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实现愉快教育,要实现愉快教育这一教学目标,需要采取措施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影响,想办法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愉快教育 心理影响 快乐
“愉快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兴趣、创造、审美、理解、尊重和信赖贯穿于教育过程中,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快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回忆。
一、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影响
上课,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的一种交流,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表现,而且是感情的交流——以心灵之间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特征;而信息的交流是在感情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知识的传递是心理间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物的因素——教科书和教学手段,还有一种“场”的因素。这种“场”被巴基斯坦称做“道德心理气氛”,犹如物理学中的“电场”、“磁场”。它是由师生之间的心理互相影响构成的,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能小视课堂上师生的一怒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对它构成的价值,而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最佳的这种“场”。如何去创造,有赖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艺术水平及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课堂是师生双向活动的主要场所。活跃的课堂气愤,总是给人一种跃跃欲试之感,使人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可实际上,有的教师面部表情如同经过冷处理一般,这种状态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亲切、自然,教学内容娓娓道来。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活跃而活跃,以滑稽的语调、夸张的动作取悦于学生,教师形同马戏团的小丑。活跃的课堂气氛只能为教学内容服务,否则就会冲淡教学内容,而使你事倍功半。
二、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要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教师就不应让自己的心境影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情舒畅时,就会焕发学生的热情,肉法求知的欲望,激起创造的灵感;反之,如果心境郁郁寡欢,智力活动减弱,创造思维演义,对课堂教学的优化,效果甚差,失誤也大。教师坏的心境使师生关系讲话,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因为现行小学教育仍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根据这一点,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心境不好,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就会冷淡,相互关系就会疏远,心理无法想容,这就难以解决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甚至失去立志、体罚学生、出手伤人,使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一事无成。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善于调控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自己踏上讲台,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应该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在师生感情交流的快乐中,教师应该感觉到你的学生是你的最好的朋友。比如,我们在讲课时不妨风趣、幽默些,适当的用笑声来打破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愤,使学生能在精神兴奋之时更好地与教师合作。
(一)不要做课堂里的“警察”。教师上课时应当把帮助困难作为主要任务,不要只想着纪律问题。充当课堂里的“警察”。有的教师很严厉,经常以苛刻的要求和简单的手段来维持课堂纪律。他们要求学生绝对“安静”,“端坐不动”,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处理问题要心胸开阔,分清主次,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和其他方面出现的错误思想、问题应当宽容些。即使他们有不端行为,也应坦然对待,尽可能避免当众训斥,更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因为简单粗暴的方法往往会引起学生对抗、憎恨的心理,而学生屈于压力听课,是不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教师不能通过施加压力来控制,做维持课堂纪律的“警察”。
(二)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喜欢他们才会听话。教师应当认真考虑与学生搞好关系、建立感情。在讲课之余,教师还可以多和学生接触,吸取他们的意见 ,尊重他们的思想、性格、习惯,对他们的爱好、特长表示感兴趣,“你对别人感兴趣,别人才会对你感兴趣,”这个道理在师生之间同样适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交谈,对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表示出冷漠。事实证明,这些教师难以和学生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和学生谈谈功课以外的东西,让学生觉得你乐于同他们接触是因为喜欢他们,即使在批评、处罚学生的时候,也尽量让他们有这种感觉,这样,学生就愿意与你接近,就会更喜欢你的课了。
三、愉快教育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一)是对教学方法的挑战。实施愉快教育要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中空洞、呆板、说教式的教法。努力创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真正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本位意识要弱化,而主导意识要强化,这一弱一强,是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诱导,努力创设乐学的气氛和环境,变外推力为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传递,直至互相融合。
(二)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愉快教育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知识结构,不单是指教师的学历水平,重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它包括对学生的心理、学生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它包括对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特点,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特点的感知和理解等等,并且能够根据学生这些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愉快教育的实施很可能流于形式,先是热闹一番,而后一哄而散。总之,愉快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自觉地革除了单纯的升学教育带来的弊端,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单纯追求考分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但也有人持有片面认识,认为愉快教育是放在任学生自由发展,削弱了教育的功能。这实际上是对愉快教育的一种误解,愉快教育并不是屏弃传统教育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这些基本要求,而是通过愉快教育这一形式,使学生乐学、好学。它保证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骥. 中西方“愉快教育”理论比较[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2] 赵宇.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D].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 韩晓. 初中文言文合作学习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 张寒冰. 浅谈高中文言文的愉快教育[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 陈萍. 高中文言文情感教育误区及对策[D].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 易红郡. 西方愉快教育思想浅谈[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7] 赵学文. 语文教学兴趣调控[J]. 语文教学通讯. 1993(12)
关键词:愉快教育 心理影响 快乐
“愉快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兴趣、创造、审美、理解、尊重和信赖贯穿于教育过程中,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快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回忆。
一、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影响
上课,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的一种交流,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表现,而且是感情的交流——以心灵之间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特征;而信息的交流是在感情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知识的传递是心理间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物的因素——教科书和教学手段,还有一种“场”的因素。这种“场”被巴基斯坦称做“道德心理气氛”,犹如物理学中的“电场”、“磁场”。它是由师生之间的心理互相影响构成的,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能小视课堂上师生的一怒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对它构成的价值,而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最佳的这种“场”。如何去创造,有赖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艺术水平及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课堂是师生双向活动的主要场所。活跃的课堂气愤,总是给人一种跃跃欲试之感,使人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可实际上,有的教师面部表情如同经过冷处理一般,这种状态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亲切、自然,教学内容娓娓道来。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活跃而活跃,以滑稽的语调、夸张的动作取悦于学生,教师形同马戏团的小丑。活跃的课堂气氛只能为教学内容服务,否则就会冲淡教学内容,而使你事倍功半。
二、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要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教师就不应让自己的心境影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情舒畅时,就会焕发学生的热情,肉法求知的欲望,激起创造的灵感;反之,如果心境郁郁寡欢,智力活动减弱,创造思维演义,对课堂教学的优化,效果甚差,失誤也大。教师坏的心境使师生关系讲话,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因为现行小学教育仍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根据这一点,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心境不好,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就会冷淡,相互关系就会疏远,心理无法想容,这就难以解决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甚至失去立志、体罚学生、出手伤人,使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一事无成。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善于调控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自己踏上讲台,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应该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在师生感情交流的快乐中,教师应该感觉到你的学生是你的最好的朋友。比如,我们在讲课时不妨风趣、幽默些,适当的用笑声来打破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愤,使学生能在精神兴奋之时更好地与教师合作。
(一)不要做课堂里的“警察”。教师上课时应当把帮助困难作为主要任务,不要只想着纪律问题。充当课堂里的“警察”。有的教师很严厉,经常以苛刻的要求和简单的手段来维持课堂纪律。他们要求学生绝对“安静”,“端坐不动”,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处理问题要心胸开阔,分清主次,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和其他方面出现的错误思想、问题应当宽容些。即使他们有不端行为,也应坦然对待,尽可能避免当众训斥,更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因为简单粗暴的方法往往会引起学生对抗、憎恨的心理,而学生屈于压力听课,是不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教师不能通过施加压力来控制,做维持课堂纪律的“警察”。
(二)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喜欢他们才会听话。教师应当认真考虑与学生搞好关系、建立感情。在讲课之余,教师还可以多和学生接触,吸取他们的意见 ,尊重他们的思想、性格、习惯,对他们的爱好、特长表示感兴趣,“你对别人感兴趣,别人才会对你感兴趣,”这个道理在师生之间同样适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交谈,对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表示出冷漠。事实证明,这些教师难以和学生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和学生谈谈功课以外的东西,让学生觉得你乐于同他们接触是因为喜欢他们,即使在批评、处罚学生的时候,也尽量让他们有这种感觉,这样,学生就愿意与你接近,就会更喜欢你的课了。
三、愉快教育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一)是对教学方法的挑战。实施愉快教育要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中空洞、呆板、说教式的教法。努力创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真正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本位意识要弱化,而主导意识要强化,这一弱一强,是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诱导,努力创设乐学的气氛和环境,变外推力为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传递,直至互相融合。
(二)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愉快教育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知识结构,不单是指教师的学历水平,重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它包括对学生的心理、学生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它包括对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特点,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特点的感知和理解等等,并且能够根据学生这些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愉快教育的实施很可能流于形式,先是热闹一番,而后一哄而散。总之,愉快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自觉地革除了单纯的升学教育带来的弊端,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单纯追求考分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但也有人持有片面认识,认为愉快教育是放在任学生自由发展,削弱了教育的功能。这实际上是对愉快教育的一种误解,愉快教育并不是屏弃传统教育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这些基本要求,而是通过愉快教育这一形式,使学生乐学、好学。它保证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骥. 中西方“愉快教育”理论比较[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2] 赵宇.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D].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 韩晓. 初中文言文合作学习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 张寒冰. 浅谈高中文言文的愉快教育[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 陈萍. 高中文言文情感教育误区及对策[D].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 易红郡. 西方愉快教育思想浅谈[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7] 赵学文. 语文教学兴趣调控[J]. 语文教学通讯. 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