限性,并以海洋探险精神作为民族性格弊病的一种补充,形成更为殛陴的民族性格?青岛的地域文化价值或许就在于此,齐文化与鲁文化当齐头并进。
郭川航行期间,岸上的团队记录了他的一切:
“2012年12月3日,船上雷达系统出现故障,无法修复,郭川不得不剪断雷达的电缆并彻底放弃对它的使用。12月27日,青岛号大前帆突然发生破损,帆坠落水中,郭川紧急将船停住,在漆黑的夜里花费一个多小时把帆从水中捞起。
2013年1月7日,大三角帆的卷帆器意外发生故障,导致帆的一条边被撕裂,暂时无法使用,郭川不得不临时换上小球帆替代。2月25日,青岛号开始掉头北上,舱内的柴油发电机出现故障,经过紧张检修后恢复正常。”
这些记录,让人读了心寒。海上独行,艰险万分。
“这会还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转眼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郭川说,因此他每次睡觉只能睡20分钟,在浅浅入梦20分钟后,闹钟强制唤醒,随即仔细观测天气,检测仪器,确保完全安全之后,才能再度入眠20分钟,然后再唤醒,反复如此,持续138天。
郭川的年夜饭是一包冷冻脱水食品、一袋腊肠、一瓶白酒、一盒罐头,这几乎是138天旅程里最为丰盛的晚餐,大多数时间里,郭川只能吃冷冻脱水食物——一种方便航海携带的糊状食物,吃多了就会难以下咽,因此郭川也常处于极其饥饿但吃不下食物的境地。
合恩角是美洲大陆最南端,堪称世界上海况最恶劣的航道。由于风暴异常、海水冰冷,历史上曾有500多艘船只在合恩角沉没,两万余人葬身海底,被航海界称为“海上坟场”。郭川顶着极大的自然环境压力和精神压力,在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的情况下,顺利绕过了合恩角。他还向海中投入了一个红牛漂流瓶,里面藏着一张纸条:“我是一名中国水手,我正在环球航行。”
在旅途的后半程,郭川开始吃不下东西,无法睡觉。但郭川说,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难受的是茫茫大海带给他的一种绝望。“当你行至大洋中间遥望故乡,那种遥远会把你的心绞碎;当回到台湾海峡时,看似离家很近了,但就是到不了,同样会令人沮丧、绝望。”岸上的郭川回忆海上,依然感到辛酸。
风萧萧兮易水寒
一方水土出一方人。 余秋雨说,在两千年多前,古老山东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鲁文化和齐文化,然而历史选择了鲁文化,华夏文明选择了孔孟思想。
在两千多年以后,更有海洋特质的齐文化,是否应当重新崛起?
海洋给沿海人民一种性格:英勇无惧。与内陆民性的内敛、持重、中庸和保守不同,沿海民性更具有一往无前的创新开拓精神。
记者问,为什么要去航海?
郭川说,这个问题就类似于问登山者为什么要登山,他们会说“因为山在那里”,问一个老外为什么航海,他会说“这是我整个的人生,我没法回答你”。而对于郭川自己而言,“这项运动能让我分泌肾上腺素,当你在海上遇到风暴,你通过思考和操作去征服它,真的能产生一种快感,而且能使人上瘾。”
“我在航程中经常五六天不睡觉,没办法,大风大浪,无形的对手就在那个地方,天气在跟你作对,你要调动你所有的智慧、精力,全神贯注地去对付它。”郭川说。
这让人顿悟为何海洋民族如英国、日本大多性格强悍,也令人顿悟胶东的民风为何与鲁西的民风完全不同。
因为出海就是冒险,常出海就能培育出强大的冒险精神。不要觉得郭川平安归来,就低估航海事故的发生概率。“这次能成功非常不容易,自己都难以相信,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配合,成功的概率只有三成,今后即使再挑战,也不奢求一直能成功。”
每次郭川出海,妻子都要其保证“一定回来”,得到这个保证之后,家人才忐忑不安地送行。而对于郭川来说,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势,或许正是一个男人最为向往的。
著名学者余秋雨对海洋文明有独特见解。
他说,是海洋探险,让西方人获得了强大的科技实力。“航船需要科学,航海者对天文地理都要非常熟悉。连哥伦布都要研究天文学,研究无数的学问,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机械学,才能出海。”
他说,是海洋探险,让西方人获得了强大的创新动力。“航行者要寻找新的地方,寻找新的码头,寻找新的彼岸,一切都是新的,要寻找新的航速和航线,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在不同的季风和洋流的情况下,远航者不能靠复古的、传统的东西,而是每时每刻都用自己的生命走在创造的第一线。”
从科学技术,到创新精神,海洋文化的价值似乎已经上升到极高层次。
正在经历重整、即将走向复兴的中华文化,在保持温和的同时,是否也需要强悍的海洋精神作为补充呢?
他独自远航,历经138天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大风大浪,历经海上各种极端恶劣天气铺天压境,历经汪洋大海中一叶扁舟无尽的孤独,他回来了。
郭川成功了。独自一人,以40英尺的小型帆船,没有任何能源动力,纯靠自然风力,并且完全不接受岸上任何物资补给,138天连续在大海上航行不着陆。从青岛出发,穿越太平洋,横跨大西洋,北上印度洋,穿越台湾海峡,以消瘦憔悴、减了16斤的状态回到青岛,然而精神上显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环绕了地球整整一圈。这是人力的胜利,是人类重温自然力时代的伟大历程。
郭川,青岛人,1989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控制专业硕士毕业,随后到北京大学进修MBA,后任职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宇航部,参与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工作。
彼时的郭川,还是一个坐镇在卫星发射室里的一个科技人员。
他的冒险精神初现于1990年。当时,郭川开始迷上户外滑雪,并且一发不可收地开始迷上各种类型的冒险运动——滑雪,滑翔伞,滑水,到沙漠开飞机,到菲律宾潜水,到澳大利亚滑翔……
或许自小生于青岛,海的壮观让他早萌探险之心,或许因在北航读书时遥望茫茫星际感到宇宙的苍茫未知,郭川对于自然界冒险运动富有天分,心向往之。
2008年青岛举办奥帆赛,郭川再度与新的冒险运动结缘一远洋帆船。
中国海岸线漫长,延绵几万里,可是海上冒险精神似乎从来不是中国人的基因。因此即便在沿海大市青岛,在2008年以前,远洋帆船运动起点几乎为零。而郭川“听从心灵的呼唤”,走向大海,自然就成为了中国在这一项目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在法国自费接受专业训练、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郭川成了一名职业帆船手。看天识云,驾驭海浪,操控船只,海上生存能力炉火纯青。
2008年,郭川经历了最大的一道坎。在海上,他忽然精神全面崩溃,全身肌肉僵硬,不言语,失眠,自闭,趟在床上只想着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甚至整个人生,是否没有任何意义?
通过电话沟通,私人医生告诉他,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建议必须立即终止比赛,上岸治疗。
不过郭川在隐隐之中感到,如果这一刻放弃,将导致今后长期的心理阴影,永难克服。凭着意念,他居然坚持了下来,硬是撑到岸边。
经过这道坎,郭川焕然新生,内心无比强大,对于海洋的恐惧也完全克服。
2012年10月4日,郭川乘坐帆船抵达钓鱼岛海域,日本海上保安厅出动6艘巡逻船和多艘直升飞机企图进行包抄夹击,关键时刻,郭川得到中国渔政船“舟山号”和“201号”的接应,顺利地离开了钓鱼岛海域。
2012年11月18日,郭川正式从青岛出发,开始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向世界纪录发起挑战。
重温人类先祖的岁月
人类在现代都市生活太久了。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手起家,忘记了早期人类面对伟大自然力感到茫然无助却依然奋起抗争。
不过,有时人们也会尝试着以各种方式重温那个年代。比如写小说,18世纪英国一篇脍炙人口的探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让安定的人们涌起对探险的激动。实际上从15到18世纪,整个西方都在“漂,流”当中,在“漂流”中,他们发现了美洲,发现了澳大利亚,发现了黄金和矿藏,锻造出强大的科学技术能力。因此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海洋精神”归入西方民族的核心价值,区别于老成持重的东方文化。
当海洋的时代到来,中国是否应当重新思索东方保守内陆文化所带来的局限性,并以海洋探险精神作为民族性格弊病的一种补充,形成更为殛陴的民族性格?青岛的地域文化价值或许就在于此,齐文化与鲁文化当齐头并进。
郭川航行期间,岸上的团队记录了他的一切:
“2012年12月3日,船上雷达系统出现故障,无法修复,郭川不得不剪断雷达的电缆并彻底放弃对它的使用。12月27日,青岛号大前帆突然发生破损,帆坠落水中,郭川紧急将船停住,在漆黑的夜里花费一个多小时把帆从水中捞起。
2013年1月7日,大三角帆的卷帆器意外发生故障,导致帆的一条边被撕裂,暂时无法使用,郭川不得不临时换上小球帆替代。2月25日,青岛号开始掉头北上,舱内的柴油发电机出现故障,经过紧张检修后恢复正常。”
这些记录,让人读了心寒。海上独行,艰险万分。
“这会还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转眼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郭川说,因此他每次睡觉只能睡20分钟,在浅浅入梦20分钟后,闹钟强制唤醒,随即仔细观测天气,检测仪器,确保完全安全之后,才能再度入眠20分钟,然后再唤醒,反复如此,持续138天。
郭川的年夜饭是一包冷冻脱水食品、一袋腊肠、一瓶白酒、一盒罐头,这几乎是138天旅程里最为丰盛的晚餐,大多数时间里,郭川只能吃冷冻脱水食物——一种方便航海携带的糊状食物,吃多了就会难以下咽,因此郭川也常处于极其饥饿但吃不下食物的境地。
合恩角是美洲大陆最南端,堪称世界上海况最恶劣的航道。由于风暴异常、海水冰冷,历史上曾有500多艘船只在合恩角沉没,两万余人葬身海底,被航海界称为“海上坟场”。郭川顶着极大的自然环境压力和精神压力,在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的情况下,顺利绕过了合恩角。他还向海中投入了一个红牛漂流瓶,里面藏着一张纸条:“我是一名中国水手,我正在环球航行。”
在旅途的后半程,郭川开始吃不下东西,无法睡觉。但郭川说,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难受的是茫茫大海带给他的一种绝望。“当你行至大洋中间遥望故乡,那种遥远会把你的心绞碎;当回到台湾海峡时,看似离家很近了,但就是到不了,同样会令人沮丧、绝望。”岸上的郭川回忆海上,依然感到辛酸。
风萧萧兮易水寒
一方水土出一方人。 余秋雨说,在两千年多前,古老山东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鲁文化和齐文化,然而历史选择了鲁文化,华夏文明选择了孔孟思想。
在两千多年以后,更有海洋特质的齐文化,是否应当重新崛起?
海洋给沿海人民一种性格:英勇无惧。与内陆民性的内敛、持重、中庸和保守不同,沿海民性更具有一往无前的创新开拓精神。
记者问,为什么要去航海?
郭川说,这个问题就类似于问登山者为什么要登山,他们会说“因为山在那里”,问一个老外为什么航海,他会说“这是我整个的人生,我没法回答你”。而对于郭川自己而言,“这项运动能让我分泌肾上腺素,当你在海上遇到风暴,你通过思考和操作去征服它,真的能产生一种快感,而且能使人上瘾。”
“我在航程中经常五六天不睡觉,没办法,大风大浪,无形的对手就在那个地方,天气在跟你作对,你要调动你所有的智慧、精力,全神贯注地去对付它。”郭川说。
这让人顿悟为何海洋民族如英国、日本大多性格强悍,也令人顿悟胶东的民风为何与鲁西的民风完全不同。
因为出海就是冒险,常出海就能培育出强大的冒险精神。不要觉得郭川平安归来,就低估航海事故的发生概率。“这次能成功非常不容易,自己都难以相信,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配合,成功的概率只有三成,今后即使再挑战,也不奢求一直能成功。”
每次郭川出海,妻子都要其保证“一定回来”,得到这个保证之后,家人才忐忑不安地送行。而对于郭川来说,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势,或许正是一个男人最为向往的。
著名学者余秋雨对海洋文明有独特见解。
他说,是海洋探险,让西方人获得了强大的科技实力。“航船需要科学,航海者对天文地理都要非常熟悉。连哥伦布都要研究天文学,研究无数的学问,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机械学,才能出海。”
他说,是海洋探险,让西方人获得了强大的创新动力。“航行者要寻找新的地方,寻找新的码头,寻找新的彼岸,一切都是新的,要寻找新的航速和航线,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在不同的季风和洋流的情况下,远航者不能靠复古的、传统的东西,而是每时每刻都用自己的生命走在创造的第一线。”
从科学技术,到创新精神,海洋文化的价值似乎已经上升到极高层次。
正在经历重整、即将走向复兴的中华文化,在保持温和的同时,是否也需要强悍的海洋精神作为补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