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力量,发挥个体潜能,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中,将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可以减少大学生逆反心理,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各類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这一理念对高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课程学意义上属于泛课程范畴,即泛课程思政[1]。各大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努力尝试,从课程本身、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将所任教的学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起来[2]。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思政教育中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3]。一些研究者提出,要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4]。一些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上的思考[5]。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它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通常关注人们消极心理方面的思维定势,而将焦点转向研究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思政课、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少研究者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并提出了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6]。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提出,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增进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7]。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且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过,已有的研究只关注到两者结合,如,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思政教育。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内部关系、内在联系缺乏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中,探讨内在的逻辑及可行的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通识性教育课程,也是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动态的途径之一。健康的心理是保障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教授给大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学理论,有助于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调适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为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主要包括绪论、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人格塑造、恋爱与性心理、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这种授课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心理学理论和技能的理解可能仍然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在实践中的应用,无法学以致用,真正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一段时间之后,所学的知识内容就可能遗忘。因此,不少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强调将其他元素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的渗透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对学生怀有积极的心理期待,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多一些耐心,对学生内心充满希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待,行为也会随之转变,以实现教师的期待。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正是多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少用说教、批评、惩罚等方式对待学生,而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充分的关注、信任和尊重。很多教师虽然也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内心却并不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对学生不能给与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只是一味要求他们努力学习,而缺乏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入积极心理学元素,并指出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研究者们指出,传统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人的消极方面,以使个体免于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而忽略了时代背景,忽略了个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个体的需求已经从免于心理疾病转变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简单地从学生负性情绪、心理问题出发,这是“指标而不治本”的。而是应该积极地关注个体成长,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此,学生即便在遇到挫折或有心理困扰时,也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有利于学生获得和保持更持久的幸福感[8]。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虽然物质条件更好,但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并不高,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对着一个手机傻笑。在进入大学之后,父母、教师对他们的管教放松,手机的普及又让他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学生的思想如果不得到好的引导,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和言论所影响,从而可能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教学内容、手段和载体三个方面融入思政元素[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价值观,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案例讨论、心理团辅等),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并运用现代化新媒体,给学生多传播积极、正面的能量,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 四、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启示
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出发点,给出一些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以知识性讲授为主。因此,学生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与亲身体会的经验,很难将技巧和方法内化、学以致用。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中,需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排课程,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中,积极关注,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力量和优势。
心理学注重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积极心理学提出者马丁·塞利格曼通过研究狗发现,狗在反复的电击中会变得对刺激习以为常、习惯性地放弃反抗,塞利格曼把这种行为称作“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指出,消极的行为习惯可以习得,同样地,积极的行为反应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习得。由此,塞利格曼对传统心理学通常只关注人的消极面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关注和研究人的积极面。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课程实践。积极心理学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专注力。当人们专注于做某一个事情,就能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感。所以,专注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专注力练习,上交手机,远离诱惑源,逐步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内容上。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写下自己创伤性经历或中性经历的被试相比,当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已完成定下的目标,并写下自己的目标时,他们能够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体验。根据这一研究结果,第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要求学生想象三年后的自己,通过努力实现了目标,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目标。
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如,通过观看“心理访谈·我的大学”等视频,让他们意识到,在大学生活中大家都可能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这些挫折和困难具有一定的共性。并通过专家的视角,帮助他们分析大学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通过积极正面的观念、做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应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时,基于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给出不完整的案例故事,让他们根据所学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和人际交往原则,续写故事。在讲解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内容时,通过放映相关的心理学电影,让学生写观后感,让学生对影片中的心理学知识与所表达的关于情绪的观点进行思考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已有成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创新。根据“卡片人生”心理活动的启示,将24个积极品质做成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卡片打勾:今天在哪些积极品质上有所收获或什么事情体现了自己怎样的积极品质。学生可以通过画“正”字的方式在积极品质边上标注,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记录引发积极品质的事件,这又为学生的感恩练习提供了素材,并且可以把这个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加分项。感恩,既包括对他人的感谢、感恩,同时也包括对自身的接纳、自信心的建立及对自身的感恩。积极心理学倡导进行感恩练习,通过记录感恩事件,可以改善人际关系、睡眠质量,提升幸福感[10]。
五、总结
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发,总结了已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和方法,以期为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點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66-71.
[2] 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05):144-145.
[3] 蔡乐,贾叶娟,龚克.新时期思政教育心理学意义——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03):127.
[4] 李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新途径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9):103-104.
[5] 谢敏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01):11-15.
[6] 陈鑫.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高教学刊,2018(04):191-193.
[7]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70-72.
[8]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02):90-94.
[9]代俭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103-104.
[10]杜学敏,杜敏佳.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大学生德育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98-10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各類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这一理念对高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课程学意义上属于泛课程范畴,即泛课程思政[1]。各大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努力尝试,从课程本身、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将所任教的学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起来[2]。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思政教育中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3]。一些研究者提出,要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4]。一些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上的思考[5]。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它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通常关注人们消极心理方面的思维定势,而将焦点转向研究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思政课、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少研究者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并提出了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6]。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提出,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增进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7]。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且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过,已有的研究只关注到两者结合,如,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思政教育。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内部关系、内在联系缺乏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中,探讨内在的逻辑及可行的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通识性教育课程,也是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动态的途径之一。健康的心理是保障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教授给大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学理论,有助于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调适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为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主要包括绪论、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人格塑造、恋爱与性心理、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这种授课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心理学理论和技能的理解可能仍然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在实践中的应用,无法学以致用,真正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一段时间之后,所学的知识内容就可能遗忘。因此,不少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强调将其他元素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的渗透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对学生怀有积极的心理期待,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多一些耐心,对学生内心充满希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待,行为也会随之转变,以实现教师的期待。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正是多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少用说教、批评、惩罚等方式对待学生,而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充分的关注、信任和尊重。很多教师虽然也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内心却并不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对学生不能给与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只是一味要求他们努力学习,而缺乏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入积极心理学元素,并指出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研究者们指出,传统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人的消极方面,以使个体免于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而忽略了时代背景,忽略了个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个体的需求已经从免于心理疾病转变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简单地从学生负性情绪、心理问题出发,这是“指标而不治本”的。而是应该积极地关注个体成长,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此,学生即便在遇到挫折或有心理困扰时,也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有利于学生获得和保持更持久的幸福感[8]。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虽然物质条件更好,但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并不高,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对着一个手机傻笑。在进入大学之后,父母、教师对他们的管教放松,手机的普及又让他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学生的思想如果不得到好的引导,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和言论所影响,从而可能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教学内容、手段和载体三个方面融入思政元素[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价值观,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案例讨论、心理团辅等),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并运用现代化新媒体,给学生多传播积极、正面的能量,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 四、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启示
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出发点,给出一些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以知识性讲授为主。因此,学生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与亲身体会的经验,很难将技巧和方法内化、学以致用。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中,需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排课程,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中,积极关注,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力量和优势。
心理学注重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积极心理学提出者马丁·塞利格曼通过研究狗发现,狗在反复的电击中会变得对刺激习以为常、习惯性地放弃反抗,塞利格曼把这种行为称作“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指出,消极的行为习惯可以习得,同样地,积极的行为反应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习得。由此,塞利格曼对传统心理学通常只关注人的消极面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关注和研究人的积极面。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课程实践。积极心理学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专注力。当人们专注于做某一个事情,就能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感。所以,专注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专注力练习,上交手机,远离诱惑源,逐步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内容上。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写下自己创伤性经历或中性经历的被试相比,当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已完成定下的目标,并写下自己的目标时,他们能够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体验。根据这一研究结果,第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要求学生想象三年后的自己,通过努力实现了目标,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目标。
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如,通过观看“心理访谈·我的大学”等视频,让他们意识到,在大学生活中大家都可能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这些挫折和困难具有一定的共性。并通过专家的视角,帮助他们分析大学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通过积极正面的观念、做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应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时,基于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给出不完整的案例故事,让他们根据所学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和人际交往原则,续写故事。在讲解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内容时,通过放映相关的心理学电影,让学生写观后感,让学生对影片中的心理学知识与所表达的关于情绪的观点进行思考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已有成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创新。根据“卡片人生”心理活动的启示,将24个积极品质做成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卡片打勾:今天在哪些积极品质上有所收获或什么事情体现了自己怎样的积极品质。学生可以通过画“正”字的方式在积极品质边上标注,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记录引发积极品质的事件,这又为学生的感恩练习提供了素材,并且可以把这个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加分项。感恩,既包括对他人的感谢、感恩,同时也包括对自身的接纳、自信心的建立及对自身的感恩。积极心理学倡导进行感恩练习,通过记录感恩事件,可以改善人际关系、睡眠质量,提升幸福感[10]。
五、总结
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发,总结了已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和方法,以期为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點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66-71.
[2] 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05):144-145.
[3] 蔡乐,贾叶娟,龚克.新时期思政教育心理学意义——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03):127.
[4] 李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新途径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9):103-104.
[5] 谢敏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01):11-15.
[6] 陈鑫.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高教学刊,2018(04):191-193.
[7]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70-72.
[8]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02):90-94.
[9]代俭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103-104.
[10]杜学敏,杜敏佳.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大学生德育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