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书籍装帧史 回味沧桑龙鳞装
翻开中国书籍的装帧史,书籍制作装帧方法从萌芽阶段的扎结穿联龟册形式开始,发展到现在共有14种之多,分别为龟骨册装、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龙鳞装、鱼鳞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合装、包背装、线装、平装、骑马订装、精装、特装、活页裱头装。且不论西方装帧方式传入中国之后的运用,单说中华民族特有的书籍装帧方式,从龟骨册装到线装,发展轨迹和脉络清晰明了,代代相传,每一种都是在吸收前人技艺菁华之后创新而成,各具特色而又在各自的时代被广泛运用,虽因年代久远而历经沧桑,多有颠沛,其制作技艺仍然传承至今,且历朝历代均有不少以不同装帧方式装帧的书籍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供今人瞻仰学习。
只有一种装帧方式例外,那就是旋风装(龙鳞装、鱼鳞装)。其工艺精美、形式独特,但技术极其复杂,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时期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少有史书资料记载,甚至无法确切考证其出现和消亡的具体时间,传世实物更是凤毛麟角。据史料介绍,初唐时期书册装帧方式以卷轴装为主,发展到唐中叶,当时的人们出于节省纸张材料、便于检阅目的,对卷轴装实施了改进:以长纸作底,将书页按一定比例依次错开粘贴于底纸之上,使之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舒展开后“逐叶翻飞,形若旋风,鳞次相积”——内部的书页遇风后宛如自然界的旋风,同时书页又如鳞状般有序错开排列,故称其为“旋风装”,又名“龙鳞装”、“鱼鳞装”。
从故宫博物院的旋风装孤品《刊谬补缺切韵》来看,该卷由唐王仁昫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素笺厚纸本。全卷24页,首页一面书写,其余23页两面书写。首页裱在一张底纸的卷端,其余每页右边无字处逐次向左鳞次相错的粘裱在前页末尾,形成鳞次相积的叶子,书页遇风则如旋风飞舞,平摊又似龙鳞层叠。收藏时,将整卷从头到尾卷起,使之从外形看与卷轴装无异。这种装帧方式形制独特、卷帙精美,对于书籍的检阅和书页的保护都大有裨益,但其制作工艺考究而复杂,工序繁复,并不利于大规模的制作和使用。
而紧随龙鳞装之后,又先后出现了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等一系列更为简便实用的装帧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龙鳞装作为一种从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方式,昙花一现般被湮没在历史当中。
千载传世龙鳞装 今朝重新绽光芒
一次偶然的契机,从事古籍装帧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祐吉斋见到了有关旋风装的文字说明和图片资料,由此对旋风装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解开这一谜题,让这一失传千古的装帧技艺重现人间,祐吉斋开始了长期的旋风装制作工艺探索恢复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是材料问题。从对旋风装《刊谬补缺切韵》各种文字资料来看,印制或抄写文字的叶子多为夹宣或麻纸,纸质柔软轻捷,便于梳理平整,同时纸张较厚可防渗透。祐吉斋经实验后得出,使用较厚的纸张容易使旋风装叶子略失轻盈,让“如旋风飞舞”的感觉逊色。能否找到一种宣纸,让叶子既不失轻盈,正反面做上图文后还不洇墨?为此,祐吉斋几经辗转,终于在宣纸之乡安徽泾县找到了这种宣纸,而且纸面有绢纹墨点落上去后会形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点,经打样实验后,色彩更加清丽不洇墨,纸张轻软又不失骨性,完全满足条件。
再则要解决的就是装裱问题,经反复实验,祐吉斋决定仍以传统糨糊装裱为主、现代装裱为辅来复原龙鳞装工艺。如果只是完全按古制复原旋风装工艺,远不是祐吉斋进行旋风装试制的最终目标。因此,祐吉斋利用现代技术对龙鳞装作了两方面的大胆改进和创新。
一是吸收线装书的折页方法,将旋风装叶子由单张变为筒子页。《刊谬补缺切韵》叶子均为单叶,除首页外其他23页双面有字,纸质为麻纸,单页高为19.1厘米,宽为26.7厘米,现今将单层叶子改为筒子页,叶子尺寸与古线装书开本类似,既让叶子变得小巧轻盈,又很好地解决了正反两有图文容易洇墨的问题。
另外一处最大的创新就是,在筒子页正反两面鳞口上,根据书的内容配上了精美的画卷。配上图案的旋风装——当整个卷轴舒展开来时,呈现在观者眼中的首先是一幅精美的立体画卷,继而再从右至左一页页翻开书叶,则又是一本书,纷至沓来的翰墨书香和鳞口正反两面交替出现的磅礴画卷,不仅给观者带来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同时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书画间游历,达到人、书、画的和谐统一,融宣纸柔软的触觉、美轮美奂的画面视觉和悠雅深远的墨香嗅觉三位一体,不仅有助于读者对内容的更好解读,更给读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欣赏和阅读体验。
可以说,经改进创新后的旋风装(龙鳞装、鱼鳞装),将我国的传统装帧工艺、传世典籍、书法艺术、绘画作品四者完美地融于一体。
完善了旋风装制作工艺后,祐吉斋决定策划一个选题,制作出一卷工艺精良、版本考究的旋风装实物,让沉埋千年的旋风装重绽光芒。于是,旋风装《三十二篆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诞生了。
此本选用的书籍版本为明万历年间《三十二篆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刊刻本,前序为元末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手迹,32种篆体为宋代僧人道肯集结前朝当世名人名家手迹而成,分别为玉筋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韭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头篆、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帛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三十二篆体取象于日月星辰、草木鸟兽,造型各异,笔划古拙苍虬,配合佛经经义,除了具有庄严祥瑞的象征意义外,还展示了一个华丽精妙的书法艺术世界。
在画卷选配上,最终选择以《法界源流图》作为鳞口画卷。《法界源流图》最初由画工张胜温绘成《大理国梵像卷》,后历宋、元、明、清500余年,多次改画,至清乾隆1767年,由丁观鹏最终完成,堪称佛教图像学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进行装裱时,因为旋风装的装裱工艺程序较多,而且工艺要求特别精细,因此完全由纯手工制作而成。
之所以说对工艺要求特别精细,是因为经过排版制版后,整个《三十二篆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有217个筒子页、500余幅画面,完成后的作品全长达8米,装裱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既要让这些筒子页按严格比例裱在底纸上,又要保证鳞口的图能拼成一幅没有间距、露白或覆盖的完整画面。这基本就是一个“零误差”的要求。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就得在各个环节保证质量:纸张在印制过程中对设备严格调控,不能让纸张被拉扯变形或有污渍,否则不能用;折页过程中不能出现误差,哪怕0.01毫米也不行,这会直接影响拼图;装卷时严格控制排桨面积,多排、少排一点点,就有可能会让图露白或覆盖。在这种严苛的条件下,对制作人的工艺、耐心和细致程度要求非常高,而成品率却只有30%。
正是在这种严苛的要求下,第一卷旋风装《三十二篆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诞生了。这一卷《金刚经》是国内继故宫藏品《刊谬补缺切韵》之后的第一卷旋风装作品,也是旋风装技艺在失传近千年后第一次以全新的面目重现于世,使之不仅作为一件艺术品具有相当收藏价值,更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方向:“简”与“精”
纵观全世界各个时期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史,其发展方向可总结为两方面。一个是“简”,一个则是“精”。所谓“简”,即总是朝着便于阅读携带、轻捷的方向发展,就好比我国的龟骨册装发展到如今的平装,又尤其是如今网络时代的电子书,真可谓简约至极;另一个发展方向“精”,则是指在求简的趋势中,越来越多的复杂化、个性化的精品装帧形式出现,这些作品萃取技艺精华,集内容、刻印、装帧于一体,长期受到一个庞大而又稳定群体的喜爱和收藏,比如古代的皇室藏书和文人雅士的书籍收藏。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富有起来,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财富中迷失了自己。为了摆脱这种迷惘,一部分人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升华,在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定位和自我价值。于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开始涌动,内容经典、制作精良的传统典籍和艺术精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且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在这股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祐吉斋有幸能肩负一份责任,以“知行合一、大艺精传”为理念,将旋风装技艺恢复,并以此为契机,一方面继续深入,将旋风装技艺往精细化专业化的道路上发展,并以旋风装为主要形式承载更多的中华书法、绘画和典籍,制作艺术精品,进而再研习光大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一系列的传统装帧工艺,从恢复、发扬传统装帧技艺方面弘扬我中华的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复兴贡献一己之力。“精勤不倦,传播四方”,让民族的文化真正变成世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