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推进版权贸易为目的,建设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国际性的版权市场要素流通中心,并逐步建设版权产业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发展繁荣文化产业为主的大学科技园。2003年,按照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国人民大学的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开始筹建文化科技园。目前,人大文化科技园已经形成了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的园区规模,园区各类企业170余家,其中文化创意类企业占80%。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多亿元,税收贡献超过10亿元。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通过了教育部、科技部的评审,成为全国首家以鲜明的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成为了版权贸易的试点基地。
作为全国首家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如何探索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园区新模式?5月12日,记者采访了人大文化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彭翊。
新创想
记者:文化科技园建设于2004年启动,当时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个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园区,它的意义是什么?
彭翊:人大文化科技园的建设,既源于国家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宏观背景,也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自身发展的具体需求,人大文化科技园的建设,力求解答人文社会科学要不要进行成果转化、如何进行成果转化的问题。
一是为落实985工程,教育部、北京市于2003年签署了共建中国人民大学的协议。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特色学科优势,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成为共建协议的内容之一。
二是从英国布莱尔政府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开始,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比重。进入21世纪,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呈献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契机。《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因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窗口,有利于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特色学科优势、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证和理论借鉴。
三是进入新世纪,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使命。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中国人民大学确立并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建设大学文化科技园,探索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记者:人大创办文化产业园的优势是什么?
彭翊:首先是学科优势,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科特点使学校在创办文化产业特色园区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是人才优势,人大文化科技园的管理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学校不同的学院为文化科技园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再次是地缘优势,人大文化科技园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背靠中国人民大学,周边创业氛围甚是活跃,文化底蕴异常深厚。
记者:创办文化科技园时你们做了哪些准备?
彭翊:当初我们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确定发展定位后,从战略目标上做了5年规划,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撬动人大资源来为社会服务,如何把资源转化为成果,我们设立了研究中心,将产、学、研进行结合;在团队建设上,做了很好的人员搭配;资源整合上,除了硬件设施,我们从纵横方面进行联络和整合,纵向比如国家版权局、文化部等主管部委。横向比如各大高校科技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调研,学习优秀的成果和好的运作经验。现在回想起来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记者:你们是如何争取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中间经历了什么?
彭翊:2006年,我们就有建设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初步想法,一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大学科技园,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具有知识产权(含版权)的学科优势,而版权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广泛的调研以及与国家版权局的多次接触,我们了解到国内的版权贸易逆差现象非常严重,然而国家同时在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国内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都迫切希望把自己的优秀作品的版权输出海外。因此,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平台,为这个行业提供公共服务,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通过承办国家版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国际版权论坛”、“版权保护与创新型国家”全国巡回演讲活动启动仪式、“大学生版权征文大赛”等活动,以及吸引了数家全球知名出版机构驻华代表处、国际版权代理机构入住园区,国家版权局对我们的创意非常支持,于2007年8月正式批复我校建设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由人大文化科技园负责运作。
随后几年中,上海和北京市的东城区、朝阳区等地,也先后提出了建设版权贸易基地的设想,这充分说明我们走在市场需求的前端,引导了版权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的发展。
记者:争取到版权贸易基地后,你们帮助企业做版权交易具体做了些什么?现在企业取得了哪些成绩?
彭翊:我们目前的定位是以推进版权贸易为目的,建设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际性的版权市场要素流通中心,并逐步建设版权产业基地。
在具体的服务功能上,主要是良好的服务体系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版权相关企业入驻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一方面,通过中关村版权联盟的建立,将在物理空间不能集聚的企业,通过联盟的形成整合成一个整体,并促进跨产业链的合作和版权流动;
另一方面,建设版权成果展示平台、行业交流平台、情报信息平台、企业孵化平台、投融资平台等,比如我们有自己的网站和实体展示空间,可以免费为版权企业发布产品信息,几乎每个月都有版权人沙龙,讨论行业内的热点问题、为孵化企业和版权提供房租减免、无偿资助、政策服务等,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种子基金”和联络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搭建投融资平台,投资了一批优质的版权相关企业。
从2009年起,基地受国家版权局委托与人大出版社一起逐年编撰发行《中国版权年鉴》,首卷本获得了中国年鉴特等奖。目前基地已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列为2个要素集聚项目之一(另一个为“中国技术交易所”)。
许多企业通过我们的服务平台,在各方面有了提高和增长,获得了更好的市场机会。特别是一些初创的版权企业和项目,在基地的帮助和支持下,飞速地成长,比如《创业家》杂志、“一起写”网站、国际数字视频图书馆等。
新特色
记者:与全国园区相比,你们的优势在哪里?
彭翊:人大文化科技园是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拓荒者,在此之前只有大学科技园区的经验可以借鉴。园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领域开创了三项“第一”;全国第一家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特色大学科技园;全国第一家专门服务文化创意企业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第一家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作为文化产业园区,我园在品牌影响力、创新能力、管理运作模式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与其它园区进行交流并向它们学习。
记者:除了提供办公场所外,还为入园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彭翊:第一,人大文化科技园在不断强化和完善专业服务的同时,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也在不断改进、完善、创新,逐步建立了以孵化服务为核心、以创新服务为特色的园区服务体系,为促进政、产、学、研、资、介充分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孵化文化创意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第二,我们建立了公共基础服务、专业孵化服务和专项增值服务等三大专业服务平台,形成了园区创新与创业的良好环境。比如:完善的公共基础服务实现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物业服务、企业资质代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建设了以“创业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为核心的综合孵化服务体系,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孵化服务,助推企业成功创业以及快速成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品牌建设,为园区企业搭建专业市场渠道,使园区企业实现创意变现或客户拓展;在完善的公共基础服务和全方位的专业孵化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特色的专项增值服务,满足园区企业的专项需求。
第三,人大文化科技园搭建各类专业投融资平台,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制约初创企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设立了300万元的文化创意产业种子基金,面对最难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提供天使投资。与北京产权交易所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共建专业产权交易市场,致力于推进版权行业的产权交易,为版权机构提供专业的资本通道。
新未来
记者:你们的种子基金运行模式是怎样的?资金来自哪里?收益后如何分配?
彭翊:在目标对象上,申请项目为入驻人大文化科技园的项目,属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项目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主要依托于人大的学科资源及学术科研成果;在参股方式上,通过评估确定投资金额,将投资额折算成该项目办公面积租金,确定折抵租期,通过折抵租期内免租的方式换得该项目公司相应股权;对投资项目,指派专人进入该项目董事会,参与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参股比例上,参股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公司股权的5%;对于主要依托于人大的学科资源及学术科研成果的申请项目,参股资金比例应不低于公司股权的40%。
目前,已累计向两家孵化企业投资50万元,有明确投资意向的一家,投资额为32万元,正在走相关程序。园区共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种子资金300万元。
记者:对于人大文化科技园今后的发展,有哪些新举措?
彭翊:截至2009年底,园区企业入驻已有170余家,年度总销售收入达到120多个亿,园区绩效显著。但是在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这些方面我们将会再加大力度。
对于在科技园所有有需求的人或事方面,我们会进行研究,包括创业者们想做什么,我们不仅会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该怎样去做,还会帮助他们如何去做好;研究中心方面,我们将要做成政府和企业的“思想库、智囊团”,为其提供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建立文化产业数据库,研发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指数、行业发展指数、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指数。
下一步还将打算做创业学院,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搭建平台,有好的项目,帮助将其孵化,做到成立小的,发展大的;版权交易部分,将从“版权价值评估准则”国家标准的研制出发,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版权定价中心,建设版权网络交易平台;这些计划也在逐步实施,希望在三五年时间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发展繁荣文化产业为主的大学科技园。2003年,按照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国人民大学的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开始筹建文化科技园。目前,人大文化科技园已经形成了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的园区规模,园区各类企业170余家,其中文化创意类企业占80%。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多亿元,税收贡献超过10亿元。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通过了教育部、科技部的评审,成为全国首家以鲜明的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成为了版权贸易的试点基地。
作为全国首家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如何探索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园区新模式?5月12日,记者采访了人大文化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彭翊。
新创想
记者:文化科技园建设于2004年启动,当时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个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园区,它的意义是什么?
彭翊:人大文化科技园的建设,既源于国家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宏观背景,也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自身发展的具体需求,人大文化科技园的建设,力求解答人文社会科学要不要进行成果转化、如何进行成果转化的问题。
一是为落实985工程,教育部、北京市于2003年签署了共建中国人民大学的协议。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特色学科优势,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成为共建协议的内容之一。
二是从英国布莱尔政府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开始,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比重。进入21世纪,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呈献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契机。《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因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窗口,有利于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特色学科优势、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证和理论借鉴。
三是进入新世纪,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使命。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中国人民大学确立并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建设大学文化科技园,探索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记者:人大创办文化产业园的优势是什么?
彭翊:首先是学科优势,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科特点使学校在创办文化产业特色园区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是人才优势,人大文化科技园的管理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学校不同的学院为文化科技园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再次是地缘优势,人大文化科技园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背靠中国人民大学,周边创业氛围甚是活跃,文化底蕴异常深厚。
记者:创办文化科技园时你们做了哪些准备?
彭翊:当初我们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确定发展定位后,从战略目标上做了5年规划,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撬动人大资源来为社会服务,如何把资源转化为成果,我们设立了研究中心,将产、学、研进行结合;在团队建设上,做了很好的人员搭配;资源整合上,除了硬件设施,我们从纵横方面进行联络和整合,纵向比如国家版权局、文化部等主管部委。横向比如各大高校科技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调研,学习优秀的成果和好的运作经验。现在回想起来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记者:你们是如何争取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中间经历了什么?
彭翊:2006年,我们就有建设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初步想法,一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大学科技园,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具有知识产权(含版权)的学科优势,而版权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广泛的调研以及与国家版权局的多次接触,我们了解到国内的版权贸易逆差现象非常严重,然而国家同时在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国内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都迫切希望把自己的优秀作品的版权输出海外。因此,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平台,为这个行业提供公共服务,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通过承办国家版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国际版权论坛”、“版权保护与创新型国家”全国巡回演讲活动启动仪式、“大学生版权征文大赛”等活动,以及吸引了数家全球知名出版机构驻华代表处、国际版权代理机构入住园区,国家版权局对我们的创意非常支持,于2007年8月正式批复我校建设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由人大文化科技园负责运作。
随后几年中,上海和北京市的东城区、朝阳区等地,也先后提出了建设版权贸易基地的设想,这充分说明我们走在市场需求的前端,引导了版权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的发展。
记者:争取到版权贸易基地后,你们帮助企业做版权交易具体做了些什么?现在企业取得了哪些成绩?
彭翊:我们目前的定位是以推进版权贸易为目的,建设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际性的版权市场要素流通中心,并逐步建设版权产业基地。
在具体的服务功能上,主要是良好的服务体系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版权相关企业入驻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一方面,通过中关村版权联盟的建立,将在物理空间不能集聚的企业,通过联盟的形成整合成一个整体,并促进跨产业链的合作和版权流动;
另一方面,建设版权成果展示平台、行业交流平台、情报信息平台、企业孵化平台、投融资平台等,比如我们有自己的网站和实体展示空间,可以免费为版权企业发布产品信息,几乎每个月都有版权人沙龙,讨论行业内的热点问题、为孵化企业和版权提供房租减免、无偿资助、政策服务等,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种子基金”和联络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搭建投融资平台,投资了一批优质的版权相关企业。
从2009年起,基地受国家版权局委托与人大出版社一起逐年编撰发行《中国版权年鉴》,首卷本获得了中国年鉴特等奖。目前基地已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列为2个要素集聚项目之一(另一个为“中国技术交易所”)。
许多企业通过我们的服务平台,在各方面有了提高和增长,获得了更好的市场机会。特别是一些初创的版权企业和项目,在基地的帮助和支持下,飞速地成长,比如《创业家》杂志、“一起写”网站、国际数字视频图书馆等。
新特色
记者:与全国园区相比,你们的优势在哪里?
彭翊:人大文化科技园是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拓荒者,在此之前只有大学科技园区的经验可以借鉴。园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领域开创了三项“第一”;全国第一家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特色大学科技园;全国第一家专门服务文化创意企业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第一家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作为文化产业园区,我园在品牌影响力、创新能力、管理运作模式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与其它园区进行交流并向它们学习。
记者:除了提供办公场所外,还为入园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彭翊:第一,人大文化科技园在不断强化和完善专业服务的同时,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也在不断改进、完善、创新,逐步建立了以孵化服务为核心、以创新服务为特色的园区服务体系,为促进政、产、学、研、资、介充分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孵化文化创意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第二,我们建立了公共基础服务、专业孵化服务和专项增值服务等三大专业服务平台,形成了园区创新与创业的良好环境。比如:完善的公共基础服务实现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物业服务、企业资质代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建设了以“创业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为核心的综合孵化服务体系,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孵化服务,助推企业成功创业以及快速成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品牌建设,为园区企业搭建专业市场渠道,使园区企业实现创意变现或客户拓展;在完善的公共基础服务和全方位的专业孵化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特色的专项增值服务,满足园区企业的专项需求。
第三,人大文化科技园搭建各类专业投融资平台,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制约初创企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设立了300万元的文化创意产业种子基金,面对最难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提供天使投资。与北京产权交易所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共建专业产权交易市场,致力于推进版权行业的产权交易,为版权机构提供专业的资本通道。
新未来
记者:你们的种子基金运行模式是怎样的?资金来自哪里?收益后如何分配?
彭翊:在目标对象上,申请项目为入驻人大文化科技园的项目,属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项目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主要依托于人大的学科资源及学术科研成果;在参股方式上,通过评估确定投资金额,将投资额折算成该项目办公面积租金,确定折抵租期,通过折抵租期内免租的方式换得该项目公司相应股权;对投资项目,指派专人进入该项目董事会,参与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参股比例上,参股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公司股权的5%;对于主要依托于人大的学科资源及学术科研成果的申请项目,参股资金比例应不低于公司股权的40%。
目前,已累计向两家孵化企业投资50万元,有明确投资意向的一家,投资额为32万元,正在走相关程序。园区共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种子资金300万元。
记者:对于人大文化科技园今后的发展,有哪些新举措?
彭翊:截至2009年底,园区企业入驻已有170余家,年度总销售收入达到120多个亿,园区绩效显著。但是在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这些方面我们将会再加大力度。
对于在科技园所有有需求的人或事方面,我们会进行研究,包括创业者们想做什么,我们不仅会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该怎样去做,还会帮助他们如何去做好;研究中心方面,我们将要做成政府和企业的“思想库、智囊团”,为其提供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建立文化产业数据库,研发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指数、行业发展指数、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指数。
下一步还将打算做创业学院,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搭建平台,有好的项目,帮助将其孵化,做到成立小的,发展大的;版权交易部分,将从“版权价值评估准则”国家标准的研制出发,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版权定价中心,建设版权网络交易平台;这些计划也在逐步实施,希望在三五年时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