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老太绝活救助400个下岗职工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十岁,退休后的老人,闲赋在家,种花养草,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只求得体健家康。
  六十岁,退而不休的她,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苦心创业,免费授艺,靠绝活声名远扬。
  然而,编者在此推崇的不仅仅是她晚年创业的可贵精神,更是这位老人源自内心深处令人无不赞叹和感动的善良。在怀念雷锋的日子里,读到她的事迹,让我们的心感到非常温暖。
  
  这是一个恩重如山、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这么一位传奇老人,在她租来的两间老屋墙上,挂满了一面又一面写着诸如“救命之恩”之类的金字锦旗,锦旗是一位又一位下岗职工送来的。是什么原因能让他们如此感恩这位陌生的老太太呢?
  
  65岁西安学艺
  老太太名叫芦彩文,1924年生于河南滑县。在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幼小的她牵着双目失明的母亲沿街乞讨。18岁那年她讨饭到山西,同放牛娃苗新德结了婚。不久,丈夫远离家门投奔了八路军。直到1949年,在战争中光荣负伤的丈夫才回到她的身边(丈夫被定为三级伤残)。从此,夫妇俩定居河南省新乡市开始了贫寒而又安稳的生活。
  60岁那年,芦彩文从市百货供应站退休,由于生育较晚,儿女还在上大学。仅凭自己和老伴的一点退休金供养孩子维持生计,根本不够花。于是,她想做点小本生意。经过一番考察,她决定卖凉皮,然而每到一家店前求艺,都被拒绝。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谁肯教她!
  看来只有异地求艺了。1989年8月,65岁的芦彩文背起包袱远赴西安。西安的凉皮店很多,同样没人教她。磨破嘴皮,最后总算以2000元的高价与一家店主谈妥,店主答应教她真功夫。
  学成回家,芦彩文在市环城南街支起了小摊,一边卖,一边琢磨各种生意经。由于她家凉皮那与众不同的好口味以及她热情、诚信和勤劳的经营,生意做得相当红火,刚开始每天就能挣100多元呢!
  丈夫姓苗,老太太把自己的凉皮命名为“苗记”。生意做大了,“苗记”随之名声远播,每天回头客和慕名而来的人非常多,还创下一天卖800多碗的纪录。到1997年底,芦老太足足赚了七八万元。拿着钱,她盖了楼房,买了家电,70多岁满是皱纹的脸上时常挂满笑容。
  
  10万份免费授艺传单
  然而,一对下岗夫妇却改变了芦老太以后的生活。
  那是1998年8月一个闷热的早晨,芦老太刚摆好摊子,一阵吵骂声传来。“走,离婚去,日子没法过了!”近处,一名头发零乱的女人推拉着自己的男人,声音歇斯底里。“离就离……”男人一脸怒气。夫妇俩背后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芦老太一向“好管闲事”,这次也不例外。“闺女,有啥想不开,非闹离婚不可,说给大娘听听!”
  原来这对夫妻双双下岗,失去了生活来源,俩人便常常为供养孩子、打理生计的事互相抱怨,口角频发。
  “要不,你们跟我学做凉皮吧,起码有碗饭吃。”芦老太边说边调制了两碗凉皮,“你们先尝尝我的手艺,保证有钱赚!”
  “学做凉皮?”小王一脸疑惑,“大娘,这可是您的绝活儿啊!再说,俺也交不起学费。”芦老太听后一摆手:“啥费不费的,大娘就想帮帮你们!”
  第二天,王新利夫妇成了芦老太的上门弟子,学习和面、做皮、配料,芦老太连自己的看家本领都展示了出来。半个月后,王新利夫妇出师后便做起了凉皮生意。不到两年,夫妻俩便赚了3万多,是他们过去好几年工资的总和。有钱后,二人把儿子送到名牌学校读书,又买了一辆本田摩托车。再后来丈夫买了辆车跑起了出租,这小家生活过得相当舒心。然而,当这对夫妻多次当门道谢时,芦老太都拒不收任何礼物。
  帮助了第一对徒弟,芦老太就暗自思忖:近些日子下岗职工很多,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日子很难过,要不办一个技艺传授部,帮他们一把……说干就干,芦老太到市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苗记小吃技艺传授部,又在街头散发了10万份宣传单——“凡是下岗职工、残疾退伍军人等生活特别困难的,一律免费包教包会,免费提供吃住。”
  传单发出去后立刻引起轰动。因苗记小吃在当地名声很大,可是一听说苗记要免费培训,还包吃包住,很多人都不甚理解,还有人认为芦老太在耍圈套。
  
  授艺同时教做人
  李金凤,河南延津县人,下岗多年。1999年一场洪水淹没了她的家。她牵着年幼的孩子,跟着多病的丈夫流落到新乡街头,看到“苗记”免费授艺的传单,就走进了芦大娘的家。住下当夜,芦老太就手把手地教她和面、掺水、做皮。1周后李金凤学会了全部手艺。临别时,芦大娘掏出50元钱给她当路费,李金凤泪流不止。她回到延津县支起了凉皮摊,生意兴隆,每天能挣到100多元。饮水思源,她没忘芦娘之恩,便送上一面锦旗,上书:“洪水无情人有情,苗记大娘送温情。”
  “让每一个徒弟不仅学艺,还要学会做人。”这是芦老太常念叨的一句话。
  30岁的易军(化名)家住新乡市,1998年8月下岗后,媳妇看他哪里都不顺眼,他也只能忍气吞声。生活无望的易军找到了芦老太,老人拍拍他的肩说:“别光怪媳妇,小伙子,好好学艺,有了钱,生活稳定了,家里就少生气啦!”
  学到手艺后,易军远赴四川开了一家小吃店,两年光景竟赚了10多万。有了钱,想起以前媳妇不让上床的屈辱,他决定离婚,便给芦老太打了个电话,谁知刚说出离婚的意思,老人就骂开了,说他忘恩负义,有了俩臭钱,尾巴就翘天上去了。被骂后,易军反而感到浑身舒畅,摸了摸脑袋说:“咳,差点犯了一个大错!”
  “艺精人品更要精。”这是老太太的一句口头禅。每收一个徒弟前,她都要明确一条“家规”:今后做生意绝对不准掺杂化学物质,否则断绝师徒关系。
  
  收劳改释放人员为徒
  芦老太起初仅向下岗职工和残疾退伍军人免费授艺,后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她免费授艺的对象也就越来越多了。
  司爱军原是新乡市一家水泥厂的职工,1994年4月,21岁的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6年。等他从大墙内走出时,已经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新乡火车站,他捡起一张宣传单,不禁眼睛一亮:免费传授凉皮技艺!见到芦老太,他将情况如实相告。芦老太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还年轻,今后要好好走路啊!”司爱军问老人愿不愿意收他为徒,老太说:“孩子,谁不要你,我也得要你,要不你还会出事儿。好好干,挣钱后娶个媳妇,别忘了请我喝喜酒……”
  收下一个劳改释放人员当徒弟,这事在家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芦老太一拍桌子:“年轻人谁不犯错误?改了就好,我看这孩子能学好!”收司爱军为徒后,芦老太在授艺的同时,更注意育人。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他讲人生道理,把小伙子感动得泪水涟涟。小伙子悟性很高,一周后就能单独出摊了,但老太太还是多次亲临指导。望着徒弟用汗水换来的一元、两元钱,她打心眼里高兴。
  
  400多名徒弟耗去她5万余元积蓄
  2001年1月,因城市改造,芦老太的两层小楼要拆,按照政府的安置计划,他们得暂时搬至郊区。这下可急坏了老人:郊区那么远,今后来学艺的人怎么能找得到我的家呢?于是,她在市中心租下两间拥挤的房子,每月付300元租金,继续为他人免费授艺。
  做凉皮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徒弟们刚开始学时,米、面、油浪费很大,做出来的大多是废品。每位学员从开始学艺到出师,一般要浪费价值105元的原料。芦老太授艺不仅包吃住,还赠送给11位徒弟返程车费。授艺以来,老人倒贴了5万多元积蓄,免费收了410多位下岗职工,帮助他们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另外还收下了包括退伍军人、劳改释放人员等在内的其他几十个徒弟。
  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朗。2009年9月报考了“新乡市老年干部大学”,并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尽孝养老方式中,有一种长期忽视老年人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方式,这就是将年老的父母亲分开抚养。在这种养老方式中,由于承担抚养的子女恪尽孝道,敬老爱老,表面看来确实无可厚非,可是,这样的养老尽孝方式却忽略了老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为了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愉悦,老年夫妻是不能“拆”的。  将老年父母分开抚养,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抚养方式,是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并尽量减少子女的负担和纠纷。
期刊
1906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发现了一名女性患者,这名患者只有51岁,但具有着明显的进行性痴呆表现,1910年,在阿茨海默首次向世界公布他的研究成果后,这种进行性的痴呆按惯例被命名为阿茨海默病。而此时,在遥远的东方,人们依旧习惯性的把这些痴痴呆呆的老人们戏称为“老糊涂”,近些年大家知道了这是病,叫老年痴呆症。  这种被中国人称作“老糊涂”的疾病,随着老龄化的步步紧逼,正渐渐走向大众。已经步
期刊
1.经常忘事,且事后回忆不起来,甚至否认存在记忆障碍,却常因记忆差而影响工作生活。  是 □ 否 □  2.难以胜任家务。想帮着做家务,却越帮越忙。  是 □ 否 □  3.语言出现问题。忘记单个词或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替代,旁人无法理解你表达的意思,有时会叫不出常用物体的名称。  是 □ 否 □  4.时间和地点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的路上也会迷路,有时会找不到家,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记不住年份、月份
期刊
核心提示:痴呆通常是一种慢性起病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全面的智能损害为特点,表现为记忆、计算、思维、语言、定向力和情感障碍以及人格的改变。患上这种疾病的人通常都是老人(>65岁),医学上又称之为“老年期痴呆”,民间笼统地称之为“老年痴呆”。    “老糊涂”就一定是老年痴呆吗?  在门诊,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两种极端的现象:常常有一些老人因记忆力下降而担心自己患上了“老年痴呆”,而子女一发现父母“
期刊
洪晃是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著名作家章含之的女儿、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前妻。50岁的洪晃现任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I LOOK世界都市》杂志出版人、《名牌世界·乐》杂志策划人、《SEVENTEEN青春一族》杂志出版人……被称为“中国时尚教母”, 更有网友称“洪晃显赫的出身和在婚姻上果敢的抉择,绝对让她成为当下中国文化领域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事业:从优秀到卓越  洪晃觉得虽然生长于一个有
期刊
杨代蒂,出生于1923年,彝族,四川雷波人,是第一、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我国当年为数不多的女土司中今天唯一健在的一位;她亲身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经历了从奴隶主、女土司到国家干部、人大代表的转变。她富有传奇的一生,折射出了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在重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性变迁。    邓小平常到西南各代表团  一届全国人大凉山州共有9名代表,其中有6人为彝族上层爱国人士。我的舅舅安登银也
期刊
有些男人不管拥有多少女人,都无法满足,仍觉得匮乏,这似乎是一个悲剧,人生永无圆满状态,他的女人们尤其不幸。《华丽年代》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男主角是万众瞩目的导演,他有一个美丽端庄的明星妻子,为他甘愿退居幕后;他有一个热情痴狂的情妇,为他甘愿背叛丈夫;他还有个如同缪思女神的心灵挚爱;对他倾心崇拜的女记者粉丝,他对这些女人予取予求,却仍陷在创作与人生的瓶颈中,无法突围。   因为,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
期刊
方光宇,安徽人,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曾经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天津市人大代表。回忆起参加首届政协会议的经历,已经85岁高龄的她,有着像女学生一样羞怯的笑容,“每当翻看这本珍贵的纪念刊,那些曾使我激动、使我深受教育的件件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我当时还是一个不满22岁的在校学生,能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在我国民主革命中作出贡献的解放军和
期刊
首届“两会”代表的“两会”记忆    核心提示:每年三月的全国“两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世瞩目,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如今的世界观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扇窗口。探寻“两会”的成长轨迹,描绘“两会”的绚丽篇章,不得不触摸首届“两会”的历史脉搏,聆听首届代表的亲历记忆。如今健在的代表已经屈指可数,他们曾经与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每一个人都为我国民主政治的
期刊
到了规定的年龄,该退休的都得退休,不管你当不当官,不管你官有多大,谁也绕不过这座“奈何桥”。    退休是人生的分水岭。退休之后,一切都与从前不一样: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节奏、生活的待遇、你与别人的关系、别人与你的关系等等,都与从前不一样,而且,总体说都不如从前。因此,虽说人人都知道“终究会有这一天”,但在“这一天”还没有到来时,谁也不愿去想它,尤其为官者,官越大越不愿去想它,因为“退”就意味着“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