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过程
何谓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在建模思想的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合理地建立数学模型,并且有效地应用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思维的过程: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1]。
二、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建模思想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所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建模思想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整和改革,擺脱传统数学教学思维和观念的束缚,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反而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建模思想,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设出特定的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如在跳绳比赛中小明总共跳了15下,小强总共跳了14下,小红总共跳了18下,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下。这样的问题与学生日常参与的活动息息相关,学生在面对如此情景时,显然更加容易接受,因为这样的表达更加具有真实感,能够更快地将学生带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内容。
2.增加活动,培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尤其是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实践性的活动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比较大,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点,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建模的热情和动力。比如,在讲解有关“毫米、厘米”的知识内容时,学生对长度的概念并不是非常强,导致学习面临一定的挑战。面对此种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测量、比较、思考和建模四个步骤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操作下来,环环相扣,能够增强学生对毫米、厘米的认识,而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对数学的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兴趣。
3.变量运用,增强能力
学生在初步具备了建模思想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数学符号的应用,对教学中的变量关系进行表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观察和分析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应用建模思想对各种变量关系进行选择和判断。在讲解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将两组不同的变量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竹竿的长度分别为1米、2米、4米,竹竿影子的长度分别为2米、4米、8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建模思想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启发学生观察和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两组变量具有相同的比值,判断两组变量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建模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而言之,数学建模思想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针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可以保证数学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红.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刊),2017(9).
[2]王 晶.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师版),2017(44):245.
何谓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在建模思想的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合理地建立数学模型,并且有效地应用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思维的过程: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1]。
二、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建模思想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所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建模思想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整和改革,擺脱传统数学教学思维和观念的束缚,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反而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建模思想,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设出特定的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如在跳绳比赛中小明总共跳了15下,小强总共跳了14下,小红总共跳了18下,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下。这样的问题与学生日常参与的活动息息相关,学生在面对如此情景时,显然更加容易接受,因为这样的表达更加具有真实感,能够更快地将学生带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内容。
2.增加活动,培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尤其是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实践性的活动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比较大,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点,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建模的热情和动力。比如,在讲解有关“毫米、厘米”的知识内容时,学生对长度的概念并不是非常强,导致学习面临一定的挑战。面对此种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测量、比较、思考和建模四个步骤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操作下来,环环相扣,能够增强学生对毫米、厘米的认识,而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对数学的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兴趣。
3.变量运用,增强能力
学生在初步具备了建模思想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数学符号的应用,对教学中的变量关系进行表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观察和分析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应用建模思想对各种变量关系进行选择和判断。在讲解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将两组不同的变量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竹竿的长度分别为1米、2米、4米,竹竿影子的长度分别为2米、4米、8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建模思想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启发学生观察和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两组变量具有相同的比值,判断两组变量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建模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而言之,数学建模思想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针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可以保证数学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红.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刊),2017(9).
[2]王 晶.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师版),2017(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