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信是发掘人类潜能,调动人体力、智力、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催化剂。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培养中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的自信心培养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非常有利,因此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内容将就小学阶段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素质提高;自信心培养
小学教育中,教师的重点往往是提高学生学习和考试成绩,家长比较关心的也是学生在班级里的名次,实际上小学作为一个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提高品质和素质水平,例如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强大的自信心等。不论是教师和家长,他们都明白学生以后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学会做人。自信心培养作为一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必须重视的话题。
一、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内涵
自信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个体对自我的接纳程度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程度;第二是个体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影响自信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体成长过程中掌握的能力、技巧以及获得的经验,另一个则是外界对个体的评价和认知。小学生的心理普遍较为脆弱,他们的自信心也有着特殊之处:第一是自主性,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不断增强;第二是模仿性,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极大;第三是不稳定性,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并不强,对自己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清晰,导致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够稳固。
二、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1.利用特长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不断的生活和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具备创造力和富有思想的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成功者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因此,每个学生也都可能具备一技之长,教师要积极筹备和开展多种竞赛并评比,除了常见的知识类竞赛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联合组织科技类、艺术类竞赛等,让每个年级或者每个班级,每个学期都能得到年级之星、班级之星等奖项,为建立学生自信心提供外部条件。除此之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成立兴趣小组,在兴趣小组活动过程中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2.教学要以鼓励为主
虽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错,一定的批评和指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仍然要以纠正和鼓励为主,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常犯错误的学生就是“坏孩子”,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问,一味的批评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有的学生则是逐渐无视教师的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不让干什么他们就越是要干什么,这是学生抵触情绪的鲜明体现,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成绩直线下滑,最终变成后进生,学习成绩差,不服管教,让各科教师对这些学生都感到头疼不已。实际上,如果教师教育学生以纠正错误和鼓励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在活动或者学习中的进步,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自信心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一个个小的行为逐步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为学生创建实践机会
单纯的理论传授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作用并不大,教师需要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进行恰当引导,帮助学生逐渐积累自信心。虽然学生年龄较小,但是教师也不能畏手畏脚,要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自己体验和尝试。学生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并建立自信心。例如,有一次上体育课时,班里没有体育课代表,教师就让一名身体素质较好的男生当体育课代表,但是这名男生性格比较内向,因此比较犹豫,教师鼓励这位男生一定能够当好体育课代表,经过几节课的实践和锻炼,这名男生的表现很好,有的时候还能够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名男生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可见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了。
4.层次化教学培养自信心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核心理念,学生的个体差异千差万别,如果教学方法、目标均相同,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教学产生畏惧和厌烦感,形成恶性循环。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层次性,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尽量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建立自信心。
综上,不论是学习还是活动,自信心都像一股推动力,调动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力.小学数学课如何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J].快乐学习报,2015(3):27.
编辑 司 楠
关键词:小学教育;素质提高;自信心培养
小学教育中,教师的重点往往是提高学生学习和考试成绩,家长比较关心的也是学生在班级里的名次,实际上小学作为一个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提高品质和素质水平,例如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强大的自信心等。不论是教师和家长,他们都明白学生以后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学会做人。自信心培养作为一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必须重视的话题。
一、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内涵
自信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个体对自我的接纳程度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程度;第二是个体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影响自信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体成长过程中掌握的能力、技巧以及获得的经验,另一个则是外界对个体的评价和认知。小学生的心理普遍较为脆弱,他们的自信心也有着特殊之处:第一是自主性,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不断增强;第二是模仿性,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极大;第三是不稳定性,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并不强,对自己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清晰,导致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够稳固。
二、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1.利用特长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不断的生活和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具备创造力和富有思想的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成功者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因此,每个学生也都可能具备一技之长,教师要积极筹备和开展多种竞赛并评比,除了常见的知识类竞赛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联合组织科技类、艺术类竞赛等,让每个年级或者每个班级,每个学期都能得到年级之星、班级之星等奖项,为建立学生自信心提供外部条件。除此之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成立兴趣小组,在兴趣小组活动过程中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2.教学要以鼓励为主
虽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错,一定的批评和指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仍然要以纠正和鼓励为主,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常犯错误的学生就是“坏孩子”,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问,一味的批评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有的学生则是逐渐无视教师的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不让干什么他们就越是要干什么,这是学生抵触情绪的鲜明体现,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成绩直线下滑,最终变成后进生,学习成绩差,不服管教,让各科教师对这些学生都感到头疼不已。实际上,如果教师教育学生以纠正错误和鼓励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在活动或者学习中的进步,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自信心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一个个小的行为逐步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为学生创建实践机会
单纯的理论传授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作用并不大,教师需要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进行恰当引导,帮助学生逐渐积累自信心。虽然学生年龄较小,但是教师也不能畏手畏脚,要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自己体验和尝试。学生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并建立自信心。例如,有一次上体育课时,班里没有体育课代表,教师就让一名身体素质较好的男生当体育课代表,但是这名男生性格比较内向,因此比较犹豫,教师鼓励这位男生一定能够当好体育课代表,经过几节课的实践和锻炼,这名男生的表现很好,有的时候还能够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名男生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可见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了。
4.层次化教学培养自信心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核心理念,学生的个体差异千差万别,如果教学方法、目标均相同,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教学产生畏惧和厌烦感,形成恶性循环。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层次性,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尽量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建立自信心。
综上,不论是学习还是活动,自信心都像一股推动力,调动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力.小学数学课如何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J].快乐学习报,2015(3):27.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