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十岁,退休后的老人,闲赋在家,种花养草,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只求得体健家康。
六十岁,退而不休的她,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苦心创业,免费授艺,靠绝活声名远扬。
然而,编者在此推崇的不仅仅是她晚年创业的可贵精神,更是这位老人源自内心深处令人无不赞叹和感动的善良。在怀念雷锋的日子里,读到她的事迹,让我们的心感到非常温暖。
这是一个恩重如山、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这么一位传奇老人,在她租来的两间老屋墙上,挂满了一面又一面写着诸如“救命之恩”之类的金字锦旗,锦旗是一位又一位下岗职工送来的。是什么原因能让他们如此感恩这位陌生的老太太呢?
65岁西安学艺
老太太名叫芦彩文,1924年生于河南滑县。在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幼小的她牵着双目失明的母亲沿街乞讨。18岁那年她讨饭到山西,同放牛娃苗新德结了婚。不久,丈夫远离家门投奔了八路军。直到1949年,在战争中光荣负伤的丈夫才回到她的身边(丈夫被定为三级伤残)。从此,夫妇俩定居河南省新乡市开始了贫寒而又安稳的生活。
60岁那年,芦彩文从市百货供应站退休,由于生育较晚,儿女还在上大学。仅凭自己和老伴的一点退休金供养孩子维持生计,根本不够花。于是,她想做点小本生意。经过一番考察,她决定卖凉皮,然而每到一家店前求艺,都被拒绝。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谁肯教她!
看来只有异地求艺了。1989年8月,65岁的芦彩文背起包袱远赴西安。西安的凉皮店很多,同样没人教她。磨破嘴皮,最后总算以2000元的高价与一家店主谈妥,店主答应教她真功夫。
学成回家,芦彩文在市环城南街支起了小摊,一边卖,一边琢磨各种生意经。由于她家凉皮那与众不同的好口味以及她热情、诚信和勤劳的经营,生意做得相当红火,刚开始每天就能挣100多元呢!
丈夫姓苗,老太太把自己的凉皮命名为“苗记”。生意做大了,“苗记”随之名声远播,每天回头客和慕名而来的人非常多,还创下一天卖800多碗的纪录。到1997年底,芦老太足足赚了七八万元。拿着钱,她盖了楼房,买了家电,70多岁满是皱纹的脸上时常挂满笑容。
10万份免费授艺传单
然而,一对下岗夫妇却改变了芦老太以后的生活。
那是1998年8月一个闷热的早晨,芦老太刚摆好摊子,一阵吵骂声传来。“走,离婚去,日子没法过了!”近处,一名头发零乱的女人推拉着自己的男人,声音歇斯底里。“离就离……”男人一脸怒气。夫妇俩背后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芦老太一向“好管闲事”,这次也不例外。“闺女,有啥想不开,非闹离婚不可,说给大娘听听!”
原来这对夫妻双双下岗,失去了生活来源,俩人便常常为供养孩子、打理生计的事互相抱怨,口角频发。
“要不,你们跟我学做凉皮吧,起码有碗饭吃。”芦老太边说边调制了两碗凉皮,“你们先尝尝我的手艺,保证有钱赚!”
“学做凉皮?”小王一脸疑惑,“大娘,这可是您的绝活儿啊!再说,俺也交不起学费。”芦老太听后一摆手:“啥费不费的,大娘就想帮帮你们!”
第二天,王新利夫妇成了芦老太的上门弟子,学习和面、做皮、配料,芦老太连自己的看家本领都展示了出来。半个月后,王新利夫妇出师后便做起了凉皮生意。不到两年,夫妻俩便赚了3万多,是他们过去好几年工资的总和。有钱后,二人把儿子送到名牌学校读书,又买了一辆本田摩托车。再后来丈夫买了辆车跑起了出租,这小家生活过得相当舒心。然而,当这对夫妻多次当门道谢时,芦老太都拒不收任何礼物。
帮助了第一对徒弟,芦老太就暗自思忖:近些日子下岗职工很多,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日子很难过,要不办一个技艺传授部,帮他们一把……说干就干,芦老太到市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苗记小吃技艺传授部,又在街头散发了10万份宣传单——“凡是下岗职工、残疾退伍军人等生活特别困难的,一律免费包教包会,免费提供吃住。”
传单发出去后立刻引起轰动。因苗记小吃在当地名声很大,可是一听说苗记要免费培训,还包吃包住,很多人都不甚理解,还有人认为芦老太在耍圈套。
授艺同时教做人
李金凤,河南延津县人,下岗多年。1999年一场洪水淹没了她的家。她牵着年幼的孩子,跟着多病的丈夫流落到新乡街头,看到“苗记”免费授艺的传单,就走进了芦大娘的家。住下当夜,芦老太就手把手地教她和面、掺水、做皮。1周后李金凤学会了全部手艺。临别时,芦大娘掏出50元钱给她当路费,李金凤泪流不止。她回到延津县支起了凉皮摊,生意兴隆,每天能挣到100多元。饮水思源,她没忘芦娘之恩,便送上一面锦旗,上书:“洪水无情人有情,苗记大娘送温情。”
“让每一个徒弟不仅学艺,还要学会做人。”这是芦老太常念叨的一句话。
30岁的易军(化名)家住新乡市,1998年8月下岗后,媳妇看他哪里都不顺眼,他也只能忍气吞声。生活无望的易军找到了芦老太,老人拍拍他的肩说:“别光怪媳妇,小伙子,好好学艺,有了钱,生活稳定了,家里就少生气啦!”
学到手艺后,易军远赴四川开了一家小吃店,两年光景竟赚了10多万。有了钱,想起以前媳妇不让上床的屈辱,他决定离婚,便给芦老太打了个电话,谁知刚说出离婚的意思,老人就骂开了,说他忘恩负义,有了俩臭钱,尾巴就翘天上去了。被骂后,易军反而感到浑身舒畅,摸了摸脑袋说:“咳,差点犯了一个大错!”
“艺精人品更要精。”这是老太太的一句口头禅。每收一个徒弟前,她都要明确一条“家规”:今后做生意绝对不准掺杂化学物质,否则断绝师徒关系。
收劳改释放人员为徒
芦老太起初仅向下岗职工和残疾退伍军人免费授艺,后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她免费授艺的对象也就越来越多了。
司爱军原是新乡市一家水泥厂的职工,1994年4月,21岁的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6年。等他从大墙内走出时,已经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新乡火车站,他捡起一张宣传单,不禁眼睛一亮:免费传授凉皮技艺!见到芦老太,他将情况如实相告。芦老太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还年轻,今后要好好走路啊!”司爱军问老人愿不愿意收他为徒,老太说:“孩子,谁不要你,我也得要你,要不你还会出事儿。好好干,挣钱后娶个媳妇,别忘了请我喝喜酒……”
收下一个劳改释放人员当徒弟,这事在家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芦老太一拍桌子:“年轻人谁不犯错误?改了就好,我看这孩子能学好!”收司爱军为徒后,芦老太在授艺的同时,更注意育人。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他讲人生道理,把小伙子感动得泪水涟涟。小伙子悟性很高,一周后就能单独出摊了,但老太太还是多次亲临指导。望着徒弟用汗水换来的一元、两元钱,她打心眼里高兴。
400多名徒弟耗去她5万余元积蓄
2001年1月,因城市改造,芦老太的两层小楼要拆,按照政府的安置计划,他们得暂时搬至郊区。这下可急坏了老人:郊区那么远,今后来学艺的人怎么能找得到我的家呢?于是,她在市中心租下两间拥挤的房子,每月付300元租金,继续为他人免费授艺。
做凉皮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徒弟们刚开始学时,米、面、油浪费很大,做出来的大多是废品。每位学员从开始学艺到出师,一般要浪费价值105元的原料。芦老太授艺不仅包吃住,还赠送给11位徒弟返程车费。授艺以来,老人倒贴了5万多元积蓄,免费收了410多位下岗职工,帮助他们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另外还收下了包括退伍军人、劳改释放人员等在内的其他几十个徒弟。
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朗。2009年9月报考了“新乡市老年干部大学”,并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六十岁,退而不休的她,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苦心创业,免费授艺,靠绝活声名远扬。
然而,编者在此推崇的不仅仅是她晚年创业的可贵精神,更是这位老人源自内心深处令人无不赞叹和感动的善良。在怀念雷锋的日子里,读到她的事迹,让我们的心感到非常温暖。
这是一个恩重如山、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这么一位传奇老人,在她租来的两间老屋墙上,挂满了一面又一面写着诸如“救命之恩”之类的金字锦旗,锦旗是一位又一位下岗职工送来的。是什么原因能让他们如此感恩这位陌生的老太太呢?
65岁西安学艺
老太太名叫芦彩文,1924年生于河南滑县。在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幼小的她牵着双目失明的母亲沿街乞讨。18岁那年她讨饭到山西,同放牛娃苗新德结了婚。不久,丈夫远离家门投奔了八路军。直到1949年,在战争中光荣负伤的丈夫才回到她的身边(丈夫被定为三级伤残)。从此,夫妇俩定居河南省新乡市开始了贫寒而又安稳的生活。
60岁那年,芦彩文从市百货供应站退休,由于生育较晚,儿女还在上大学。仅凭自己和老伴的一点退休金供养孩子维持生计,根本不够花。于是,她想做点小本生意。经过一番考察,她决定卖凉皮,然而每到一家店前求艺,都被拒绝。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谁肯教她!
看来只有异地求艺了。1989年8月,65岁的芦彩文背起包袱远赴西安。西安的凉皮店很多,同样没人教她。磨破嘴皮,最后总算以2000元的高价与一家店主谈妥,店主答应教她真功夫。
学成回家,芦彩文在市环城南街支起了小摊,一边卖,一边琢磨各种生意经。由于她家凉皮那与众不同的好口味以及她热情、诚信和勤劳的经营,生意做得相当红火,刚开始每天就能挣100多元呢!
丈夫姓苗,老太太把自己的凉皮命名为“苗记”。生意做大了,“苗记”随之名声远播,每天回头客和慕名而来的人非常多,还创下一天卖800多碗的纪录。到1997年底,芦老太足足赚了七八万元。拿着钱,她盖了楼房,买了家电,70多岁满是皱纹的脸上时常挂满笑容。
10万份免费授艺传单
然而,一对下岗夫妇却改变了芦老太以后的生活。
那是1998年8月一个闷热的早晨,芦老太刚摆好摊子,一阵吵骂声传来。“走,离婚去,日子没法过了!”近处,一名头发零乱的女人推拉着自己的男人,声音歇斯底里。“离就离……”男人一脸怒气。夫妇俩背后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芦老太一向“好管闲事”,这次也不例外。“闺女,有啥想不开,非闹离婚不可,说给大娘听听!”
原来这对夫妻双双下岗,失去了生活来源,俩人便常常为供养孩子、打理生计的事互相抱怨,口角频发。
“要不,你们跟我学做凉皮吧,起码有碗饭吃。”芦老太边说边调制了两碗凉皮,“你们先尝尝我的手艺,保证有钱赚!”
“学做凉皮?”小王一脸疑惑,“大娘,这可是您的绝活儿啊!再说,俺也交不起学费。”芦老太听后一摆手:“啥费不费的,大娘就想帮帮你们!”
第二天,王新利夫妇成了芦老太的上门弟子,学习和面、做皮、配料,芦老太连自己的看家本领都展示了出来。半个月后,王新利夫妇出师后便做起了凉皮生意。不到两年,夫妻俩便赚了3万多,是他们过去好几年工资的总和。有钱后,二人把儿子送到名牌学校读书,又买了一辆本田摩托车。再后来丈夫买了辆车跑起了出租,这小家生活过得相当舒心。然而,当这对夫妻多次当门道谢时,芦老太都拒不收任何礼物。
帮助了第一对徒弟,芦老太就暗自思忖:近些日子下岗职工很多,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日子很难过,要不办一个技艺传授部,帮他们一把……说干就干,芦老太到市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苗记小吃技艺传授部,又在街头散发了10万份宣传单——“凡是下岗职工、残疾退伍军人等生活特别困难的,一律免费包教包会,免费提供吃住。”
传单发出去后立刻引起轰动。因苗记小吃在当地名声很大,可是一听说苗记要免费培训,还包吃包住,很多人都不甚理解,还有人认为芦老太在耍圈套。
授艺同时教做人
李金凤,河南延津县人,下岗多年。1999年一场洪水淹没了她的家。她牵着年幼的孩子,跟着多病的丈夫流落到新乡街头,看到“苗记”免费授艺的传单,就走进了芦大娘的家。住下当夜,芦老太就手把手地教她和面、掺水、做皮。1周后李金凤学会了全部手艺。临别时,芦大娘掏出50元钱给她当路费,李金凤泪流不止。她回到延津县支起了凉皮摊,生意兴隆,每天能挣到100多元。饮水思源,她没忘芦娘之恩,便送上一面锦旗,上书:“洪水无情人有情,苗记大娘送温情。”
“让每一个徒弟不仅学艺,还要学会做人。”这是芦老太常念叨的一句话。
30岁的易军(化名)家住新乡市,1998年8月下岗后,媳妇看他哪里都不顺眼,他也只能忍气吞声。生活无望的易军找到了芦老太,老人拍拍他的肩说:“别光怪媳妇,小伙子,好好学艺,有了钱,生活稳定了,家里就少生气啦!”
学到手艺后,易军远赴四川开了一家小吃店,两年光景竟赚了10多万。有了钱,想起以前媳妇不让上床的屈辱,他决定离婚,便给芦老太打了个电话,谁知刚说出离婚的意思,老人就骂开了,说他忘恩负义,有了俩臭钱,尾巴就翘天上去了。被骂后,易军反而感到浑身舒畅,摸了摸脑袋说:“咳,差点犯了一个大错!”
“艺精人品更要精。”这是老太太的一句口头禅。每收一个徒弟前,她都要明确一条“家规”:今后做生意绝对不准掺杂化学物质,否则断绝师徒关系。
收劳改释放人员为徒
芦老太起初仅向下岗职工和残疾退伍军人免费授艺,后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她免费授艺的对象也就越来越多了。
司爱军原是新乡市一家水泥厂的职工,1994年4月,21岁的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6年。等他从大墙内走出时,已经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新乡火车站,他捡起一张宣传单,不禁眼睛一亮:免费传授凉皮技艺!见到芦老太,他将情况如实相告。芦老太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还年轻,今后要好好走路啊!”司爱军问老人愿不愿意收他为徒,老太说:“孩子,谁不要你,我也得要你,要不你还会出事儿。好好干,挣钱后娶个媳妇,别忘了请我喝喜酒……”
收下一个劳改释放人员当徒弟,这事在家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芦老太一拍桌子:“年轻人谁不犯错误?改了就好,我看这孩子能学好!”收司爱军为徒后,芦老太在授艺的同时,更注意育人。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他讲人生道理,把小伙子感动得泪水涟涟。小伙子悟性很高,一周后就能单独出摊了,但老太太还是多次亲临指导。望着徒弟用汗水换来的一元、两元钱,她打心眼里高兴。
400多名徒弟耗去她5万余元积蓄
2001年1月,因城市改造,芦老太的两层小楼要拆,按照政府的安置计划,他们得暂时搬至郊区。这下可急坏了老人:郊区那么远,今后来学艺的人怎么能找得到我的家呢?于是,她在市中心租下两间拥挤的房子,每月付300元租金,继续为他人免费授艺。
做凉皮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徒弟们刚开始学时,米、面、油浪费很大,做出来的大多是废品。每位学员从开始学艺到出师,一般要浪费价值105元的原料。芦老太授艺不仅包吃住,还赠送给11位徒弟返程车费。授艺以来,老人倒贴了5万多元积蓄,免费收了410多位下岗职工,帮助他们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另外还收下了包括退伍军人、劳改释放人员等在内的其他几十个徒弟。
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朗。2009年9月报考了“新乡市老年干部大学”,并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加人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