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条重要路径。2019年,珙县按照“人文相通、习俗相亲、道路相连、山水相依、区域相近、商贸相向、发展相适、规模适当”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论证、依法依规,将原来的243个村调减至161个,全面完成了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的开展,打消了村与村之间的隔阂,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乡村基层治理,让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珙县县委党建办副主任杨小娟说起了这项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因地制宜 激活“沉睡资源”
5月中旬,在巡场镇德田村,已投产的200亩花椒树在村民们的精心呵护下长势良好。在花椒园查看的德田村党总支书记赵廷华高兴地说:“德窝村和田坝村调整合并以后,原来面临的土地紧缺、劳动力稀缺等问题解决了,我们也能因地制宜更好地发展产业。”
2019年12月,德窝村和田坝村合并为德田村,这让赵廷华有了更多大展拳脚的机会。“合并过后,两个村的资源得到了比较好的整合和利用。”赵廷华介绍,德窝村提供人力,田坝村提供土地,如今的德田村拥有花椒、绿化、竹子、茶叶四大产业,前景良好。
由于田坝村整体搬迁,70%的村民已进城居住,劳动力缺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难题。如何“破冰”?赵廷华想到了一个办法。“由于各个产业收成时间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充分调动人力、物力集中采摘。”赵廷华说,六月末,花椒即将采摘上市,届时他会调动德田村的村民集中力量采摘花椒。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能有效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赵廷华一语中的,两村合并,村级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由“有”到“强”的跨越。下一步,德田村将大力发展茶叶加工项目和花椒油加工项目,打造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体的茶叶和花椒产业链。而且依托田坝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合并后的德田村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将小村变大村、弱村变强村,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杨小娟表示,盘活土地、固定资产等资源,各村可以大步向前,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扩大增量。
创新思路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德田村组建后,我们随即创办成立了珙县上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德田村村干部李加贵说,该公司主要负责德田村土地资源利用(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建设等事务。
“公司12名股东全部为德田村村干部,村民委员会占股51%,预计今年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0万元左右。”李加贵补充道,合并之后,更有利于集中德窝村和田坝村的资源力量,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而成立公司是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村上资源,既通过公司引领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又通过项目化运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加。
与德田村一样,由三合村、龙塘村、坳田村合并而成的三合村创新思路,坚持党建引领“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3月19日,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思路,三合村挂牌成立了集体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
“以前我都是到处做点零工,没有保障,现在由合作社统一招工,我们大家都安心了。”三合村村民王思银坦言,自劳务股份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和工友们找到了“组织”,由合作社承接业务后统一派工,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工钱结算等问题了。
“今年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第一桶金已经到账。”三合村党总支书记孙杰难掩内心喜悦,短短两个月,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经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4万元。
以“三变改革五大合作”为契机,三合村进一步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正着力开辟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改革新路。
挖掘资源 打造“新兴业态”
“这里曾是一个矿山废弃地,周边环境不好,土地复垦利用也受到了影响。”孙杰說,在保留采矿设施的基础上对矿山进行改造,这片土地已“改头换面”,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穿过马路,一个微型生态公园映入眼帘。“以前这里是种不出庄稼的。”说到这儿,孙杰打开了话匣子。近年来,三合村启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整合利用人才、土地、资金、市场等要素资源,融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引进农业科技企业,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000亩,成功打造可以种养循环利用的“三合·万物生微田园”,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区生态修复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我们村有3个集体经济项目,发展产业底气十足,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底村级集体经济分红达到50万元。”孙杰掷地有声,“要以三地错位发展,实现新三合村整体发展。龙塘村继续发展‘龙茶花海’旅游项目,并进一步挖掘特色品牌;坳田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高山绿色食品;三合村则做大做强有机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村级建制调整后,孙杰便和村干部们共同谋划了三合村今后的发展方向:靠近金口河的地区打造农旅结合区、缺水的地区发展农产融合区……规划已然落地,集农、旅、商为一体的三合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有可为。
如今,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充分释放了农村产业发展动能,不只是德田村和三合村,珙县各村也纷纷利用土地和人力优势,释放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改革红利。(责编/范吴瑕)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的开展,打消了村与村之间的隔阂,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乡村基层治理,让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珙县县委党建办副主任杨小娟说起了这项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因地制宜 激活“沉睡资源”
5月中旬,在巡场镇德田村,已投产的200亩花椒树在村民们的精心呵护下长势良好。在花椒园查看的德田村党总支书记赵廷华高兴地说:“德窝村和田坝村调整合并以后,原来面临的土地紧缺、劳动力稀缺等问题解决了,我们也能因地制宜更好地发展产业。”
2019年12月,德窝村和田坝村合并为德田村,这让赵廷华有了更多大展拳脚的机会。“合并过后,两个村的资源得到了比较好的整合和利用。”赵廷华介绍,德窝村提供人力,田坝村提供土地,如今的德田村拥有花椒、绿化、竹子、茶叶四大产业,前景良好。
由于田坝村整体搬迁,70%的村民已进城居住,劳动力缺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难题。如何“破冰”?赵廷华想到了一个办法。“由于各个产业收成时间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充分调动人力、物力集中采摘。”赵廷华说,六月末,花椒即将采摘上市,届时他会调动德田村的村民集中力量采摘花椒。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能有效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赵廷华一语中的,两村合并,村级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由“有”到“强”的跨越。下一步,德田村将大力发展茶叶加工项目和花椒油加工项目,打造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体的茶叶和花椒产业链。而且依托田坝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合并后的德田村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将小村变大村、弱村变强村,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杨小娟表示,盘活土地、固定资产等资源,各村可以大步向前,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扩大增量。
创新思路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德田村组建后,我们随即创办成立了珙县上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德田村村干部李加贵说,该公司主要负责德田村土地资源利用(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建设等事务。
“公司12名股东全部为德田村村干部,村民委员会占股51%,预计今年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0万元左右。”李加贵补充道,合并之后,更有利于集中德窝村和田坝村的资源力量,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而成立公司是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村上资源,既通过公司引领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又通过项目化运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加。
与德田村一样,由三合村、龙塘村、坳田村合并而成的三合村创新思路,坚持党建引领“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3月19日,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思路,三合村挂牌成立了集体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
“以前我都是到处做点零工,没有保障,现在由合作社统一招工,我们大家都安心了。”三合村村民王思银坦言,自劳务股份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和工友们找到了“组织”,由合作社承接业务后统一派工,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工钱结算等问题了。
“今年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第一桶金已经到账。”三合村党总支书记孙杰难掩内心喜悦,短短两个月,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经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4万元。
以“三变改革五大合作”为契机,三合村进一步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正着力开辟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改革新路。
挖掘资源 打造“新兴业态”
“这里曾是一个矿山废弃地,周边环境不好,土地复垦利用也受到了影响。”孙杰說,在保留采矿设施的基础上对矿山进行改造,这片土地已“改头换面”,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穿过马路,一个微型生态公园映入眼帘。“以前这里是种不出庄稼的。”说到这儿,孙杰打开了话匣子。近年来,三合村启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整合利用人才、土地、资金、市场等要素资源,融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引进农业科技企业,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000亩,成功打造可以种养循环利用的“三合·万物生微田园”,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区生态修复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我们村有3个集体经济项目,发展产业底气十足,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底村级集体经济分红达到50万元。”孙杰掷地有声,“要以三地错位发展,实现新三合村整体发展。龙塘村继续发展‘龙茶花海’旅游项目,并进一步挖掘特色品牌;坳田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高山绿色食品;三合村则做大做强有机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村级建制调整后,孙杰便和村干部们共同谋划了三合村今后的发展方向:靠近金口河的地区打造农旅结合区、缺水的地区发展农产融合区……规划已然落地,集农、旅、商为一体的三合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有可为。
如今,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充分释放了农村产业发展动能,不只是德田村和三合村,珙县各村也纷纷利用土地和人力优势,释放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改革红利。(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