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自主探究学习旨在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学生自主参与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把他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就必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物理的兴趣,打破对物理的神秘感和惧怕的心理。教师应通过用身边事例,用心制造“问题场”,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
如:讲透镜时举“猫眼”的例子,问学生:现在许多同学家里的门上都安装了一个小小的门镜,俗称“猫眼”,室内的人可以通过猫眼看清室外的来访者,而室外的人却不能够看清室内的景物。这是为什么呢? “猫眼”这个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也含有物理知识,这使一直认为物理只在高科技中才有用的学生惊讶。这个例子很好地排除了学生对物理学而无用的观念,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兴趣油然而生。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学、疑、问、思相结合,会给自主探究的课堂增添无限魅力。
二、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初学物理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探究能力,应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可以逐步增加探究的要素。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對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经历具有完整要素的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究的经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参与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有助于注意力的迁移,而且也确立了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技巧与沟通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讲《浮力》这一节时,我安排了四人一组的小实验,让学生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示数,然后用手稍向上用力托金属块,观察这时的示数变化。再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慢慢浸入水中,观察示数的变化。启发学生分析各次观察到的记录结果,理解浮力概念及方向,并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之一——重量差法:F浮=G空-G液(G空:物体在空气中的称重;G液: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称重)。为了避免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的错误认识,我还提出如下疑问:把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当正方体上表面跟水面的距离增加1米时,则正方体受到浮力有没有变化?问题一提出,堂上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马上计算,有的认真思索,有的不加思考地回答:“变大。”这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找出答案,通过试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浮力不变”的结果。
四、认知迁移,探究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应用学科内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使学生灵活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尽管每个学生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对比时,若相同就会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比学习,以提高其分辨性,促进学习和保持。如磁感线特点的教学,注意比较电场线与磁感线的不同。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不闭合;磁感线:从N极出发到S极,又经S极从磁铁内部回到N极,是闭合线。通过对比,有利于掌握磁感线的性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把他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就必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物理的兴趣,打破对物理的神秘感和惧怕的心理。教师应通过用身边事例,用心制造“问题场”,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
如:讲透镜时举“猫眼”的例子,问学生:现在许多同学家里的门上都安装了一个小小的门镜,俗称“猫眼”,室内的人可以通过猫眼看清室外的来访者,而室外的人却不能够看清室内的景物。这是为什么呢? “猫眼”这个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也含有物理知识,这使一直认为物理只在高科技中才有用的学生惊讶。这个例子很好地排除了学生对物理学而无用的观念,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兴趣油然而生。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学、疑、问、思相结合,会给自主探究的课堂增添无限魅力。
二、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初学物理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探究能力,应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可以逐步增加探究的要素。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對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经历具有完整要素的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究的经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参与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有助于注意力的迁移,而且也确立了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技巧与沟通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讲《浮力》这一节时,我安排了四人一组的小实验,让学生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示数,然后用手稍向上用力托金属块,观察这时的示数变化。再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慢慢浸入水中,观察示数的变化。启发学生分析各次观察到的记录结果,理解浮力概念及方向,并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之一——重量差法:F浮=G空-G液(G空:物体在空气中的称重;G液: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称重)。为了避免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的错误认识,我还提出如下疑问:把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当正方体上表面跟水面的距离增加1米时,则正方体受到浮力有没有变化?问题一提出,堂上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马上计算,有的认真思索,有的不加思考地回答:“变大。”这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找出答案,通过试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浮力不变”的结果。
四、认知迁移,探究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应用学科内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使学生灵活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尽管每个学生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对比时,若相同就会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比学习,以提高其分辨性,促进学习和保持。如磁感线特点的教学,注意比较电场线与磁感线的不同。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不闭合;磁感线:从N极出发到S极,又经S极从磁铁内部回到N极,是闭合线。通过对比,有利于掌握磁感线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