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话语分析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最为重要的理论模式,是在人际交流的环境中研究语言的模式。本文结合话语分析模式中的语域理论对《黄龙景观》的原文以及其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语场、语旨和语式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使译文更忠实于原文,促进语域对等。
关键词:话语分析;语场;语旨;语式;翻译
话语分析模式是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交际语言为导向的模式,将语义看作说话者的语言选择并将这些选择系统性地与更为广阔的社会框架相关联(韩礼德,2014:130)。语域理论作为话语分析模式的核心概念,译者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就要认真分析原文的语域。翻译《黄龙景观》,应进行恰当语域分析,可以避免译者在理解原文和译文的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选择,促使译文更忠实于原文。确保能与原文的语域达到一致的对等。
一、《黄龙景观》语域和纯理功能分析
郭著章(1989)认为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没有一步是可以离开语域分析的。故可以说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分析原文语域的过程,在翻译中寻找对等语域,最后将其有效率地表达出来。
1.语场和概念功能分析。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的内容,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体现了概念功能,主要通过语言的及物性来实现。及物性系统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法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划分为若干种“过程”,并且明晰各个过程中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王楠,李洋,2010)。
《黄龙景观》是一篇对黄龙景观的所在地、来历、特点、周边环境特色、地貌类型的考察以及国家对其的重视等情况的介绍和描述的文章。原文主要运用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由于是一篇介绍旅游景区的散文,其结构相对来说有些繁杂,不过根据对其语场的分析可知,该短文的主旨是对黄龙景区从多角度去了解,通过描写该景区是如何形成、独特的风光以及周围拥有的美景来呈现,给人以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2.语旨和人际功能分析。语旨指的是文本涉及的交际者,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评价系统来体现。《黄龙景观》作者主要是为了强调该自然景区的重要性和游览价值。参与交际的一方可能是对旅游感兴趣的游客,或是对黄龙地貌有研究的科学工作者。通篇文章均主要是提供信息的陈述句,由于是散文,措辞比较优美,也运用了传说故事;全文都是客观描述黄龙景区的独特风景,也介绍了一些风土人情,彰显了景区的魅力所在。
3.语式和谋篇功能分析。语式指语言在具体情境中所起的作用,例如以书面语还是口头语的形式,是谋篇功能的具体体现。《黄龙景观》采用书面语的形式描写的,多采用优美的词汇描述,让人更觉唯美,具有全方位调动人的多种感官的效果。在结构的层面,文章结构并不十分紧凑,这正符合散文的独到之处。在翻译时尤其要注重在用词上的优美之处,尽量能够保持原来的特色,吸引广大的游客,充分体现人际意义的隐喻性语言资源。
二、基于话语分析模式的原文及其译文比较
基于话语分析,现将《黄龙景观》原文和其译文进行分析比较说明:
1.原文第1段的译文在整体上打乱了顺序,未按照原文进行对照翻译,但所有的信息均已译出,意思得到明确表达。译文“ 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Yellow Dragon) ,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ls of the Minshan Mountains. ” 一句结合了原来的第一句、第三句以及第二句的“背倚峨山宇峰雪宝顶”,在翻译中还是遵循了原文的关系过程。译文第二句(即原文第二句)中的“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是译者加入的,这符合接下来叙述的事实,为下文作铺垫,使读者一目了然。
2.译文第2段(原文亦为第2段)的第一句话中的“4, 000 years ago”是译者增译的,原文“但船不能行气有黄龙来为他负舟”与译文“ He journeyed inland in a boat, but was soon stopped by the torrential current” 相比,译文把主语放在前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符合英语的逻辑方式,具有显性特征;而原文具有隐性特征。译文第2段中“500-year Xia Dynasty”是译者加入的,是典故大禹治水发生的时期;原文中的“眠山之下”被译成“ at the foot of Xuebao Peak.”,因为开头第1段介绍了黄龙背倚峨山宇峰雪宝顶,眠山其实就是指雪宝顶,故译成Xuebao Peak才不会造成误解,要不然会与原文发生偏离,误以为眠山又是一个地方,这样可以体现在词汇层面实现语旨的对等。
3.原文第3段中“自海拔近3600米处”和“逶迤3.5公里”在译文中均没有译出,数字的翻译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翻译出来,这样更能显示出黄龙风景的壮观之处。原文“池水澄清,呈淡蓝、淡绿各色。远看宛如黄龙俯卧,粼光闪闪。两旁森林,全是高大云杉。林间地上,多奇花异草,或蓝或白,或红或紫,灿烂如缤纷。”的译文较为简略,不过把主要意思表达出来了,英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避免累赘、啰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符合语篇功能。
4.原文第4段中的“据松潘县志记载”并未在译文中体现,译者将其漏译了,为了避免重复,由于前面提过黄龙景区属于松潘县。原文中的“深邃莫测”,译者也未译出,因为溶洞本身就是深不见底的,不需要翻译出来,如果译出来的话,会显得更加累赘,像是在刻板地翻译,就不地道了。原文中“看来,这400来年的沉积速度是相当可观的。”这一句没有翻译,倘若笔者翻译的话,应该会将其译出。其实不将该句译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该段开头说了寺庙形成的历史较悠久,后面再提的话,略显啰嗦,可能会造成结构上不那么紧凑。
5.译文第5段(亦即原文第5段)中的“ Guilin in Guangxi Province”,划线部分是译者增译的,可以让读者意识到桂林山水原来是在广西省;原文中“据科学工作者考察”未译出,因为地貌的考察本就不是常人可以探究出的,不译出也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人们也不需要特别关注。
6.原来第6段的翻译与译文基本对等,突出体现了人际功能的意义,也将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呈现出来,可以引起大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共鸣以及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三、结语
通过《黄龙景观》原文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文体的影响以及语言的选择。对于旅游景点的翻译,而且该旅游景点的介绍有点类似散文,故应该更为注重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的特点,从而保证译文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与原文的使用场合、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之间保持一致、协调的关系,进而保证信息传译的适当性。
参考文献:
[1]韩礼德.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版)[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郭著章. 语域与翻译, 中国翻译[J]. 1989.
[4]王楠,李洋. 韩礼德元功能思想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93-196.
[5]乔萍,翟淑蓉,宋洪玮. 《散文佳作108篇》[M]. 译林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话语分析;语场;语旨;语式;翻译
话语分析模式是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交际语言为导向的模式,将语义看作说话者的语言选择并将这些选择系统性地与更为广阔的社会框架相关联(韩礼德,2014:130)。语域理论作为话语分析模式的核心概念,译者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就要认真分析原文的语域。翻译《黄龙景观》,应进行恰当语域分析,可以避免译者在理解原文和译文的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选择,促使译文更忠实于原文。确保能与原文的语域达到一致的对等。
一、《黄龙景观》语域和纯理功能分析
郭著章(1989)认为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没有一步是可以离开语域分析的。故可以说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分析原文语域的过程,在翻译中寻找对等语域,最后将其有效率地表达出来。
1.语场和概念功能分析。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的内容,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体现了概念功能,主要通过语言的及物性来实现。及物性系统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法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划分为若干种“过程”,并且明晰各个过程中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王楠,李洋,2010)。
《黄龙景观》是一篇对黄龙景观的所在地、来历、特点、周边环境特色、地貌类型的考察以及国家对其的重视等情况的介绍和描述的文章。原文主要运用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由于是一篇介绍旅游景区的散文,其结构相对来说有些繁杂,不过根据对其语场的分析可知,该短文的主旨是对黄龙景区从多角度去了解,通过描写该景区是如何形成、独特的风光以及周围拥有的美景来呈现,给人以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2.语旨和人际功能分析。语旨指的是文本涉及的交际者,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评价系统来体现。《黄龙景观》作者主要是为了强调该自然景区的重要性和游览价值。参与交际的一方可能是对旅游感兴趣的游客,或是对黄龙地貌有研究的科学工作者。通篇文章均主要是提供信息的陈述句,由于是散文,措辞比较优美,也运用了传说故事;全文都是客观描述黄龙景区的独特风景,也介绍了一些风土人情,彰显了景区的魅力所在。
3.语式和谋篇功能分析。语式指语言在具体情境中所起的作用,例如以书面语还是口头语的形式,是谋篇功能的具体体现。《黄龙景观》采用书面语的形式描写的,多采用优美的词汇描述,让人更觉唯美,具有全方位调动人的多种感官的效果。在结构的层面,文章结构并不十分紧凑,这正符合散文的独到之处。在翻译时尤其要注重在用词上的优美之处,尽量能够保持原来的特色,吸引广大的游客,充分体现人际意义的隐喻性语言资源。
二、基于话语分析模式的原文及其译文比较
基于话语分析,现将《黄龙景观》原文和其译文进行分析比较说明:
1.原文第1段的译文在整体上打乱了顺序,未按照原文进行对照翻译,但所有的信息均已译出,意思得到明确表达。译文“ 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Yellow Dragon) ,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ls of the Minshan Mountains. ” 一句结合了原来的第一句、第三句以及第二句的“背倚峨山宇峰雪宝顶”,在翻译中还是遵循了原文的关系过程。译文第二句(即原文第二句)中的“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是译者加入的,这符合接下来叙述的事实,为下文作铺垫,使读者一目了然。
2.译文第2段(原文亦为第2段)的第一句话中的“4, 000 years ago”是译者增译的,原文“但船不能行气有黄龙来为他负舟”与译文“ He journeyed inland in a boat, but was soon stopped by the torrential current” 相比,译文把主语放在前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符合英语的逻辑方式,具有显性特征;而原文具有隐性特征。译文第2段中“500-year Xia Dynasty”是译者加入的,是典故大禹治水发生的时期;原文中的“眠山之下”被译成“ at the foot of Xuebao Peak.”,因为开头第1段介绍了黄龙背倚峨山宇峰雪宝顶,眠山其实就是指雪宝顶,故译成Xuebao Peak才不会造成误解,要不然会与原文发生偏离,误以为眠山又是一个地方,这样可以体现在词汇层面实现语旨的对等。
3.原文第3段中“自海拔近3600米处”和“逶迤3.5公里”在译文中均没有译出,数字的翻译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翻译出来,这样更能显示出黄龙风景的壮观之处。原文“池水澄清,呈淡蓝、淡绿各色。远看宛如黄龙俯卧,粼光闪闪。两旁森林,全是高大云杉。林间地上,多奇花异草,或蓝或白,或红或紫,灿烂如缤纷。”的译文较为简略,不过把主要意思表达出来了,英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避免累赘、啰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符合语篇功能。
4.原文第4段中的“据松潘县志记载”并未在译文中体现,译者将其漏译了,为了避免重复,由于前面提过黄龙景区属于松潘县。原文中的“深邃莫测”,译者也未译出,因为溶洞本身就是深不见底的,不需要翻译出来,如果译出来的话,会显得更加累赘,像是在刻板地翻译,就不地道了。原文中“看来,这400来年的沉积速度是相当可观的。”这一句没有翻译,倘若笔者翻译的话,应该会将其译出。其实不将该句译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该段开头说了寺庙形成的历史较悠久,后面再提的话,略显啰嗦,可能会造成结构上不那么紧凑。
5.译文第5段(亦即原文第5段)中的“ Guilin in Guangxi Province”,划线部分是译者增译的,可以让读者意识到桂林山水原来是在广西省;原文中“据科学工作者考察”未译出,因为地貌的考察本就不是常人可以探究出的,不译出也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人们也不需要特别关注。
6.原来第6段的翻译与译文基本对等,突出体现了人际功能的意义,也将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呈现出来,可以引起大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共鸣以及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三、结语
通过《黄龙景观》原文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文体的影响以及语言的选择。对于旅游景点的翻译,而且该旅游景点的介绍有点类似散文,故应该更为注重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的特点,从而保证译文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与原文的使用场合、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之间保持一致、协调的关系,进而保证信息传译的适当性。
参考文献:
[1]韩礼德.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版)[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郭著章. 语域与翻译, 中国翻译[J]. 1989.
[4]王楠,李洋. 韩礼德元功能思想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93-196.
[5]乔萍,翟淑蓉,宋洪玮. 《散文佳作108篇》[M]. 译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