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较自行研发的可弯曲椎体成形器与传统直形骨水泥注入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可弯曲椎体成形器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40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61例,女79例;年龄55~88岁,平均70.3岁,骨折椎体分布为T5~T12。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患者(67例)接受可弯曲椎体成形器治疗,B组患者(73例)接受传统直形骨水泥注入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对侧分布率和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术后1 d、术后1、2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节段后凸cobb角。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26.7个月。A、B患者的手术时间[(28.1±4.2)、(26.3±3.2)min]和骨水泥渗漏率[34.3%(23/67)、17.8%(13/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A组的骨水泥注入量[(5.6±1.2) mL]和骨水泥对侧分布率(71.5%±11.3%)均高于B组[(4.9±1.1) mL和65.7%±12.9%],术后1、2年A组的VAS评分[(2.8±0.7)、(3.0±0.9)分]和后凸cobb角(25.2°±5.2°、26.8°±5.5°)低于B组[(3.1±0.8)、(3.4±0.8)分和27.7°±4.9°、29.1°±1.6°],术后1、2年A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39.2%±8.1%、37.1%±7.2%)高于B组(35.4%±7.8%、33.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间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相比于传统直形骨水泥注入器,自行研发的可弯曲椎体成形器能获得更好的骨水泥椎体对侧分布,有效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同时能达到更好的远期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