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创造性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核心,能启发学生大胆地探究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如何做到精心呢?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答案不唯一,提倡解答思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由于其个体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会有所不同。“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望,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得,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朝个性化方向发展。如教学《五彩池》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如果你来到五彩池,你最想对五彩池说些什么?2、请你为五彩池写一句广告词。3、请你当小导游,介绍一下五彩池。这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来做,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教学不能只围绕哪些标准答案而展开,抛弃那种固执僵硬,非问到标准答案的课堂提问方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到“开放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将这种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层次性就是指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原则。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各个层次的问题都应该有。例如我在教学《江南春》主要提了以下四个问题:1、(出示画面,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描绘的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画面,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学生的参与面就会很广,会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2、你能结合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个春天的美景吗?请大家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了解诗句意思,采用互动式学习方式,可以取长补短,展开想象,用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诗意说得丰富而形象。3、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这个问题设计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边朗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熟读 就能成诵。正因为这个问题设计在学生读懂诗句后,所以同上一问题比较,这一问题更深了一步。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和《江南春》有何不同?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是多元的,在讨论过程中会发生分歧,直到达成共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摈弃张口就问,学生随口便答的注入式现象,以及问题繁琐而杂乱的现象。设计的问题要做到少而精,具有针对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点,有利于难点的突破,真正地做到牵一处而动全身,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为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自己的经验来回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很快地组织语言文字,找到最适当的表达方式,扣重点,抓难点。如《草船借箭》一文,教学重难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紧扣教學目标和重难点,我将本课的主要问题设计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没想到,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当即从文章中找出了许多能够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将理由讲得头头是道。将这个问题一解决,全文的问题就迎人而解,不需要教师作更多的讲解。
四、问题的设计要利于角色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质疑是学生创造的源头,教学要求学生能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的提问就要有“一石激起千尺浪”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我就设计如下问题: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把它变成问题考考大家,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这样的问题设计,使老师提问变成了学生提问。于是,同学们便提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1、“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2、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与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3、作为指挥员的陈赓,在过草地时是不是特别轻松?为什么?……学生的问题接踵而来,其余的同学不断地解疑,教师只是在旁边适当进行点拔。让学生在常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提问的兴趣,养成提问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问题的设计要有发展性
发展性是说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语言,思维无所依托,无法进行。就口头语言能力而言,要求说话准确无误,通畅明白,有条有理,生动感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小学生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但现在的社会对这方面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他在生活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我在教授课文的精读导读过程中特别对此予以关注和重视,在课前备课设计中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这一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灵活地加以运用,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持续稳定的发展。例如:《将相和》一文中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完璧归赵”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要的概括出来。首先我让概括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有模仿调整的时间和机会,也增强了他们敢于口头表达的信心;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加完善地把事件表述出来,为全班做榜样示范的作用,从而普遍提高全班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
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既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既要注意问题的目标性,又要注意问题的疏密性。只有这样精心设计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功能,让课堂鲜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去,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科学论坛》
(作者单位: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答案不唯一,提倡解答思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由于其个体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会有所不同。“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望,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得,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朝个性化方向发展。如教学《五彩池》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如果你来到五彩池,你最想对五彩池说些什么?2、请你为五彩池写一句广告词。3、请你当小导游,介绍一下五彩池。这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来做,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教学不能只围绕哪些标准答案而展开,抛弃那种固执僵硬,非问到标准答案的课堂提问方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到“开放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将这种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层次性就是指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原则。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各个层次的问题都应该有。例如我在教学《江南春》主要提了以下四个问题:1、(出示画面,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描绘的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画面,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学生的参与面就会很广,会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2、你能结合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个春天的美景吗?请大家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了解诗句意思,采用互动式学习方式,可以取长补短,展开想象,用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诗意说得丰富而形象。3、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这个问题设计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边朗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熟读 就能成诵。正因为这个问题设计在学生读懂诗句后,所以同上一问题比较,这一问题更深了一步。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和《江南春》有何不同?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是多元的,在讨论过程中会发生分歧,直到达成共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摈弃张口就问,学生随口便答的注入式现象,以及问题繁琐而杂乱的现象。设计的问题要做到少而精,具有针对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点,有利于难点的突破,真正地做到牵一处而动全身,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为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自己的经验来回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很快地组织语言文字,找到最适当的表达方式,扣重点,抓难点。如《草船借箭》一文,教学重难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紧扣教學目标和重难点,我将本课的主要问题设计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没想到,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当即从文章中找出了许多能够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将理由讲得头头是道。将这个问题一解决,全文的问题就迎人而解,不需要教师作更多的讲解。
四、问题的设计要利于角色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质疑是学生创造的源头,教学要求学生能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的提问就要有“一石激起千尺浪”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我就设计如下问题: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把它变成问题考考大家,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这样的问题设计,使老师提问变成了学生提问。于是,同学们便提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1、“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2、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与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3、作为指挥员的陈赓,在过草地时是不是特别轻松?为什么?……学生的问题接踵而来,其余的同学不断地解疑,教师只是在旁边适当进行点拔。让学生在常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提问的兴趣,养成提问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问题的设计要有发展性
发展性是说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语言,思维无所依托,无法进行。就口头语言能力而言,要求说话准确无误,通畅明白,有条有理,生动感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小学生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但现在的社会对这方面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他在生活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我在教授课文的精读导读过程中特别对此予以关注和重视,在课前备课设计中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这一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灵活地加以运用,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持续稳定的发展。例如:《将相和》一文中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完璧归赵”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要的概括出来。首先我让概括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有模仿调整的时间和机会,也增强了他们敢于口头表达的信心;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加完善地把事件表述出来,为全班做榜样示范的作用,从而普遍提高全班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
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既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既要注意问题的目标性,又要注意问题的疏密性。只有这样精心设计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功能,让课堂鲜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去,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科学论坛》
(作者单位: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