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苏贞昌领导下的民进党因未能随着客观形势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多次在重大议题中失焦,连带让苏式领导风格在党内外备受质疑。与此同时,党内围绕明年党主席选举及2016年“大选”提名不断上演合纵连横的戏码,派系割据局面不断强化,呈现出路线之争与权力斗争相伴随的特点,进一步削弱苏贞昌的领导权威。随着民进党内务实派、中生代乃至理性支持者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向开明政党转型”的呼声或将促成民进党路线的改变。
缓和环境不利对抗
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在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受挫以后,自去年年底以来回归民进党传统路线以凝聚力量。然而,随着国际政治从选举前的不安走向平静,两岸关系持续全面深入向前发展以及马当局新“内阁”摆出理性沟通架势,以狭隘心态宣扬强硬对抗的苏式路线缺乏施展的空间。
自2012年11月初以来,攸关台海地区安全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先后完成领导人换届,选前因政党竞争需要而大肆渲染的民族主义与领土、主权争议也逐渐从“高烧”中降温;同时,大陆先后顺利召开十八大与“两会”,确定了新一届对台领导班子以及持续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政策思路,从而确保台湾地区拥有缓和、安全与稳定的外在环境,客观上限制了民进党所擅长的操弄民粹的空间。
自2012年初马英九实现连任后,岛内政局进入没有大型选举的空窗期。朝野攻防围绕“证所税”、“油电双涨”、“美牛”解禁、年金改革、“核四”停建等事关经济、民生的议题渐次展开。今年年初,长期研究协商式民主的学者型官员江宜桦接替陈冲组成新一届“内阁”,调整马当局应对民生议题的方式,不断加强对内沟通与对外宣导,在民进党极力抨击的“核四”停建议题上,采取顺应民意交付“公投”的方式,摆出理性沟通姿态让民进党难以批判。
“领而不导”不合时宜
苏贞昌担任党魁后,不仅未能在民进党的发展战略上提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的主张,在重大议题的具体处理上也未能表现出应有的担当,导致民进党失去突破发展瓶颈的契机,苏个人“领”主席之位而不“导”全党发展的风格也受到广泛批评。
苏贞昌在战略思想上缺乏开疆拓土的宏大立意,表现在两岸政策方面就是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两岸政策被视为民进党距离“大选”胜出的“最后一哩路”,苏贞昌在出任党主席后一度希望加强两岸政策论述,先是恢复成立民进党“中国事务部”,接着承诺设立具有建设性的“中国事务委员会”,党内也一度掀起一股两岸热。然而,随着以游锡堃为代表的“独”派势力反弹加剧,苏贞昌保守的政治特性展露无疑。他先是利用反媒体垄断议题定调“中资是毒药”,向“独”派交心,又在访日时不顾钓鱼岛主权争议而向日本提议筹组以“包围中国”为核心的民主同盟,对大陆释出恶意,“中国事务委员会”更是长期无法成立。苏贞昌在两岸政策上的反复立场受到主流舆论的一致批评。
在具体议题的处理上,苏贞昌也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缺乏应有的格局和担当。以“美牛”案为例,民进党起先选择瘫痪议事,临时会时态度却明显软化。面对明显的立场转变,苏贞昌始终没有出面说明党中央的决策考量是什么,仅将一切责任丢给“立院党团”承担,不愿站在第一线面对争议,引发党内不满。在“核四”停建问题上,苏贞昌罔顾党内长期关注“核四”议题的林浊水“发动续建‘核四公投’连署”的建议,不愿落下改变民进党“环保”传统的骂名,最终使得民进党在“核四公投”议题上反倒被反核团体边缘化。苏贞昌在内政攻防上的无所作为引发党内对其领导能力的质疑。
在党内派系的整合上,苏贞昌几乎毫无进展。在陈水扁、蔡英文执掌民进党的时代,党内基本实现了整合。陈水扁在执政前通过描绘执政图景、许诺“论功行赏”实现了凝聚,执政后更是大量释出执政资源拉拢主要派系头目,并能够在执政后期强力推行解散派系;蔡英文虽然没有执政资源,但她广泛使用各派系人才,尤其是中生代政治精英,其缺乏派系背景的劣势反倒给予各派系分享执政权的希望,变成吸引各派系加入的优势。与陈水扁、蔡英文积极吸纳各派系的做法不同,苏贞昌采取相对消极的方式应对派系整合,凡是有派系强烈反对或者可能引发派系争端的政策,他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应对,也因此,派系割据局面反倒被强化。
领导权威受到挑战
民进党在陷入对外失焦的境况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发凸显,主要是苏系、谢系、蔡英文势力围绕2014年党主席选举与2016年“大选”提名两个焦点展开角力。在蔡英文、谢长廷夹击之下,党内各派各自为阵的现象更加严重,苏贞昌领导权威遭遇挑战。
蔡英文通过加强基层建设、争取派系支持弥补不足,并充分发挥自身擅长论述的特点,其认同度得到提升,人气高过苏贞昌。在亲蔡组织建构上,蔡英文成立“小英基金会”,设组织、文宣、政策研究等部门,吸纳整合党外力量,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团队。同时,她还在岛内各地成立“小英之友会”、“小英同学会”,积极参加蔡氏宗亲会。在提升认同度方面,蔡英文深入基层,几乎每周都安排下乡活动。为更好地与民众互动,蔡英文注重提高闽南语、客家话的演说能力,每周有两次客家话训练,尽力摆脱客家妹不会说客家话的缺点。蔡英文还加强与各种民间团体的联系,积极寻求企业家、科技界及社会贤达的认同。在议题操作策略上,蔡英文除了高调出访印度、英国、美国、印尼等地以扩大影响力外,还频频就民生、经济议题发声,以理性沟通姿态示人。蔡英文在苏贞昌发动“火大游行”之际邀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为台湾经济把脉,在年金改革遭遇瓶颈时提出“国是会议”主张呼吁朝野沟通,都获得舆论好评。“旺旺中时”最新民调显示,43%的民众认为看似理性的蔡英文是值得期待的领导者,而一味“冲冲冲”的苏贞昌青睐度仅有21%。
党内另一大佬谢长廷则凭借两岸论述占据制高点,党中央被边缘化。谢长廷自去年10月登陆参访后,获得主流舆论的高度赞赏,其所提“宪法共识”也在绿营内部掀起一股两岸热潮。后来,谢长廷虽因“独”派阻挠等因素未能出任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但他并未改变民共交流初衷,不断通过绿色和平电台、谢系网军宣扬自己的理念,在刚刚结束的平潭会议上也派出子弟兵出席,获得民进党内郭正亮、吴子嘉、许信良以及陈淞山等交流派的声援,从而凭借两岸论述在民进党派系争斗中占据制高点。在占据两岸论述先机的基础上,谢长廷凭借谢系组织严密、子弟兵众多的优势不断厚植自身实力,试图代表党内被压抑的交流派,参选下届民进党主席。为此,谢系频频与曾经有过过节、但理念相对开放的新系接触,修补与新系关系,提出担任下届民进党主席者就不能参加2016年“大选”的主张。谢系以两岸议题为武器,以党主席为目标,让不敢轻易碰触两岸议题的苏贞昌陷入尴尬境地。
随着派系格局的强化,苏贞昌领导权威受损。苏贞昌的既定规划是先实现2014年党主席连任,再利用党主席平台竞争2016年党内初选提名。为此,苏贞昌在平衡派系之时,既要围堵蔡英文,也要防止谢长廷,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此外,派系格局调整后,苏贞昌的支持者有流失可能。号称民进党内最有战斗力、也最具基层实力的新系因派系元老吴乃仁、洪奇昌涉贪获刑而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况。虽然中生代“立委”段宜康等人早已接班,但凝聚力大不如前。在此背景下,未来最有可能代表新系角逐“大选”的台南市长赖清德以政治生命为赌注,力保吴、洪二人清白,试图将新系成员聚集在自己麾下。以前,新系内部有部分力量支持蔡英文,以所谓新系“北流”为主;也有部分力量支持苏贞昌,以所谓新系“南流”为主,而赖清德是所谓“南流”的代表,如果按照绿营民调,“蔡赖配”角逐2016最有可能胜出,那么挺苏的新系支持者恐怕会大范围流失。
随着两岸和平局面的进一步巩固,受益于两岸交流的绿营民意也在悄然变化。岛内民众早已厌倦民进党操弄民粹的动员模式,理性沟通以解决具体问题渐成主流思潮,加上民进党中生代希望政党发展以拓展个人政治空间的呼声越来越高,民进党抱残守缺的做法势将难以为继。
缓和环境不利对抗
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在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受挫以后,自去年年底以来回归民进党传统路线以凝聚力量。然而,随着国际政治从选举前的不安走向平静,两岸关系持续全面深入向前发展以及马当局新“内阁”摆出理性沟通架势,以狭隘心态宣扬强硬对抗的苏式路线缺乏施展的空间。
自2012年11月初以来,攸关台海地区安全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先后完成领导人换届,选前因政党竞争需要而大肆渲染的民族主义与领土、主权争议也逐渐从“高烧”中降温;同时,大陆先后顺利召开十八大与“两会”,确定了新一届对台领导班子以及持续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政策思路,从而确保台湾地区拥有缓和、安全与稳定的外在环境,客观上限制了民进党所擅长的操弄民粹的空间。
自2012年初马英九实现连任后,岛内政局进入没有大型选举的空窗期。朝野攻防围绕“证所税”、“油电双涨”、“美牛”解禁、年金改革、“核四”停建等事关经济、民生的议题渐次展开。今年年初,长期研究协商式民主的学者型官员江宜桦接替陈冲组成新一届“内阁”,调整马当局应对民生议题的方式,不断加强对内沟通与对外宣导,在民进党极力抨击的“核四”停建议题上,采取顺应民意交付“公投”的方式,摆出理性沟通姿态让民进党难以批判。
“领而不导”不合时宜
苏贞昌担任党魁后,不仅未能在民进党的发展战略上提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的主张,在重大议题的具体处理上也未能表现出应有的担当,导致民进党失去突破发展瓶颈的契机,苏个人“领”主席之位而不“导”全党发展的风格也受到广泛批评。
苏贞昌在战略思想上缺乏开疆拓土的宏大立意,表现在两岸政策方面就是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两岸政策被视为民进党距离“大选”胜出的“最后一哩路”,苏贞昌在出任党主席后一度希望加强两岸政策论述,先是恢复成立民进党“中国事务部”,接着承诺设立具有建设性的“中国事务委员会”,党内也一度掀起一股两岸热。然而,随着以游锡堃为代表的“独”派势力反弹加剧,苏贞昌保守的政治特性展露无疑。他先是利用反媒体垄断议题定调“中资是毒药”,向“独”派交心,又在访日时不顾钓鱼岛主权争议而向日本提议筹组以“包围中国”为核心的民主同盟,对大陆释出恶意,“中国事务委员会”更是长期无法成立。苏贞昌在两岸政策上的反复立场受到主流舆论的一致批评。
在具体议题的处理上,苏贞昌也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缺乏应有的格局和担当。以“美牛”案为例,民进党起先选择瘫痪议事,临时会时态度却明显软化。面对明显的立场转变,苏贞昌始终没有出面说明党中央的决策考量是什么,仅将一切责任丢给“立院党团”承担,不愿站在第一线面对争议,引发党内不满。在“核四”停建问题上,苏贞昌罔顾党内长期关注“核四”议题的林浊水“发动续建‘核四公投’连署”的建议,不愿落下改变民进党“环保”传统的骂名,最终使得民进党在“核四公投”议题上反倒被反核团体边缘化。苏贞昌在内政攻防上的无所作为引发党内对其领导能力的质疑。
在党内派系的整合上,苏贞昌几乎毫无进展。在陈水扁、蔡英文执掌民进党的时代,党内基本实现了整合。陈水扁在执政前通过描绘执政图景、许诺“论功行赏”实现了凝聚,执政后更是大量释出执政资源拉拢主要派系头目,并能够在执政后期强力推行解散派系;蔡英文虽然没有执政资源,但她广泛使用各派系人才,尤其是中生代政治精英,其缺乏派系背景的劣势反倒给予各派系分享执政权的希望,变成吸引各派系加入的优势。与陈水扁、蔡英文积极吸纳各派系的做法不同,苏贞昌采取相对消极的方式应对派系整合,凡是有派系强烈反对或者可能引发派系争端的政策,他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应对,也因此,派系割据局面反倒被强化。
领导权威受到挑战
民进党在陷入对外失焦的境况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发凸显,主要是苏系、谢系、蔡英文势力围绕2014年党主席选举与2016年“大选”提名两个焦点展开角力。在蔡英文、谢长廷夹击之下,党内各派各自为阵的现象更加严重,苏贞昌领导权威遭遇挑战。
蔡英文通过加强基层建设、争取派系支持弥补不足,并充分发挥自身擅长论述的特点,其认同度得到提升,人气高过苏贞昌。在亲蔡组织建构上,蔡英文成立“小英基金会”,设组织、文宣、政策研究等部门,吸纳整合党外力量,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团队。同时,她还在岛内各地成立“小英之友会”、“小英同学会”,积极参加蔡氏宗亲会。在提升认同度方面,蔡英文深入基层,几乎每周都安排下乡活动。为更好地与民众互动,蔡英文注重提高闽南语、客家话的演说能力,每周有两次客家话训练,尽力摆脱客家妹不会说客家话的缺点。蔡英文还加强与各种民间团体的联系,积极寻求企业家、科技界及社会贤达的认同。在议题操作策略上,蔡英文除了高调出访印度、英国、美国、印尼等地以扩大影响力外,还频频就民生、经济议题发声,以理性沟通姿态示人。蔡英文在苏贞昌发动“火大游行”之际邀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为台湾经济把脉,在年金改革遭遇瓶颈时提出“国是会议”主张呼吁朝野沟通,都获得舆论好评。“旺旺中时”最新民调显示,43%的民众认为看似理性的蔡英文是值得期待的领导者,而一味“冲冲冲”的苏贞昌青睐度仅有21%。
党内另一大佬谢长廷则凭借两岸论述占据制高点,党中央被边缘化。谢长廷自去年10月登陆参访后,获得主流舆论的高度赞赏,其所提“宪法共识”也在绿营内部掀起一股两岸热潮。后来,谢长廷虽因“独”派阻挠等因素未能出任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但他并未改变民共交流初衷,不断通过绿色和平电台、谢系网军宣扬自己的理念,在刚刚结束的平潭会议上也派出子弟兵出席,获得民进党内郭正亮、吴子嘉、许信良以及陈淞山等交流派的声援,从而凭借两岸论述在民进党派系争斗中占据制高点。在占据两岸论述先机的基础上,谢长廷凭借谢系组织严密、子弟兵众多的优势不断厚植自身实力,试图代表党内被压抑的交流派,参选下届民进党主席。为此,谢系频频与曾经有过过节、但理念相对开放的新系接触,修补与新系关系,提出担任下届民进党主席者就不能参加2016年“大选”的主张。谢系以两岸议题为武器,以党主席为目标,让不敢轻易碰触两岸议题的苏贞昌陷入尴尬境地。
随着派系格局的强化,苏贞昌领导权威受损。苏贞昌的既定规划是先实现2014年党主席连任,再利用党主席平台竞争2016年党内初选提名。为此,苏贞昌在平衡派系之时,既要围堵蔡英文,也要防止谢长廷,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此外,派系格局调整后,苏贞昌的支持者有流失可能。号称民进党内最有战斗力、也最具基层实力的新系因派系元老吴乃仁、洪奇昌涉贪获刑而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况。虽然中生代“立委”段宜康等人早已接班,但凝聚力大不如前。在此背景下,未来最有可能代表新系角逐“大选”的台南市长赖清德以政治生命为赌注,力保吴、洪二人清白,试图将新系成员聚集在自己麾下。以前,新系内部有部分力量支持蔡英文,以所谓新系“北流”为主;也有部分力量支持苏贞昌,以所谓新系“南流”为主,而赖清德是所谓“南流”的代表,如果按照绿营民调,“蔡赖配”角逐2016最有可能胜出,那么挺苏的新系支持者恐怕会大范围流失。
随着两岸和平局面的进一步巩固,受益于两岸交流的绿营民意也在悄然变化。岛内民众早已厌倦民进党操弄民粹的动员模式,理性沟通以解决具体问题渐成主流思潮,加上民进党中生代希望政党发展以拓展个人政治空间的呼声越来越高,民进党抱残守缺的做法势将难以为继。