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果没有系列的物理概念作为基础,物理学的体系就无法形成。要想使学生学好初中物理,首先是要学好概念。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听得懂,做不来”,症结之一是物理概念没学好。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孤零零地使学生知道或记住概念文字表述,只是背诵现成的结论;而没有搞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是不可能达到“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要求的。我综合几年来的教学心得,认为如果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能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一、从概念的形成上使学生深刻认识概念
学生认识概念的过程,应该具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巴甫洛夫曾说过:“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的支持,就不能使鸟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不能腾飞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心机”。要形成概念,首先应该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然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对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形成概念的教学。
1.创设认识感性材料的环境
(1)运用实验
运用实验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学生的情绪变为学习的动力。
例如,学习“大气压”的概念,如果只简单地演示纸片盖水杯的实验,就无什么悬念,我是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的: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 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然后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再将那只蛋置于瓶口上,他们惊奇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入瓶中。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与好奇。在此基础上,自然就引出“大气压”这一概念。又如学习“摩擦起电”这一节课时,我事先准备了两根橡胶棒,一根是带了电,另一根不带电,我先用带电的一根橡胶棒去靠近一个同学的头发,大家看见头发马上被吸引起来,然后我用另一根不带电的橡胶棒也去靠近该同学的头发,于是大家就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然后我又将那根不带电的橡胶棒和毛皮摩擦使之也带上电再去靠近该同学的头发,大家自然就总结出刚才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这时我顺势推出“摩擦起电”这一概念,学生对“摩擦起电”这一概念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如果能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来引入概念。例如学习“力”的概念时,可以从两方面举例,一是从人力——手推车、拉锯、提水捅,脚踢毯子等人体肌肉紧张的感觉中获得对力的初步认识;二是从物力——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吊起货物等事例,激发学生想象,达到扩展力的概念的目的。
2.进行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没有让学生同时参与思考分析,学生是不可能把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联系起来的。所以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初步的概念。例如,在刚才举例的“大气压”的演示实验中,鸡蛋被瓶子“吞入”后,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再顺次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①瓶内没燃烧棉花时,瓶内和瓶外气体有无不同?
②瓶内棉花燃烧片刻后,瓶内和瓶外气体有无不同?
③不同在哪里?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在我适当的引导下,经过讨论,对大气压的认识便自然地由现象上升到科学抽象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杠杆”的概念时,我是引导学生这样分祈的:
①跷跷板:直的、硬棒、受力绕固定转动
②抽水机柄:弯曲、硬捧、受力绕固定点转动
③瓶盖起子:弯曲、硬棒、受力绕固定点转动
在此分析下,概括共同特征:硬棒受力绕固定点转动,再用精练的文字归纳出“杠杆”的概念。
二、通过运用掌握概念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可说对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认识,但认识运动并不是就完结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
例1:在学习了”惯性”概念以后,提问学生:如果匀速前进的车厢里有一个人手拿一个苹果竖直向上抛出,问最后会落到哪里?
例2:学过“电阻”的概念以后,问:通过导体的电流为1A时,测得它的电阻为2Ω,现在若让导体通过的电流为2A,则其电阻为多大?
例3:学过“浮力”概念后,问:一块石头沉入水池底部,石头有无受到浮力?
这样,通过运用,学生在具体与抽象反复结合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就会不断加深。
总而言之,我认为概念教学应具备由特殊认识到一般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才能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第三中学)
一、从概念的形成上使学生深刻认识概念
学生认识概念的过程,应该具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巴甫洛夫曾说过:“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的支持,就不能使鸟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不能腾飞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心机”。要形成概念,首先应该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然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对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形成概念的教学。
1.创设认识感性材料的环境
(1)运用实验
运用实验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学生的情绪变为学习的动力。
例如,学习“大气压”的概念,如果只简单地演示纸片盖水杯的实验,就无什么悬念,我是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的: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 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然后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再将那只蛋置于瓶口上,他们惊奇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入瓶中。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与好奇。在此基础上,自然就引出“大气压”这一概念。又如学习“摩擦起电”这一节课时,我事先准备了两根橡胶棒,一根是带了电,另一根不带电,我先用带电的一根橡胶棒去靠近一个同学的头发,大家看见头发马上被吸引起来,然后我用另一根不带电的橡胶棒也去靠近该同学的头发,于是大家就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然后我又将那根不带电的橡胶棒和毛皮摩擦使之也带上电再去靠近该同学的头发,大家自然就总结出刚才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这时我顺势推出“摩擦起电”这一概念,学生对“摩擦起电”这一概念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如果能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来引入概念。例如学习“力”的概念时,可以从两方面举例,一是从人力——手推车、拉锯、提水捅,脚踢毯子等人体肌肉紧张的感觉中获得对力的初步认识;二是从物力——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吊起货物等事例,激发学生想象,达到扩展力的概念的目的。
2.进行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没有让学生同时参与思考分析,学生是不可能把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联系起来的。所以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初步的概念。例如,在刚才举例的“大气压”的演示实验中,鸡蛋被瓶子“吞入”后,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再顺次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①瓶内没燃烧棉花时,瓶内和瓶外气体有无不同?
②瓶内棉花燃烧片刻后,瓶内和瓶外气体有无不同?
③不同在哪里?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在我适当的引导下,经过讨论,对大气压的认识便自然地由现象上升到科学抽象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杠杆”的概念时,我是引导学生这样分祈的:
①跷跷板:直的、硬棒、受力绕固定转动
②抽水机柄:弯曲、硬捧、受力绕固定点转动
③瓶盖起子:弯曲、硬棒、受力绕固定点转动
在此分析下,概括共同特征:硬棒受力绕固定点转动,再用精练的文字归纳出“杠杆”的概念。
二、通过运用掌握概念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可说对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认识,但认识运动并不是就完结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
例1:在学习了”惯性”概念以后,提问学生:如果匀速前进的车厢里有一个人手拿一个苹果竖直向上抛出,问最后会落到哪里?
例2:学过“电阻”的概念以后,问:通过导体的电流为1A时,测得它的电阻为2Ω,现在若让导体通过的电流为2A,则其电阻为多大?
例3:学过“浮力”概念后,问:一块石头沉入水池底部,石头有无受到浮力?
这样,通过运用,学生在具体与抽象反复结合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就会不断加深。
总而言之,我认为概念教学应具备由特殊认识到一般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才能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